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22)
享受夠操縱九品中正制好處的世家們之卧槽。
但寒門學子比世家蹦得更高!
為什麽?
第一僧多粥少啊,雖然本朝兩代皇帝手腕強硬,硬是将本歸世家操縱的察舉制改為科舉制,許了寒門藏書,許了寒門有不抱世家大腿的相對正當公平途徑求官……
但,先帝和當今手腕再強硬,再偏愛寒門,也做不到将世家棄之不顧。
事實上,能一瞪眼就壓得皇帝要讨好谄媚的皇後陛下,也是世家出身,只不過他那個世家沒落了,嫡親親人更是死絕罷了。
當然皇後也沒有因此就如何枕邊風吹着皇帝偏心世家,但世家子就是和寒門子一樣公平科舉,他們也是妥妥占了優勢的呀!
寒門縱能藏書,又能有多少銀錢去買書?
更別提在橋下客弄出紙張印刷之前,根本是有錢都很難在外頭找到書買的。
其他諸如師資、讀書條件等就都不必提了,寒門比世家最有優勢,大概也是唯一算得上優勢的一點,幾乎就只剩下他們大多吃過苦頭,對科舉時號子的适應能力比較強了好麽o(╯□╰)o
就是拼過了科舉,中了進士……
前文也說了,如今人才充足,不少進士都還在候缺——
這謀缺的時候除非意外得了皇帝賞識,不然就是拼人脈,寒門又有多少拼得過世家?
概括起來其實就是:
皇恩浩蕩,給了大家晉身之階,但要從世家嘴裏奪到肉,也真心不容易啊!
忒麽滴漢子們都不夠分了,還冒出來個小哥兒?
Advertisement
小哥兒不乖乖相夫教子,冒頭兒做嘛哩?
科舉?做官?
別搞笑了好嗎!
君不見多少書香世家,教導小哥兒也不是往才子上教,更多的還是如何讓漢子覺得他是個好哥兒、好夫郎啊!
縱然學了琴棋書畫,也不過是陶冶性情,留着日後□□添香而已,哪個是往科舉上教的啊?
哪裏冒出來的奇葩,居然真學了科舉的手段,還一路考進京來?
忒麽滴都勾搭上楚侯爺了,即使身份不夠做侯爺夫人,得寵側夫人妥妥的,怎麽就不知道謀劃個正常點的前程呢?
寒門,尤其是待考的寒門學子們,徹底炸鍋了好嗎!
倒也不是所有都懷着幹掉一個、自己就多一個機會的陰暗心思,實在是哥兒科舉這種事,太挑戰大家的神經啦!
若不是有那寒門官員傳出話兒來,大家夥兒将宮十二釘死在欺君大罪的名頭上都幹得出來好嗎!
但就算沒有欺君大罪,能讨伐宮十二的,也實在太多。
其中最有名的說法就是陰陽乾坤,各行其道,牝雞司晨,惟家之索。
宮十二:呵呵!
老子正郁悶呢,送上門的靶子不抽白不抽,送上門的傻子不噴也是白不噴的呀!
必須說明一下的是,即使有楚小铮滿懷期盼滿懷信任的目光在,咳咳,那啥,反正大家都是目的明确的大人啦,大儒神馬的都是手段不是?最終的目的只要湊足引領萬民平安度過小冰河時期就ok的不是?
于是宮十二讀書依然十分有目的性,除了科舉這個反正都中舉了,只差進士這一門,不過白不過的還稍微加強一點兒之外,他基本上并沒有勉強自己往儒家經典上靠。
就是科舉,也是過關萬歲,也是科舉考什麽他學什麽的。
在這種态度上,書背得再多,腦子再靈活好用,宮十二真論起引經據典和人争吵,還真沒敢說肯定能吵贏。
何況如今是整個京師,甚至整個天下的大多數文人,圍毆他一個!
宮十二會那麽傻嗎?
當然不!
