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43
“大人, 事情是這樣的,前年陳州遭災,富春縣顆粒無收, 那稅收一點都沒收上來不說, 為了救濟百姓,縣令大人還下令開了庫房……”
“以往富春縣結餘下來的那些銀子,全是在那一次,被花了出去,而且就這也還沒夠, 不知道多少百姓都背井離鄉的去外地找活路了……”
“這富春縣的欠款也是那一次欠下來的, 也不是欠得別人,是欠得府城該交的稅收款項……”
被陳世美那犀利的眼神盯着,這胡有德額頭上不禁冒出了些冷汗, 他也不敢伸手去擦, 連忙便将這事情的緣由給說了出來。
其實這事, 本應該是縣令一上任的時候, 他自己就老實交代的,可那會,他瞧着這位新任縣令很是年輕。
琢磨着,估計對方也不懂這些彎彎繞繞的,再加上這麽年輕, 被分到了這麽個窮縣, 估計這位大人也是心灰意冷,不會太管事。
所以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他就瞞下來沒說, 反正這兩年富春縣也緩過來了, 用不了多久這窟窿就能補上。
哪成想, 人算不如天算,這位大人年紀看着不大,但這眼睛還真利,竟然一下子就看出了這裏面的破綻。
弄得他現在狼狽至極不說,還得擔心着,自己這解釋,能不能讓這位大人相信。
如果對方不信的話,那一縣之尊,可是完全有着任免縣丞縣尉的權利啊。
想到自己平平安安當了這麽多年縣丞,送走了那麽多任縣令,這會臨老了,卻有可能在這位栽了跟頭。
這胡有德心裏就是一陣發苦,更是後悔得不行不行的,自己當時怎麽就覺得對方年輕好糊弄呢。
“陳州遭災,那朝廷自會派發錢糧,縣裏就算是開了庫房,後期也能補上,而且遭災的地區,賦稅都是會免得,這何談欠得上府衙的?”
聽了這胡有德的解釋,陳世美眉頭微皺,他半信半疑的看着對方,疑惑的問道,同時心中莫名有了些不好的預感。
“哎呦喂,我的大人啊,這陳州遭災,朝廷派發錢糧是不假,可這派發下來的錢糧,哪裏能都落到咱們手裏啊……”
“那一層層的下來,到縣衙的時候,能剩下兩成就不錯了,還要救濟百姓,哪裏填得了之前的虧空……”
Advertisement
“至于賦稅,那朝廷是說免了陳州的賦稅,可府衙那邊要收,咱們還能不交嗎……”
“可那會百姓都已經逃走了,這賦稅上哪收去,自然只能是先欠着,等年景好的時候再去補了……”
被陳世美那狐疑的眼神盯着,這胡有德頓時無奈的說道。
甚至因為怕這位大人不信,他就連那些不該說的彎彎繞繞都給說出來了。
而聽了胡有德的話後,陳世美終于沉默了,對方這話雖然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他心裏清楚,這有八成怕都是真的。
說實話,大宋朝廷官員的俸祿其實不算低了,尤其是對于文官來說,但再高的俸祿,他也比不得那成千上萬兩銀子的誘惑。
陳世美曾經看過一個,研究古代明清兩朝貪腐現象的帖子,那裏面的內容可謂是觸目驚心。
一筆赈災銀子發下來,首先戶部那邊就會撈一筆,而後從各部衙門,那一層層的下來,最後能落到各州縣的怕不是就只剩下三四層。
若是遇到一個好的縣官,這三四層,還算是能夠給百姓一個活路。
若是這縣官再是個貪的,那怕是就連一成能用到百姓身上,都算是不錯了。
那說得雖然是明清兩朝的事情,但其實歷朝歷代都是差不多的。
若是換一個年輕的官員在這裏,或許會覺得人生觀世界觀都被颠覆了,但陳世美卻知道,這就是現實。
“大人,您也不必擔心,這兩年收成好,富春縣的稅收照以往多了不少,那欠下的賦稅很快就能補足的……”
“而且就算是一時補不足也沒事,只要咱們有補足的意思,那府衙那邊也不會說急着催的……”
見陳世美一直沉默着不說話,似乎是被自己所說的這些,給震驚到了,這胡有德連忙開口安慰了一下。
而他說得也确實是真的,府衙那邊其實要的,不過就是一個态度而已,富春縣這麽窮,那邊也沒說指望着從這裏弄多少銀子。
只要你不明着跟上司頂崗,特立獨行的,那就算是這窟窿一直放在那也沒什麽,人府衙壓根就不差這點銀子。
算起來,這也算是貧窮的好處了,要不然,換一個富裕點的縣城,那可就沒這樣的待遇了。
“行了,本官知道了,這件事就先放這吧……”
深深的吐了口氣,陳世美苦笑着說道,作為一個小小的新任縣令,他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對于這種整個大宋都心知肚明的積弊,就連包大人都沒法子,就他這顆雞蛋,還是別想着去碰人家那硬石頭了。
不過沒辦法歸沒辦法,讓他主動的去償還這欠款,他心裏也是咽不下這口氣。
既然如此,那就繼續欠着吧,反正富春縣沒錢,這誰都知道的事,也賴不到他身上。
“大人,還有一事,您新近上任,富春縣的鄉紳父老,想請您赴宴,為您接風洗塵,不知大人您可有時間……”
見陳世美不再追究這件事了,胡有德可謂是狠狠的松了一口氣。
不過很快,他便又想起一事來,小心翼翼的試探道。
眼下已經知道這位大人,不是個好糊弄的了,而且瞧着似乎也不像是單純混日子的,那自然得多了解試探一下。
要不然,說不定什麽時候就踩了對方的雷區,這可是萬萬要不得的。
“富春縣的父老鄉紳?他們既有此美意,本官也不好拒絕,擇日不如撞日,本官今日便有時間,便就……定在晚上吧!”
