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修)起意
方大山看見方啓明縮着脖子低着頭跟在小李氏身後,不用想都知道這兔崽子幹了什麽好事。礙着老二家在一旁看着,他有些尴尬地朝方啓明低聲喝了一句:“怎麽回來了?躲屋裏幹什麽?”
方啓明聲音低得如蚊吟:“我……我想爺爺奶奶了……”他一邊說,一邊眼裏閃着淚光看向勞老李氏和嚴萬英。
他說的也未必是假話,老李氏和方萬英對方啓明十分寵溺,爺孫感情十分好,不然也不會讓他這個榆木腦袋繼續上私塾念書。
何氏攬了攬身邊的大丫二丫,笑着說:“小明想回家就讓他回呗,大哥可別朝孩子撒氣。”
這話讓方大山更加尴尬,小李氏抿起嘴:“咱屋不興朝孩子胡亂撒氣,做錯了就要罰,如果是大人自個兒不如意就朝孩子發脾氣,那才要反省反省呢。”
何氏臉一陣青一陣白,她平時因為生不出兒子的事沒少沖兩個丫頭發火,傷口被人揭開着實不好受。
方二山也為這事愁呢,只是他性格內向老實,對方大山這個大哥還是很尊敬的,于是輕輕擠了擠何氏,讓她別說了。
老李氏皺了皺眉,雖然對方啓明屢屢逃學回家的行為不滿,但她心裏終究疼這個大孫子,也不想讓老大在全家面前沒面子,就說:“先吃飯,有什麽事吃飽了再說。”
老李氏發話了,誰也沒再多嘴,小李氏和何氏一同去廚房準備晚飯,大丫二丫去東屋給兩個妹妹換尿布,然後各自抱了一個到院子裏逗着玩兒。
方萬英拍拍方啓明的後腦勺:“回都回來了,還喪着臉幹啥,去堂屋坐會兒,過會兒就吃飯了。長庚啊,來,跟爺爺走。”他回頭朝方長庚招呼着手,臉上都是寵愛的表情。
方長庚奶聲奶氣地說:“來了。”跟家裏的男人一同走到大方桌旁。
方啓明卯足了勁把方長庚抱到有些高的木頭長凳上,然後自個兒坐到旁邊,手腳端端正正地擺放好,低眉順眼地等他爹教訓他。
方長庚忽然覺得“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頗有道理,方啓明雖然是個半吊子,但經過幾年的學術熏陶,看上去已經俨然和土生土長的農村娃子不一樣了。因為常年在不見陽光的私塾裏讀書,膚色雖算不上白,但是那種幹淨的蜜色,端坐着不說話的時候也讓人眼前一亮。
方大山無疑和方長庚有同樣的感覺,他看着已經有了淡淡書生氣的兒子,心裏說不出的複雜。小李氏肚子争氣,一連生了兩個小子,方啓明作為五年裏方家唯一的男孩兒,被方家人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像他二爺爺那樣,将來考取功名,不求什麽舉人、進士,能考個秀才最好,實在不濟,童生也能有好出路。唯獨沒想到方啓明這麽不開竅,他現在在家裏人面前沒底氣,在鎮上的二叔那裏沒臉,或許方啓明不适合讀書這條路,還不如早點去學門手藝,将來也不至于沒飯吃。
方大山一不說話,方啓明就越發慌了,心裏隐隐感覺到他爹默默做了某個決定。
方萬英抽了口旱煙,敲敲桌面,語重心長地問:“小明啊,你是不是真的不想讀書了?”
如果是平時,方啓明一定毫不猶豫地說是,可之前方長庚那一番話讓他猶豫了,他現在胸口鼓鼓漲漲的,被各種念頭塞滿,甚至打了退堂鼓,想馬上回二爺爺家了。可他看他爹的臉色,分明是起了讓他辍學的心思。
想到每年為了供他念書花的銀子,以及誰都不能理解的自尊心,方啓明咬咬牙說:“爺爺,我不讀書了,讓弟讀吧。”
方長庚有些驚訝,打量了一圈大人們的神色,最後落在做主意的方萬英身上。
只聽方萬英說:“長庚讀書的事用不着你個小娃兒操心,爺爺只問你,你還想不想念書?”
方啓明漲紅了臉:“我……我不知道……”
方長庚心裏嘆了口氣,說不清是失落還是什麽,至少在他看來,目前方萬英還沒有讓他上學的想法。
這時小李氏她們端着飯菜進來了,話題暫時中止,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一時間只有碗箸碰撞的聲音。
因為方啓明回來,家裏添了幾個菜。
平時飯桌上最多的是泡辣椒、泡蘿蔔之類的腌菜,炒個白菜、荷蘭豆等當季的時蔬,再添一碗腌鹹肉,其實非常下飯。
今天多了一碗魚湯和炒雞蛋,香味撲鼻,大人們出了一天的汗,早就饑腸辘辘,這時候只顧着填飽肚子,幾個小孩也吃得興起,沒人說話。
吃完飯,何氏支起胳膊肘捅了捅方二山,朝他使了個眼色。
方二山猶豫了一會兒,還是開口道:“爹,娘,這兩年家裏又添了兩口人,大丫和二丫也大了,不能總和大人擠一屋,是不是啥時候修個房子?”