雖然他不是太聰明,但楚小铮在确定他在戶籍上依然是個小哥兒、而宮家也沒有另一個宮歸卿來頂替他面對天下文人的時候,就幫他籌劃好了幾處論調:
有才之士,誰說士只能是漢子了?
史書上以“士”稱之的哥兒是不多,但每一個都不是普通人好嗎!
其中最不普通的,一個是儒家的老祖宗孔丘子親口贊譽的一國王後,雖然那一國最終沒能完成統一天下的壯舉,但正因為那國王好運道,取了個能讓儒學大家以士相稱的王後,又雖然不甚寵愛,卻很肯聽他勸告,才算又抱住了百十年國祚不衰。
還有另一個,則是前前朝程君,這位只是皇帝的侍夫,卻是當時聞達天下的賢人,當時後宮正有幾個心大的,包括皇後在內,都各種想要幹涉政事,這位柴君拼着得罪n多同事,硬是寫出一部《閨戒》,雖然言辭之間将哥兒身份放得太卑微了點,卻正好對了當時想要遏制後宮野心家們的正直人士之心——
哦,對了,如今最是提倡理學的那位大儒,據說祖上還曾有幸取過程君所出的小皇君之兒,如今蹦跶得最歡實要讨伐宮十二的家夥之中,也有好幾個是那位大儒的學生弟子來着。
于是:呵呵,哥兒就不能是“士”呀?程君那算啥啊?
這是最基本的,就是楚小铮沒幫忙,宮且楦等人都早給宮十二備好了撕逼臺詞了。
但宮十二的口水吃幾回,楚小铮少不得有更刷新下限,不,更符合二十一世紀大潮流的說法:
你瞧不起哥兒是吧?有本事你從你阿父肚子裏頭爬出來啊?哥兒卑弱到不許做官?你怎麽不說你阿爹卑弱到不足以讓你盡孝呢?
本朝可是以孝治天下,你質疑□□連哥兒也可稱士的史書都沒讀過、號召天下人才應舉的聖旨都會寫錯也罷了,誰讓□□爺泥腿子出身、早年确實不通文墨這事兒,根本不屑于隐瞞天下人呢?
至于不知道當時幫□□拟旨的那位乃是方大儒,雖然早不在世但幾乎是被稱為亞聖之後儒家又一聖人者……也不怪你們,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去翻閱拟旨人的嘛!
但你居然瞧不起哥兒,瞧不起別人祖上的內長輩們也就算了,瞧不起自家往上無數代內長輩……
本朝可是以孝治天下!
你瞧不起自家內長輩是不孝,瞧不起皇帝恭敬侍奉的皇帝家內長輩,說句不忠不為過吧?
此等不忠不孝之人,宮大爺我和你說話都嫌髒了嘴好嗎!
舉國文人讨伐,宮十二別說只得一張嘴,就是忽然成了百嘴怪,也是拼不過人家的。
但他踩死了這兩點,管你如何引經據典,他只管三言兩語将人釘死在不忠不孝上,遇上正好是方氏子弟、或者是方大儒弟子後人,又或者是程君相關的人士,還能過嘲諷兩句,左不過背祖忘宗之類,再有若是燕南路出來的學子,還要給他多問一句:
“閣下竟覺得哥兒只許在閨閣中,卻不知道當年閣下,或閣下父祖都在何處?怎麽倒讓皇後累得傷了身子、累得當今無緣嫡子了呢?”
雖言語拙劣,遠不及各方協力的精彩,卻也穩穩立于不敗之地。
是啊,誰讓說皇帝的阿爹卑微?誰敢說自家阿爹不值得孝順?誰敢說,與皇帝攜手拼殺幾十年的皇後陛下,不如漢子們能為?
p.s.皇後在成為燕王妃之前,可還有個将軍名頭,先帝親封,你們說先帝做得不對?早幹什麽去了?怎麽不拼死勸谏呢?偏要等到如今欺負死人不會說話、欺負皇後沒嫡子沒底氣是吧?
