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謀反
第117章 謀反
承瑞帝很重視這個嫡孫,太子嫡子的滿月宴辦得十分隆重,讓太子黨成員都安心了不少。
因為嫡孫的出世,承瑞帝看太子覺得順眼了不少,暫時沒有“廢立太子”的想法。
當然,這和承瑞帝十分想處理掉忠順親王也有關系,嫡孫的出生,不僅讓太子的地位更為穩固了,也讓承瑞帝的皇位坐的更穩了。
承瑞帝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了,于是舉起了屠刀,準備向忠順親王下狠手……
然後,承瑞帝沒有料到,忠順親王并非是沒了牙齒的老虎,而是一條惡狼,一條孤注一擲的紅眼惡狼!
忠順親王選擇的“清君側”的時間,并不是深夜,而是白晝,不是忠順親王膽大包天,想要在朗朗乾坤之下舉旗謀反,而是不得已而為之。
在林如海、楊冀等人的幫助下,承瑞帝并沒有發現忠順親王暗中的謀算,卻依然每時每刻都小心謹慎,夜色下的紫禁城,步步設防,跟鐵桶一般。
不得已之下,忠順親王将“政變”的時間定在了白晝……
這一日,是很普通的一日,上至皇帝皇後,下至貧民百姓,都和平日裏一樣,做着各種事情,除了少數人之外,誰都不會想到,位于大明帝國的首都中心的紫禁城,即将血流成河。
大朝會結束之後,承瑞帝回到東宮,處理國家大事,近段時間災禍泛濫,承瑞帝确實是一個愛民如子的好皇帝,為此數夜都沒有休息好。
就在承瑞帝為受災百姓發愁的同時,駐紮在京郊的京營某部突然有了異動,全軍輕裝上陣,向着神京的方向疾馳。
為了确保神京的安全,京營駐紮地距離神京很近,不到一個時辰,該部就到達了神京的城門外。
面對城外驚慌失措的老百姓,這支軍隊沒有絲毫遲疑,就舉起了屠刀,騎兵沖鋒,踏着百姓的血肉之軀,沖入了城門。
城門內外,血流成河,城門上的軍士,卻冷眼旁觀,原因很簡單,城上軍士的統領之所以“沒能及時關上城門”,是因為,他也是這場政變的參與者,只是不知道,他是忠順親王的人,還是內閣首輔林如海的人……
這支軍隊是忠順親王發動政變的底牌之一,進城之後,這支軍隊沒有絲毫停頓,便殺向了位于神京中心的紫禁城。
Advertisement
在城門通往皇宮的街道上,血流成河,無數躲避不及時的百姓,被疾馳的軍馬踏成了肉泥,上一刻還十分繁華的街道,下一刻便變成了人間地獄,紅色的鮮血,白色的腦漿,鋪滿了大地……
這支軍隊雖然是有精銳軍士組成的隊伍,卻是輕裝簡從,沒有攜帶攻城器械,而皇城之堅,不遜色于任何軍事堡壘。
按理說,這支軍隊應該在皇城之下束手無策才對,然後被“勤王之師”殺得片甲不留。
可事實卻并非如此,這支軍隊到達皇城之下,一座宮門無聲無息地打開了,将這支軍隊迎進了皇城。
守在宮門口的人,是忠順親王在皇宮中的內應,大明宮掌宮內相戴權的心腹。
作為太上皇的心腹太監,承瑞帝掌權之後,戴權雖然依然是大明宮掌宮內相,手中的權勢卻大不如從前了。
戴權懷恨在心,暗中投靠了忠順親王,戴權的權勢雖然大不如從前了,卻畢竟是在宮中經營了數十年的老人。
對于戴權來說,打開一道宮門,還是可以做到的。
戴權用這座宮門作為投名狀,正式登上了忠順親王的戰車。
進了宮門,便再無能夠阻攔叛軍的堡壘了,忠順親王距離成功,只有數步之遙了。
這支軍隊進京之後,城門緩緩關閉,将坐擁十萬精銳的京營擋在了城門外,現任京營節度使雖然是承瑞帝的人,卻不敢率軍攻城。
原因很簡單,這裏是北京,若是攻城的話,那麽這場政變最後就算是承瑞帝獲勝了,率軍攻城的京營節度使,也會人頭落地。
京營節度使唯一能做的,就是率軍在城門外列隊,将神京團團圍住,然後和守城的門将、以及九門提督進行交涉,要求他們打開城門。
現任九門提督也是承瑞帝的人,卻不敢打開城門放京營的虎狼之師進來。
承瑞帝掌權的時日不長,并沒有完全控制京營,京營之中,山頭林立,九門提督不敢放人進城,若是進來的也是叛軍,九門提督都沒地方哭去。
因為害怕城破,九門提督所屬的步軍統領衙門将一半兵力放在了城牆下,然後将剩餘的兵力派往皇宮救駕。
就這樣,承瑞帝的兩個心腹,九門提督和京營節度使,皆被“豬隊友”牽制在了城牆之下,雖然明知對方是同一陣營的隊友,卻不敢相信對方,害怕對方是忠順親王的人。
憑借暗中的謀劃,忠順親王打了一個漂亮的時間差,只用了很少的人手,就将京營的十萬軍士擋在了城牆外,将九門提督等京中的“保皇黨”,暫時擋在了皇宮之外。
從整個神京來看,忠順親王的勢力遠遜于承瑞帝,但若是只從皇城來看,倒是忠順親王比較占優勢。
從起兵謀反的那一刻開始,忠順親王就知道自己沒有退路了。
兵貴神速,忠順親王和叛軍在皇城外會和之後,便帶着叛軍以雷霆萬鈞之勢,殺向了承瑞帝所居住的東宮。
在紫禁城中護衛皇帝一家安危的,是禦林軍和龍禁尉,這兩軍挑選成員,看得不是軍士的武技和能力,而是家世,禦林軍和龍禁尉的成員幾乎全都是世家子弟,這些人只是将這兩軍當做“升官發財”踏腳石,用來豐富履歷,僅此而已。
所以,禦林軍和龍禁尉的實力,可想而知。
散布在皇城各處,最多不過百人規模的禦林軍、龍禁尉,在視死如歸,不成功便成仁的叛軍面前,就跟紙糊似得。
就這樣,叛軍迅速地沖到了東宮,将承瑞帝堵在了裏面。
叛軍已經到達東宮了,承瑞帝卻還有點沒反應過來,不是承瑞帝的智商不夠用,實在是忠順親王的計劃,太簡單粗暴了!
