第18章 瑛娘
胡氏的目光裏摻雜着毫不掩飾的打量與審視,過了半晌,方問道:“當真是小王爺救了你?”
容嬿寧微愣,旋即點頭。
意料之中的答案讓胡氏有些坐不住身子,她撐着桌案站起來,緊緊地盯着面容姣好的小姑娘,試探着問她,“寧兒,你老實告訴舅母,小王爺對你是不是……”
言未盡而意昭然。
容嬿寧聽出話裏隐晦的指向,小臉一時紅一時白,忍不住也站起身來,直直地看向胡氏的眼睛,目光澄澈,帶着幾分洞悉人心的清明。
容嬿寧眨了眨眼睛,道:“您是不是誤會了什麽?”
“誤會?”
容嬿寧點點頭,柔聲道:“小王爺之所以會出手相救,許是因為他辦差連累了寧兒。寧兒中毒,如果不能及時醫治,只怕就活不成了。”頓了頓,又補充了一句,“當時的情形,不論換作是誰,小王爺都會救的。”
胡氏心道,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救不救,而是救人就救人,為何非得把人帶回衛營巷的憩院去呢?據她所知,平日可沒有哪個女子能夠靠近憩院半步的。
胡氏對上容嬿寧清澈懵懂的水眸,心裏話在嘴巴裏囫囵了一回,還是忍不住問了出口。
沒有錯過胡氏神态的變幻,容嬿寧揣摩着自家舅母的心思,微微沉吟了一息,方輕輕地偏了偏腦袋,十分無辜地回答道:“這我也不清楚了。當日在醉月軒昏過去以後,再醒來時我就已經在那兒了。這一天多的日子裏,寧兒見到的只有院子裏伺候的一個丫鬟。至于小王爺,倒沒有再見着。”
容嬿寧拿不準胡氏詢問這些究竟目的何在,但下意識地覺得不該告訴她,是沈臨淵親自送她回府的。
胡氏想着外面那些關于溍小王爺不近人情的傳聞,又見容嬿寧的神色不似作假,心頭的猜疑逐漸淡去。她讪讪一笑,拍撫着容嬿寧的小手,道:“是舅母不好,你身子尚未恢複,倒拉着你白說這許多。”
說完,立即吩咐身邊的蔡嬷嬷親自送容嬿寧回落雲居。
當日回府,臨行之際,時雪便将風眠調配的丹藥與複玉散都交給了容嬿寧。一連幾日外敷內服,容嬿寧的外傷很快就痊愈了,甚至連素日胸口郁結的悶氣都消散了許多。
檀香看着自家姑娘不僅面色一日比一日紅潤,夜裏也比往日睡得踏實了,不由喜上眉梢,連聲念佛。“我的好姑娘,這可算是因禍得福了。”
Advertisement
容嬿寧正為繡屏添上最後幾針,聞言,不由無奈地瞥了檀香一眼,促狹道:“這福氣的代價未免也太高了些。”也算是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
檀香吐了吐舌,“奴婢不是這意思。”
容嬿寧收了針,眉眼含笑地将屏繡仔細地檢查了一回,倒是十分滿意地點了點頭。她将屏繡遞給檀香,吩咐其将之裝裱好,以作為孝敬給益陽侯的禮物。然後便問起了行囊裝點的事宜來。
檀香早已将當日從江陵帶來的衣物與書本收拾妥當,連着這一月來益陽侯與胡氏賞賜的幾件小玩意兒一塊裝進了箱籠,“姑娘,可要對一對清單?”
容嬿寧接過冊子,大致浏覽了一遍,目光在書冊那一列處頓住。她輕輕地蹙着柳眉,問檀香:“《纏嬌》《夢绡》是哪裏來的,我過去怎麽好似不曾看過?”
“好像是前些日子青芽姐姐送過來的,說是表姑娘特意尋來給姑娘解悶的。”檀香撓了撓腦袋,又仔細地回憶了一會兒,方繼續道,“青芽姐姐過來時姑娘正在歇晌呢,奴婢就自作主張收了書,後來被其他的事情一打岔倒給忘了。姑娘可要瞧瞧?”
容嬿寧搖搖頭,“留着路上解悶罷。”
又過了兩日,檀香将箱籠一一歸置好,又特意出門采買了幾樣土儀,一樣樣的,都是容嬿寧親自寫好了簽子,然後再分門別類地收納好。等到所有的行囊都已經收拾得差不多了,容嬿寧才讓檀香捧了連日來繡好的桌屏、抹額、扇袋和繡帕等物什,一同去尋益陽侯與胡氏辭行。
因為陸寶朱和容嬿寧關系緩和的緣故,胡氏對容嬿寧的态度自從長公主府的茶宴之後就改善了許多,雖然依舊談不上疼愛親近,但總歸多了幾許憐惜。她想起自家那冷心冷情的小姑子,難得對容嬿寧生出些挽留之意。
侯府雖然并非鐘鳴鼎食的昌盛之家,但是多養個小姑娘好像也不是天大的難事?
于是,胡氏開了口:“何必急着回去呢,就留下來,多和朱兒親香親香不好麽?”
“舅母的好意,寧兒原不該推辭。只是離鄉月餘,寧兒心裏牽念,近來也總是夢到家中兄長。”容嬿寧低垂着眉眼,聲音溫軟輕糯地說道。
胡氏聞言,輕嘆了一聲,并沒有再多言挽留,只拿眼睛去瞅一旁端坐如泰山的益陽侯,輕咳着示意他說話。
益陽侯平日公務繁忙,雖見着外甥女兒的機會不多,但每每遇見,都教她滿眼的孺慕之情軟了鐵漢心腸。他自然是舍不得外甥女兒還鄉,可外甥女外甥女,到底不是他陸家的女兒,人要走,他也不能将人強留下不是?