☆、宮十二在京中之三
最後這一點并不是楚小铮給宮十二支的招——
事實上,這一點根本不是任何人給宮十二支的招。
畢竟皇後威名赫赫,雖然從來沒在外臣面前幹過瞪一眼皇帝、就要他讨好谄媚的事兒來,但戰場許多年,太子諸王都恭敬相待,皇帝年紀越大後宮越發空了……
很多蛛絲馬跡,都能說明問題。
絕對是宮家也不會在宮十二面前拿出來當範例的問題。
但架不住宮十二自己會想啊!
這時代的女,不,哥兒,生不下小子肯定不好過,不見太子君都巴巴兒來求醫嗎?
←←太子君可還有個柴捷小鬼頭的,皇後卻連個哥兒都沒能生下!
當年燕南路那一場戰役,據說直到現在也沒人敢在皇帝面前提,他原本可不知道太子也在那一戰裏頭傷了身子,還只當是那一戰絕了皇後産子的最後一點兒希望——
皇後十歲出頭就接手安家軍,在嫁皇帝前身子就已經傷了,但養了好些年,兩人都不抱希望了終于懷上一胎,結果……
→→皇後自己愛上戰場是一回事,但要一個哥兒懷着胎征戰厮殺,完了你們這些靠着這哥兒活下來的家夥還有臉出來擺漢子譜兒,鄙視哥兒神馬的,能更要臉一點咩?
宮十二這些年好歹讀了些書,沒有親生子的嫡,咳咳,嫡爹,過得好的也不是沒有,但再好肯定沒有親生子貼心啊!
至少太子要是皇後親生,或,即便不是太子,哪怕只是那個皇子甚至皇兒,有人敢無視皇後身為哥兒卻不輸漢子的事實,冒頭出來說什麽牝雞司晨嗎?
宮十二理直氣壯地為皇後的悲慘遭遇痛心疾首。
衆:……我們只是說你哥兒竟科舉,沒提皇後半個字啊謝謝!
可惜已經來不及了。
宮十二沒想那麽多,他真的只是單純地為皇後不值,然後再随口那麽一噴而已。
但他不想,皇帝,太子,乃至于肅王等,真也能不想?
需知打太子起,皇帝這些庶子就有一半是給皇後生的——
作為燕王,他雖然沒有情深意重到在太醫診斷燕王妃子嗣艱難(基本無望)的情況下,還一往情深只守着他一人生孩子,但也不全是因着成婚第四年,嫡長兄就病逝,想着有了子嗣才好争儲之類的功利心思,也有一些,只能說是觀念差異。
換作現代吧,這女人哪怕自己不能生,寧可抱養一個,也不樂意樣丈夫和小三的娃兒,然而在燕王、甚至燕王妃本人眼中,卻不是如此。
時人觀念,哥兒嫁了人就是人家的了,除非那些和離歸宗回去的,這身後事都是靠夫家子嗣操持,日後享用的也是夫家後嗣的香火。
庶子嘛,除了極少數生爹被寵侍滅夫郎的夫主捧壞了的之外,庶子裏頭敢當白眼狼的其實不多,就是日後有了機會,想孝順生爹,也不敢無緣無故就将嫡爹落到後面去了。
因此這庶子,只要養得好了,遠比過繼來得可靠方便。
皇家過繼又不是什麽容易事。
燕王妃自己又是個常愛和燕王一起上戰場的,自己也是個敢于拼殺的,哪兒不知道刀劍無眼?
在先帝太子,也就是燕王嫡長兄死訊傳出前,其實燕王妃就與燕王說好了,他會安心調養三年,這三年甚至連胡人都懶得去殺,絕對盡心盡力配合遺囑、也配合燕王一起“做運動”,争取得個子嗣。
但三年之後,要是還沒有音訊,那燕王就要多那侍夫,開枝散葉,不只為他自己子嗣香火,也是:
“你也知道我,雖然算不得貪功冒進之人,卻也絕對不肯畏頭縮尾的,誰知道哪日就去了?到時候你要有個子嗣還好些,哪怕庶兒呢,為嫡爹摔盆服喪也是應有之禮,但若是連個庶兒都沒有,豈不是白凄涼?”