沒錯,忠順親王的計劃就是這樣簡單粗暴,忠順親王明白,在神京中他無論如何布置謀劃,勢力都遠遜于承瑞帝。
若是想成功的話,那只有置之于死地而後生。
本來,忠順親王是存了死志的,可守城門将、大明宮掌宮內相戴權的暗中投誠,讓忠順親王看到了勝利的希望。
如今,忠順親王騎着高頭大馬,領着虎狼之師,沖進了東宮,這是他為之奮鬥了數十年卻求而不得的地方,忠順親王的心情十分激動。
看着近在咫尺的東宮,忠順親王策馬揚鞭,大聲喝道:“諸位兄弟,那個囚禁了父皇的狗賊就在裏面,沖進去,誰殺了他,我就讓父皇封他為國公,世襲罔替,永享富貴!”
一時間,群情激奮,衆叛軍将士,為了“永享富貴”這個虛無缥缈的目标,沖向了承瑞帝所在的那處宮室。
叛軍将東宮團團圍住了,承瑞帝被困在一處宮室中,身邊只剩下百餘名忠心的護衛,承瑞帝的侍衛頭子帶着手下,把守着宮殿的大門,擊退了叛軍的一波又一波的攻擊,損失大半的手下,剩下的人也都各個帶傷挂彩。
侍衛頭子抹了抹臉上的血,回身對承瑞帝說道:“皇上,敵衆我寡,我在這裏擋住了叛軍,您快逃吧,只要能夠逃出去,就有翻盤的希望!”
承瑞帝并沒有料到如今的處境,在得知忠順親王反了之後,承瑞帝不驚反喜,認為這是一個将忠順親王千刀萬剮而不用背負罵名的千載良機。
承瑞帝并不知道忠順親王的計劃,認為己方在神京中占據絕對的優勢,剿滅叛軍不用費吹灰之力。
就在得知忠順親王謀反之時,承瑞帝身邊忠心的侍衛頭子就勸承瑞帝“避險”,前往安全的地方,指揮戰鬥。
只是,承瑞帝托大,認為忠順親王翻不出浪花來,還覺得“避險”一事會讓自己在史書中的名聲受損,于是托大,一意孤行,鎮守在東宮,派人去調兵遣将,剿滅叛軍。
結果,援軍沒有見到,叛軍卻已經殺到了東宮,讓承瑞帝的處境變得非常危險。
聽了心腹侍衛的話,承瑞帝的臉色變幻莫測,然後說道:“朕不走,朕相信自己的眼光,朕相信朕的手下一定回來救駕的,朕也不信他能夠瞞着朕擁有偌大的勢力,叛軍的規模絕對不會太大!”
也不知承瑞帝是在安慰自己,還是在安慰手下。
總而言之,承瑞帝做出的決斷是——死守,等待援軍!
如果有人能從天空中俯瞰神京的局勢,一定會覺得非常有意思的。
叛軍将承瑞帝所在的宮室團團圍住,承瑞帝的身邊只有百餘名忠心的護衛,死死地守護着承瑞帝。
步軍統領衙門的軍士将東宮以及叛軍團團圍住,若論軍力,叛軍并不占據優勢。
京營的精銳将神京團團圍住,若說整個神京,叛軍一點優勢都沒有,除非……
除非,忠順親王殺掉承瑞帝和太子,并掌控了太上皇,然後以太上皇的名義下達命令,讓自己登基為帝!
另外,承瑞帝想得沒錯,他的眼光确實還不錯,九門提督和京營節度使确實都忠于他,可是,若是他死了,而太上皇下達命令,讓他們向新皇效忠呢?
忠順親王掌控的叛軍并不多,只有數千人而已,卻兵分三路,一路有自己親自率領包圍了東宮,準備擊殺承瑞帝,一路由忠順親王的心腹率領,前往乾清宮“保護”太上皇。
還有一路,被忠順親王派往了太子的居所,準備殺掉太子。
忠順親王若是想成為最後的勝利者,而不是為他人做嫁衣,那麽,忠順親王必須在敵方的援軍趕到之前,殺掉承瑞帝和太子,然後前往乾清宮,以太上皇的名義,授命自己登基為帝,成為大明的皇帝!
因為,若是承瑞帝和太子都死了的話,在太上皇諸子中,忠順親王居長,是最“名正言順”的繼承人……
時間,非常緊迫,忠順親王必須争分奪秒!
作者有話要說:我是個政治小白,盡全力想将這場政變寫得真實一些,可還是不滿意,希望妹子們能夠體諒,我會繼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