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最大靠山
越征回到廣陵院的時候,恰巧見着唐朝明翹着二郎腿,不知道哪裏弄來的太師椅,躺着那裏,好不悠閑。
唐朝明是個會享受的,剛在酒樓裏面一張嘴得罪了不少文人才子,想必過不了多少時辰就會讓全燕都的達官貴人知曉個通透,可偏偏這厮完全沒有任何的慌張,神神在在的叼着水靈靈的黑葡萄吃着。
看到悄然走進來的越征,她禁不住一挑眉目,別有深意的高聲道。“喲,烏龜出殼了啊!”
機警伶俐如唐朝明,在看到那眉宇之間和越征有幾分相似的老頭時候,加之那老頭身邊有幾分陰氣的老男人,且在時間上又有幾分巧合,以及那些人的行為舉止唐朝明便是清楚的知道,那老頭乃當今聖上。
要不然,驕傲如唐朝明,就算刀架在脖子上了,不願意開口的話,唐朝明就算死都不會開口說半句話,更別說那群人也就只是攔了她的去路而已。
在皇帝老頭面前露個面,展現一下才能,唐朝明覺得這可是一等一的好處。
“烏龜?九章這又是在說何種笑話呢?”越征一時之間沒有反應過來,并不知道無緣無故這小子為何提及烏龜。
懶洋洋的唐朝明從太師椅上爬起來,似笑非笑的看着越征,黑曜石般的眸子裏面閃過小狐貍一般的狡黠,她勾唇一笑道。“王爺,今天在酒樓你也在吧?如此給小生制造機會,在陛下面前出風頭,你這個伯樂還真是無私啊!讓小生都差點把持不住,想要拜倒在你的門下了。”
如此一說,越征也是明白哪個唐朝明意欲為何了,到是沒有過多的詫異,此子七巧玲珑之心,能夠看出端倪也是不足為奇。
越征只不過輕笑兩聲,之前還道該如何提及此事,現在看來對方已然看穿,自然就是不需要多費口舌了。
“既然如此,九章可願意寫下完整的策論,我明日以奏折形式呈報,如此解救萬民于水火之中。”越征直言而論,正如唐朝明經常坦蕩而言的模樣。
唐朝明在一瞬間吃驚于越征的直接,不過也只是詫異于越征竟然這麽坦蕩,至于在皇帝面前露露臉的事情,這等好事,她怎麽可能不做。
她掏了掏袖袋,拿出薄紙三張,折疊而成,放置于太師椅邊上的小凳上,輕笑一聲道。“早已準備妥當,只不過王爺如此為小生費心費力當真不怕我是個白眼狼?”
唐朝明可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個感恩戴德,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好人,說句實話就現今這個情況,一旦越征面臨什麽危險,待在這裏會危急自己的安全,那麽她絕對會毫不猶豫的保命為先,雖不至于反咬越征一口,可是如果是以命相救舍己為人的事情,這世上除了唐朝仕以外,唐朝明是絕對不會幹的。
“本王兩袖清風,就算九章你乃白眼狼,那又與我何幹?本王随心所欲,做什麽只不過一時興起,再者本王覺得九章你倒是很合我的心意。”越征不慌不忙的道以回答。
臉上笑容淺淺,清風吹佛,使他寬袖揚起,在梨花樹下,落英缤紛,他背後是耀陽,逆光而站,半散青絲被調皮的風吹的有些淩亂,他溫和一笑,那并非一等一出色的面容,在此刻唐朝明卻覺得他絕代風華,好像下一刻就要乘風歸去,羽化而登仙。
Advertisement
唐朝明有短時間的詫異,就像當初在孟城的東風樓一樣,一瞬間的心悸,不過理智終歸是戰勝情感的,蠱惑也只是眨眼間的事情,轉眼間唐朝明就是清醒過來,不過醒悟之時唐朝明是狠狠的瞪了越征一眼。
這人長的不怎麽樣,偏偏又如此善魅惑人心!
“戚,誰信誰傻,小生到是要看看你玩什麽幺蛾子,狐貍終歸是要露出尾巴的,看你能夠瞞多久。”唐朝明扔下那寫下滿滿三張紙的策論,昂首挺胸,驕傲的像只孔雀一樣回房。
越征輕笑兩聲,并沒有急着拿到那策論,喚住唐朝明,只道。“快要文試了,九章這幾日還是莫要出門,做些準備吧!”
唐朝明沒有停頓片刻,也沒有轉身回頭,只是懶洋洋的擺了擺手,算是應下了。
這三年一次的文試,燕都會試那可是九日九夜,想當初在鄉試之時,也是這麽長時日,唐朝明出來以後那是睡了一個兩天一夜,要不是肚子餓了,都不見得醒來。
這回會試,就算是越征不出言提醒,唐朝明也是會打算準備一番。
不然的話,再來一個九日,她就算考取功名了,都不一定能夠有這個福分走進官場了。
唐朝明進房以後,越征這才走到樹蔭之下,拿起那薄薄紙張,展開一一而看,贊揚之色盡顯于色,忍不住贊嘆道。“奇思妙想,可又字字有理,這等怪才本王倒是沒有看錯。”
如此一想,越征興致而起,立刻是往書房而去,提筆而書,一書奏折而出。
唐朝明自然是不知道,她的策論,次日在朝堂之上,得到衆朝臣議論紛紛,有保守派否定此種做法,有激進派贊揚推舉此法,有反對派否決此法,但因昭雲帝堅定此法,讓群臣完善唐朝明的策論,且當即發布。
在文試之前,這麽不過五六日的時間,朝堂大臣也已經完善了那策論法則,昭雲帝急速發下召令,更是有監察團快馬加鞭前往宿州,以及六皇子靖陵王戴罪立功追查回的饷銀,再次由靖陵王押其饷銀在宿州等待。
宿州水災之情,在唐朝明提出的解決之法為先,後有泱泱越國群臣完善,讓宿州之事得以有條不絮的被解決。
只是,這被群臣乃至于全天下贊揚不止的文論,卻始終不知道是誰所言出,當然也有人懷疑是那日酒樓之中的出盡威風的唐朝明,可是昭雲帝只巧笑不語,不肯定也不否認。
如此以來,雖衆人議論紛紛,甚至于在各皇子王爺,以及朝堂之臣,都是明白人,心中自知,意會即可啊!
當然,昭雲帝這麽一來,也是讓唐朝明在衆臣之中漏了面,這麽一來文試之事,旁人是做不了假的,就算暗自打壓,也要顧及昭雲帝這個靠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