燕王聽了雖然各種暴躁、各種心疼,到底是捏着鼻子應了。
太子、肅王幾個就是這麽來的。
這麽得來的庶子,哪怕燕王妃“我懶得髒了手,你也犯不着那樣,好歹是給你生子育兒的人,心大了冷着就是,至于小子們,若是長大了敢對我這嫡爹無禮,也不過是不堪造就之人,又如何值得你我今日去謀劃”,除了太子生爹倒黴早死,其他的最不濟也活到其子懂事之後,可又有哪個敢對燕王妃不敬?
燕王妃坦坦蕩蕩,雖沒多少對着庶子裝慈爹的心思,但該給的從來不吝啬,該教的也從來不畏手畏腳,太子因着太子君的緣故似乎該親近兩分,但肅王幾個打小兒跟他在戰場上混出來的,又哪裏就真會疏遠了?
別的不說,肅王第一次上戰場的時候,興奮過頭中了埋伏,還是燕王妃拼着身中六七箭,将他護回來的呢!
這般情分,即便沒有孝道壓着,沒有皇帝看着,幾個皇子也聽不得皇後被委屈了。
何況還要做給皇帝、做給天下人看呢!
宮十二先遭太子一家打上門:
太子:孤論武藝,連阿铮都不如,打哥兒原也非禮之儀也。然宮舉子與阿铮有舊,言語涉及父後時雖不甚謹慎,也非存心不敬,如今我也不願拿儲君身份相欺,只盡人子本分,讓你知道父後縱然沒有親生子嗣,我等也不會坐視他被人随口憐憫!
宮十二:呵呵,既然你不是以儲君身份來,可就別怪我出手不客氣啊!
←←說是這麽說,看在這家夥肯為了天下,不強求子嗣的份上,宮十二還是留了手,沒給打出什麽要躺個十天半月才能養好的毛病,也沒往臉上招呼,只是讓人覺得特別疼、留下的痕跡也不太好消罷了。
安樂君:您雖然是我救命恩人,但涉及皇阿公的話也沒啥好說的,毒不死你也要膈應你些時候喲~
這小鬼頭打着“舅舅不在,我為他招待客人呀”的旗號,在楚侯府住了七天,整得宮十二焦頭爛額是不至于,但手忙腳亂還真有點。
但最讓宮十二頭疼的是太子君。
這位既是皇後的原家表侄兒,又是皇後的長兒郎,更還是楚小铮的親哥哥,更更還是操持楚小铮與宮十二婚事的人,他倒沒直接上手和宮十二打一架,也沒像柴捷那樣用些添亂手段,他只是微微笑着,将楚小铮和宮十二已經定親的事情說了:
“想來歸卿早在京城,家裏還沒信兒到?”
然後端着大舅哥的架子,一邊體貼:
“歸卿是呂氏一族的寶貝,我楚呂兩家又是幾百年的世交,便是阿铮是嫡系獨子,我也不強求你們嫁娶細則,也沒想着往他身邊賜什麽側夫侍郎的,只是歸卿呀……”
一邊巴拉巴拉又是一大堆,大意就是他沒指望這宮歸卿都一路考到京城來了,還願意乖乖兒窩後院相夫教子,但陰陽乾坤總要有序,楚家又子嗣單薄,楚小铮又日後或許不用再出征,也該以練兵諸事為主,宮十二第一要緊是調理好身子,争取楚小铮一回京,兩人快快完婚,三年抱倆都是少的,最好能兩年抱仨呢!