似笑非笑的看了眼胡有德,瞧出了對方那點小心思的陳世美,倒是也沒多說什麽,反而很幹脆的答應了下來。
不就是想要試探一下,他這個一上來就查問賬冊,雷厲風行的新任縣令,是不是一個官場上的愣頭青嗎。
那就讓他們好好看看呗,在這富春縣內做縣令,不瞧瞧自己治下都是些什麽人物,日後如何能事半功倍呢。
“是,屬下這就去通知他們!”
見陳世美答應了下來,這胡有德松了口氣後,便連忙告退出去了。
當縣丞的,尤其是他這種,做了多年縣丞,快要退休的,最怕的就是遇到那種不管官場套路規矩的新人。
這樣的愣頭青,橫沖直撞的,很會得罪人,不過宋代官場雖然勾心鬥角嚴重,但在整個重視文官,重視讀書人的大環境下。
那除非是犯了殺人大罪,被包拯給逮到了,又或者是貪腐了幾十萬兩銀子。
要不然,就算是得罪了人,也不會說直接被害得人頭都沒了,頂多就是被穿小鞋,發配到窮鄉僻壤。
就比如說王安石,新派舊黨的,要是換一個時代,那怕是早就死幹淨了,哪裏還能輪得到複起的時候。
可在宋代,不過就只是給發配了而已,絲毫沒有深入追究的意思。
可以說,在宋代當官,那頭上的腦袋,真的是比清明兩朝,甚至是唐朝都要安全很多,不用總是提心吊膽的。
當然,這所謂的官,指得是文官,像是武将,那真是殺得不要太多,宋代對武将那是尤為嚴苛。
很多時候,只是一點小錯,可能就沒了性命,他們手中更是沒有多少權利,同樣的品級,見了文官,天然的就要矮三等。
而且他們的調動,那是極為頻繁,很可能,那做将軍的,還沒把自己手下的兵給認全呢,就又被調到了別的地方。
是以宋朝,有一個很搞笑的地方,那就是将不認兵,兵不識将。
所謂的什麽楊家将,那不過是歷史傳說而已,在現實中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為朝廷對于武将的管控實在是嚴格到一定程度,受趙匡胤陳橋兵變,皇袍加身的影響。
他們那是寧肯年年戰敗,被大遼西夏壓着打,也不肯讓內部出現什麽有着極高威望的将軍,再搞一出皇袍加身的戲碼。
這一點,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就已經有所顯現,不過那時候,很多跟着趙匡胤的積年老将都還在。
雖然沒了兵權,但都還活着,有着靠山,那武将的地位還算是好的。
可越往後,一任任皇帝下來,武将的地位那就是越來越低,弄到現在,堂堂因功能封侯的侯爺。
就因為殺了一個人,就被包拯給斬了,皇帝壓根連保的意思都沒有。
而且那被殺的人真要說起來,還不是一個好人,由此就可以看出武将的地位了。
與之相比,這些縣丞好歹算是文人,還好一點,但沒入同一個階級,大多也都是被看作那種替罪羊的存在。
沒事還好,一但出了什麽事,就是用他們去殺雞儆猴,拿他們洩憤出氣。
甚至還可能會拿他們去給人交代,填補自己所闖的禍事。
所以這眼瞅着馬上就要退休的胡有德,才會那麽擔心,陳世美是不是個愣頭青,實在是順利熬到這會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