何氏在一旁幫腔:“是啊,家裏這麽多年除了小明讀書就沒別的支出,這早也得修,晚也得修,不如今年就把這事兒辦了吧。”
現在家裏一共五間房,老人一間,方大山方二山兩家左右各一間,中間是吃飯的堂屋,還有一間廚房,連着儲物間。家裏一共十二口人,确實擁擠了些。
方大山說:“房子肯定得修,等過了農忙這陣子,我去鎮上打短工,多補貼家裏一點。”
小李氏也說:“最近柳筐在鎮上賣得好,我晚上抽空就編,到時候讓大山拿到鎮上集市去賣,攢攢也能賺幾百文。”
“小明一本書就幾百文,這得什麽時候才能編夠這個數啊?”何氏憋了十幾年,現在也算破罐子破摔了,只要還沒分家,這家裏的錢就有她說話的份。
方大山和小李氏的臉色都不太好看,還是小李氏說:“孩子讀書是大事,咱們眼皮子不能那麽淺,家裏就兩個男孩兒,長庚還小,只要能供得起一天,小明就得上一天。”
只要一提男孩兒的事,何氏就閉嘴了。
最後老李氏一錘定音,讓方啓明再讀一年,要是實在不想讀,就送到鎮上藥房裏頭做個學徒,好歹認了這麽多字,不能浪費了。
回到屋裏,小李氏點了油燈縫補衣服。原來是不舍得點燈的,只是這段日子白天實在抽不出時間,只能把這些活放到晚上。
方長庚就又拿起那本《三字經》,坐到小李氏旁邊湊在油燈下看。
小李氏見狀笑了:“長庚看得懂不?讓你哥教你,再過一兩年,娘也送你去私塾跟着二爺爺讀書。”
方長庚知道小李氏說得輕松,其實因為方啓明念書的事已經欠了二爺爺家人情了,再讓他也去,對臉皮薄的方家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方啓明在一旁興奮地叫道:“讓弟也去!娘你不知道,弟可聰明了。我就在家裏讀了一兩遍《三字經》,弟就能背前面二十句了,要是弟去念書,一定能考上秀才!”
小李氏有些意外,指着那本書問:“長庚背給娘聽聽?”
方長庚合上書,認認真真地背了一遍。天知道他連吃飯的時候都沒有松懈,一直在心裏默背,現在已經能背得非常流利了。
小李氏又驚又喜,摸摸方長庚的小臉蛋,同時眉梢露出一抹歉意:“現在家裏沒那麽多銀子,是娘對不起你。”
她其實有些動搖,覺得大兒子真不是讀書的料,還不如早點送小兒子去念書,反而更好一些。可想到大兒子不讀書将來肯定沒什麽出息,她又不舍得就這麽放棄,僥幸地希望他這一年裏能開竅。
長庚還小,還能拖一拖,她這麽安慰自己。
方長庚連忙搖頭:“娘,我現在還小,念書的事不急。”
他想過了,他基礎紮實,其實前期沒必要去私塾浪費錢,只要能讓方啓明借點書回來他就能自學,唯獨就是寫毛筆字這件事,他需要筆墨和帖書照着臨。
小李氏雖然沒再說什麽,但心裏已經暗下決心,只要有機會就和爹娘提讓長庚上學的事。
第二天方啓明就該去學堂了,方萬英讓老李氏準備了一背筐的土豆番薯,還有兩條臘肉,決定親自送方啓明,順便跟方萬明道聲謝。
正打算出門,就見方長庚眼巴巴站在門口,見到他看過來立刻甜甜地笑了起來,方萬英嚴肅的神情一軟,說:“長庚啊,乖乖在家,等爺爺回來給你買糖吃。”
方長庚點了點頭。
小李氏把一切都看在眼裏,她忽然心思一動,小聲對老李氏說:“娘,昨晚長庚給我背《三字經》呢,背得可好了。他眼巴巴地想去學堂看看,不如今天讓爹帶他一塊兒去見識見識,以後也沒這麽好的機會了。”
“這得走一個時辰呢,長庚哪裏吃得消。”
方長庚悄悄扯了扯小李氏衣角,小李氏忙說:“怎麽吃不消,長庚平時活都搶着幹,一點都不嬌氣,更小的時候還跟大山去過鎮上呢。”
老李氏想了想,朝方萬英招了招手。
方萬英沉吟了一會兒,說:“正好萬明沒怎麽見過長庚,成,長庚跟爺爺一塊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