又有,這內宅之事,若是宮十二自己也有心仕途,那就少不得要尋個妥當人打點:
“如今這部将奴婢也不是不能用,然而婚後再靠着奴婢打點往來禮節也不是事兒,最好還是有個妥當幫手才好——
當然這人你只管細細挑着,我是不會越俎代庖管到你們房裏事的,就是提醒你一聲:
哥兒這一輩子啊,再強悍也還是想要個自己的孩兒的……
這點歸卿想來只會比我更明白的?不然也不至于為父後喟嘆幾回。
是以你該注意,多忠心的奴婢,要是真絕了他一輩子的子嗣希望,也不定心裏頭藏着什麽;但要是不絕之,還是那句話,再忠心的奴婢,有了自己親身的孩兒,也不定會想要為孩子掙個什麽。
這其中分寸,務必把握好。
若是實在艱難,我雖不主動插手你們房裏事,卻也介意你來求教的。”
宮十二:次奧!和楚小铮事兒成了老子是挺高興的,但一邊通知老子喜事,一邊指點老子如何給自己戴綠帽子,真噠合适?
若不是還記着這面目可憎的哥兒是楚小铮親哥哥、唯一僅剩的嫡系親人,若不是有系統君提醒“觀念不同而已,楚小铮都打算過一邊和你好,一邊取你弟呢”,宮十二努力說服自己觀念差異沒啥好說,楚小铮已經讓步到承諾生倆娃了,給他哥哥再怎麽嗆聲都是必須要忍必須要忍……
絕壁噴一句“你既然這麽賢惠,怎麽早在我揭穿是太子的問題之前,沒想着為他多納側室,開枝散葉”了好嗎!
太子君戳痛腳的能力簡直了!
但他再了,也只是針對宮十二的。
京裏頭再一次大炸鍋的,還是太子兄弟齊心協力,更有當年燕南路,并之前許多得燕王妃、皇後陛下奮勇殺敵才護住的邊境、才收複的地界上的,還有點兒良心,又不太拘泥的人,所引發的:
哥兒怎麽啦?我們哥兒将軍是多少漢子都比不得的啊!
☆、新世界的大門
說起來,站在皇後那邊的人,未必都贊成哥兒科舉,可誰讓那位是安家兒呢?
不是因為他是皇後,更因為他是安家兒。
安家在前朝,或許不似楚、呂兩家有邊疆雙壁之稱,但在呂家看出勢頭不對,果斷抽身,而後又有楚家遭前朝皇帝自毀長城、亦是心灰意冷隐退之後,卻正是安家,勉力撐起華族對外的屏障。
雖然因着一家一族到底獨木難支,前朝皇帝又不給力,朝臣或者只顧着争權奪利、或者只顧着醉生夢死,就是最有見識的也不免猜忌武将邊軍,最終邊疆門戶還是被胡人破開大半,胡人一路直下京城——
不是如今的北京,而是前朝號稱春花頻解意,繁華軟風過的南京。
也就是說,胡人曾經一度肆虐半個華族大地。
但即使如此,誰也不能否認安家在守衛邊境上做的貢獻。
京師猜忌,後勤斷絕,軍中還有所謂監軍在指手畫腳,安家小子兒郎不知道戰死多少,才最終護住他們所在的燕北城。
胡人最終南下,是走了另一處關卡,卻實在不是安家之過。
後來,因着忍無可忍斬殺監軍,見罪于前朝皇帝,八百裏加急要将安老将軍押解回京問罪,然而當時安老将軍戰場幾度風霜,又接連有子侄輩戰死沙場(其中還有幾名安老将軍寄予厚望的小将),天使到前已經是風中殘燭,不過是舍不下安家子弟不知道舍了多少血汗才守住的邊城,才勉力支撐罷了。
一得到聖旨,縱然安老将軍最是個忠心不二的,也委實心灰意冷,更不願意将大逆之名留給子孫背負,索性斬了天使,一邊打出清君側的旗號,一邊卻只固守燕北城周邊他能守住的三關十五城。
不是安家狠心,實在是護不住更多了。