“寧兒啊,從盛京到江陵得有将近半月餘的路程,最近江南水路可不太平。”益陽侯皺着眉頭,沉吟着道,“不如你再多留些時日,等舅舅将手頭的公務處理完,親自送你回江陵?”
容嬿寧想了想還是婉言謝絕了益陽侯的好意。
一來益陽侯新近升遷,調任執掌京衛巡防營,身上公務繁重,且也不便出京;二來擔心耽擱久了,時入深秋初冬,天氣寒涼,不好趕路。
不過,來京路上遇見水匪一事,仍是籠罩在容嬿寧心頭的一樁噩夢。因此,她睜着明亮澄澈的水眸看向益陽侯,斟酌着道:“寧兒打算從陸路官道走,雖然不比水路暢快,但想來路上會太平一些。”
小姑娘主意既定,益陽侯嘆了口氣,“也罷,等舅舅從營中撥幾名精幹的兵士,好生護送你回去。”
“寧兒謝過舅舅。”
九月初三的清晨,天空中下起綿綿細雨,雨幕煙織,朦朦胧胧裏暈染着離別的感傷。容嬿寧撐着傘,俏生生立于馬車前,回身看向侯府門前攜手相送的胡氏與陸寶朱,眼角微濕。
她斂衽輕福一禮,終于轉身登車而去。
車輪輾過青石板路,發出沉悶的聲響,容嬿寧忍不住掀起身後的窗簾,透過重重雨幕望向那漸漸模糊的人影,良久,垂簾輕嘆。
一旁檀香翕了翕唇,終究也沒有說出勸慰的話來。
正是別離煙雨中,重逢當何秋?
馬車從西城門駛出,沿着官道繞行半日,方踏上南歸江陵的道路。秋雨連綿裏,車夫和随行的護衛記着益陽侯的叮囑,更顧及馬車裏風吹就倒的主子姑娘,一路緩行,遇着風雨阻路,便尋店覓戶歇腳,絲毫不敢大意。就這樣,一行人走走停停,到了十五這一日,終于進入了安陽地界。
“姑娘,天色漸晚,可能來不及進城了。”領頭的護衛宋奇來到馬車的窗戶旁沉聲禀報探路的消息。
此時已近黃昏,他們才剛剛過了安陽和晉川的界碑,縱使腳程加快,也只能翻過眼前的丘山,想要進城過夜,是不可能的。
宋奇擡眼遠眺,看見丘山腳下有一懸着酒招的客棧,不由眼睛一亮,忙道:“前面有一酒家,姑娘您看,我們要不要現在那裏暫住一宿,等明日天亮,再趕路進城?”
這一路上宋奇将諸事打點得妥當,對于他的提議,容嬿寧沒有反對,只輕聲道:“就依宋大人的意思。”
客棧外的酒招上草書“複杯”二字,容嬿寧下車時透過帷帽間的縫隙瞥見了,在口中反複地念了兩遍,竟品出些意趣來。
她想起古人李太白曾有詩雲:“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複一杯。”只是不知這酒家的名字是否為此典故了。
客棧地處荒僻,從外面瞧着亦有些殘敗破舊之相,可推開門扉,進得院落,卻只見滿園秋菊争妍,處處布景雅致。廊檐下懸挂着的鈴铛輕輕地響起,不多時就有一個年輕的婦人輕搖羅扇,含笑迎了出來。
這婦人生得貌若牡丹,眉目之間豔色無邊,然而一襲淺松綠的上襦搭着乳白色的百褶裙,卻襯得她整個人氣質沉雅。
她笑吟吟地将來人打量了一回,視線落在頭戴帷帽的容嬿寧身上時,狐貍眼中露出星星點點的笑意,招呼道:“客官是要打尖兒還是住店?”
容嬿寧輕聲道:“我們要在這兒住一晚,還需麻煩老板娘準備幾間客房。”
“姑娘只管喚我瑛娘就是。”年輕婦人一邊領着容嬿寧等人進了客棧的大堂,一邊笑着道,“聽口音姑娘像是江南人士?”
“啊?”
容嬿寧尚沒有反應過來,瑛娘便又自顧自地說道,“我家夫君是江陵人,我們兩年前才從江陵搬到此處。竟也是有些時候沒有聽過這樣熟悉的吳侬軟語了。”
容嬿寧環顧一眼四周,輕輕地抿了抿唇,難得好奇地問起外面酒招上“複杯”二字的由來。
瑛娘不防她問起這話,微微愣了愣,才以扇掩唇,失笑道:“從前過往行商路過此地歇腳,多問的是我夫妻二人為何将店開在荒山野嶺,擔心這裏是一家黑店。問起店名的,姑娘倒是頭一份了。”說着,看向容嬿寧的目光裏更多了幾分熱忱,“我夫君素喜詩仙太白之作,其中猶愛一首《山中與幽人對酌》。”
瑛娘想起自家夫君當日臨案書寫酒招時的意氣風發與滿目柔情,嬌豔的面龐上多了抹蜜柔柔的紅暈,吟唱道:“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複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聲調隽永,卻極盡灑脫恣意。
瑛娘唱完,見小姑娘一行人都盯着自己瞧,一時倒有些不好意思起來。她搖晃着輕羅小扇,道:“今兒難得見着這麽多人,我這一高興就……嗐,各位客官你們且在堂中暫坐,喝點茶,吃些點心。我這就安排客房去。”
然而,就在瑛娘執扇轉身,準備張羅忙活去的時候,客棧外忽而傳來一陣嘈雜的動靜,隐隐約約可以辨識出,夾雜在踢踏腳步聲中、兵器铿锵摩擦的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