但就算沒有更多,三關十五城,也已然将近三路之地。
前朝國土,可也不是十一路而已。
三路之地,已經有四分之一華族領土。
或許人口沒有那麽多,但安家拼着多少小子連屍首都落在戰場上收不回來,甚至兒郎哥兒都上了馬背拼了性命,才護住那四分之一,卻又在看出柴氏雖然出身低微,但上至□□、下到下頭兩代男兒,都铮然磊落,憫弱愛民之後,果斷俯首稱臣。
當時柴氏可不見得能比安氏勢大多少,不過是安氏為了抵擋胡人,子弟殒命者多,人口凋零罷了。
但就是如此,安氏一旦稱臣就甘心為臣,他們根本不屑于琢磨南邊的春風日好之地,只一心一意守在邊城,就連後來燕王妃一事,也不是安家與柴氏早有協商,而是先帝将燕王與燕王妃情投意合(一起上戰場厮殺十分默契神馬的囧),加之憐憫安家兒獨撐一軍不易,許了讓燕王“入贅”,只是朝臣苦勸皇子入贅于臣下不好聽,燕王妃也是個大氣人:
“我安家傳承可從來不計較什麽姓氏血緣!別說還活下來一個我,就是我也不在,安家死絕,這邊城也自有為我安家祭祀之人。”
最終還變成燕王妃嫁入燕王府,可就是那樣,先帝都親口許諾,燕王妃之子,不拘第幾個,都随他挑着,繼承安家香火。
只不過燕王妃性子倔強,拼殺太過,到底不曾留下一子半兒罷了。
但正如燕王妃拒絕燕王入贅時說的那樣,他安家在邊城的人緣威望,可着實不是一般二般的好。
不提起這位安家兒的時候,大家還能理所當然讨伐宮十二,但一提起安家兒——
卧槽,要是沒有這位哥兒将軍拼得安家子嗣斷絕,老子能活着?能有你這小兔崽子存在?敢說哥兒将軍不好,你是想死呢還是想死呢?
燕北之地多粗豪漢子,讀書人還真不多,但秀才遇到兵,有禮也還說不清呢!更別提這些家夥污蔑哥兒将軍,在燕北之民看來頗為無理了。
我說不贏你,我抽不死你?
更有,當年安家雖只護得三關十五城,但卻沒拒絕外地民衆遷入,後本朝建立,遷入之民有落地生根者,有遷回原籍者——
十分不幸的是,遷回原籍的大多是家裏頭比較過得去的,世家有之,富商有之,能在本朝科舉之下成為書香之家的,一樣有之。
然後就是……
世家:咦?寒門子也敢來争官做忒煩,但反正寒門子都能做官了,多些寒門兒,又能如何?至少哥兒多俊秀可人賞心悅目,再說要是真合适,變成自家人也比寒門子容易許多
←雖然如今寒門還是鮮少有考過世家的,但科舉還是極大損害世家的尊嚴,可是胳膊扭不過大腿,索性笑看一團亂麻,說不定還能渾水摸魚呢?
反正都能耐寒門子同殿為臣了,多個寒門兒,不對,說起哥兒教養好,還是世家哥兒好吧?說不定還能多擠掉寒門子的“市場份額”哩!
左右世家哥兒多彪悍,也不差出仕這一樣。
以財力物力人力之便,在本朝開放藏書限制、科舉取士之後,辦學的、開免費書樓的大儒鄉紳們,或者自己,或者給家裏老人抽出來,不一定徹底站在宮十二這邊,但再反對哥兒出将入相的,也要委婉一點兒:
可不就是憐惜皇後的遭遇嘛?哥兒也不乏能幹之人,但有一個哥兒将軍已經讓天下小子汗顏,要是再多幾個哥兒,為了百姓反而傷了自身,可讓人怎麽過意得去?
如此這般,借着皇後陛下的聲望,宮十二硬是将天下文人讨伐他的混亂,擴大成天下人争辯哥兒定位的亂戰。
最近家裏頭雌性長輩揮着拐杖抽你丫的“你是看不起老身了是吧?你是嫌棄老身老背晦了是吧”的不要太多啊!
據說後院倒了葡萄架的也不少喲!
更要命的是,太子肅王等也不依了啊!
“這天下哥兒,大抵還是願意深居後院相夫教子的更多些,但如父後那樣的又有什麽不好?
便是遺憾沒能給我們多生幾個嫡兄弟、沒能讓先帝特旨如願,可我們就不是父後的孩兒了?我們就不孝順他啦?”
時下講究的孝道,乃是嫡爹遠在生爹前好嗎!生爹都沒資格讓庶子喊一聲爹,只能是叔爹就頂天啦!有的甚至只是哥哥呢!
你們說皇後可憐遺憾,不是鄙視皇帝這群庶子還能是啥?
果斷必須抽你丫的!
太子比較溫柔,他不怎麽自己挽袖子上,但太子君和安樂君的戰鬥力絕對破表的喲!
如肅王那樣的,更是非常态中的戰鬥機,沖人一笑就能讓人看到十八種酷刑的好嗎!
然後楚铮更絕了。
《論民間招贅兒孫繼承家業的合法性》一出,抽得原本事不關己的平民都拿眼等那些酸儒好嗎!
“士”的身份可及哥兒,那可是史書明确記載了的,若是這樣都要剝奪,那本朝雖沒禁止,可也沒明文許可的哥兒立戶一事怎麽說?莫非沒生下小子的人家,就活該絕戶,連招贅都不能了不成?
本朝立國雖有好幾十年,但戰事一直不算少,将胡人徹底打回老家可是前幾年才算完全實現的目标!
因此未必許多人家都只生了哥兒,卻禁不住小子在外戰死的,可不就少了招贅的人家嗎?
說哥兒不能招贅,那得要多少人家絕戶啊?
很不幸,帶頭讨伐宮十二的家夥中,就有那麽幾個是招贅了的哥兒生下來的,或者是兄弟叔伯中有人、甚至自身就是給哥兒招贅了的。
一時後院倒了葡萄架的,又多了好多。
皇帝借着飛魚衛的便利,看熱鬧看得比宮十二這個身陷局中的還愉快,連宮十二私底下哼唱給楚铮聽的什麽“□□第一君,是個哥兒身”,随口無責任絮叨的“都說哥兒眼界窄,就是考試過了也不堪大用,但眼界寬窄和是哥兒小子有甚關系?不過是看站的高度如何,教的人又如何,就你那外甥兒,眼界能比我阿弟窄?簡直都将他玩弄在鼓掌間了好嗎”之類得私密話都知道了,然後,他,就忽然之間,打開了,真.新世界的大門!
#朕為啥要可惜阿捷不是小子?#
#誰說只許民間招贅了?#
#朕嚴格說來也能算是安家的贅婿好嗎!不過是阿丹厚道,沒讓朕改姓而已!#
#當然阿捷若是招贅,贅婿只能是皇夫,當不得這天下……#
皇帝還是有私心的,他到底還是希望江山世世代代姓着柴。
這點當然不難。
民間哥兒都能找到願意改姓的贅婿,總不至于安樂君反而找不到。
至于安樂君如何力壓衆多皇家子孫登基?
若只剩太子謀劃,或許不易,但若有皇帝夫夫壓着,也不會太難吧?
于是,不過是為了賺積分換技術,好安心回家而已,結果居然揭開了哥兒地位□□的序幕,可真是……
宮十二自己都想不到呢!
但就如穿越,就如小冰河時期,他又何曾想到?
人生想不到的事情,總有那麽多。
作者有話要說:人生想不到的事情,總有那麽多。
譬如……
本文正文只到這裏喲!番外有想寫,但不知道寫什麽了……等我有靈感吧,其實莫本人對本文還是挺有愛的,雖然收益很坑爹,楚小铮的形象也不夠豐滿,遠達不到莫最初希望寫出來的感覺,但宮十二是莫挺喜歡的一個主角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