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争考第一中學,為誰
作者有話要說: 求祝福,求書評,求點擊,求收藏。我在這裏謝謝大家了啊。
人們常說,中考是小高考,不死也要脫層皮。初一、初二時的綠依不以為然,真正處在初三這個大熔爐中,綠依才體驗到其中的水深火熱。
超強額度的體育訓練,天天都像是在軍訓。一輪又一輪的測試,每當綠依看着試卷上那一次更比一次低的分數,綠依既懷疑自己的智商,又懷疑車輪戰術的科學性。
如果說不想當将軍士兵不是好士兵,那麽不想考上好學校的學生不是好學生。雖然成績一塌糊塗,可綠依依舊希望自己可以考進學校的附屬高中,那所在自己家鄉有着“小清華”之稱的傳奇學校。每年都能出那麽一兩個清華北大,讓整個縣都籠罩在華麗的光環下。
只可惜,理想是豐滿的,可是現實卻是骨幹的。試卷上那一個個猙獰的叉號,習題集上那一片片空白,課本上那個個未背的重點,無一不告訴綠依:“路曼曼其修遠兮,須将上下而求索。”
綠依一直堅信:就像世界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世界上沒有達不成的目标,只有下不去的狠心;做人就要對自己狠一點。于是乎,每天做習題做到深夜,早晨是宿舍裏第一個起床成為綠依每天的必修課。甚至于到了最後一個月,綠依不折不撓的天天到自己薄弱科目的老師那報道,狠抓自己的不足。那段時間,大家一致給她起了一個外號—拼命三娘。好朋友向她提前時,綠依也只是擡頭笑笑,低頭繼續做習題。
中考前最後一次放假,綠依來到山前剛修的兩個墓前,跪倒在地,嗚嗚的哭了起來。“爺爺奶奶,你們能聽到我講話嗎?最近一段時間,我都沒有來看你們,你們一定怪我吧,你們不要怪我,我一直沒來,是因為我真的沒臉來見你們,我的學習還是沒有什麽起色,不管我怎麽努力,我都無法變成你們所希望的那樣優秀,我腦子不像璧景那樣聰明,你們活着的時候,我也不能帶給你們驕傲,現在,你們死了,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給你們帶來驕傲,人們都說,人死三年不離家,你們等不到我高考就會徹底離開我們了,我一定要抓住這次機會,無論如何都要考上你們所想讓我上的高中,如果你們真的沒有離開我,你們就保佑我,讓我為你們,更為我自己考上那所高中。”綠依有低頭給他們磕了三個頭,才起身離開。
她并不知道的是,一路尾随她而來的璧景,看了她好久。她的每一聲哭喊,都浸入到璧景的心裏,那份絕望與悲傷璧景也是感同身受。看到她慢慢擡起頭,璧景才轉身下山了。璧景不想打擾她,并不是每個人都樂意把自己的悲傷展現到別人面前,以他對綠依的了解,她也一定不樂意自己現在的樣子被任何人看見,既然她喜歡這樣,自己就給予她最大的尊重。
一個星期很快就過去了,中考也在這一個星期中劃過。綠依之前緊張的心情也暫時得以緩解,剩下的只是漫無邊際的等待。當周邊同學盤算着去哪旅游時,綠依則是盤算着落榜怎麽辦。任是璧景使出任何花招,綠依也是不予理睬,璧景同學被華麗麗的嫌棄了。
壞景不長,伴随着錄取通知書的到來,綠依頭上那片烏雲立刻變成了彩雲。解放區的天就是藍啊!報告之前的晚上,綠依特地拿着錄取通知書去看望與自己陰陽相隔的爺爺奶奶,讓他們一起分享這份喜悅。這次她沒有哭,因為她已經明白:逝者已矣,生者應活得更好,讓他們地下安息。
小劇場:
那場“意外”
綠依小時候特別害怕爺爺奶奶,因為他們有時還不如爸爸媽媽和藹可親。綠依覺得人們所說的隔代親自己從爺爺奶奶身上一點沒感覺出來,直到發生了那場“意外”。
那段時間綠依的爺爺奶奶一直感覺嗓子不舒服,當五個兒女把老人們送到醫院一檢查,才知道是食道癌晚期。因為年齡過大,醫生也只是建議保守治療。本來大家瞞的好好的,誰知道最後綠依爺爺奶奶還是知道了。就在大家以為老人們看開了時,第二天早晨,綠依爸媽就看到兩個老人穿着幹幹淨淨的衣服,睡在床上,徹底與世長眠,旁邊的桌子上放着兩瓶安眠藥和一張壓在紙條的銀行卡,紙條上是以綠依生日為密碼的銀行卡。綠依爸媽看着兩個仿若睡過去了的兩個老人,抱頭痛哭起來。
原來,不是不愛,而是愛在心底。
綠依這輩子幾乎一直都是快快樂樂的,沒心沒肺,整天不管遇到什麽事,都是樂呵呵的對待。可是,誰也不知道,綠依在她爺爺奶奶去世的三年內,她幾乎每天都在做着同一個夢,夢的場景每次都是自己與爺爺奶奶過的最後一個除夕。那個除夕後,之後每一年的除夕,綠依都不再樂意出席,家不再完整,過年也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
每年的除夕,綠依都會抱着自己爺爺奶奶的遺照大哭一場,逝者已矣,生者應活得更好,讓他們地下安息。原來,有些話真的只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親情雖然不會像愛情那樣表現的那麽濃烈,但親情是自己從出生到長大,朝朝夕夕的生活在一起之後滲透到自己骨子裏的東西。如果說,把愛情剝離可以使一個人受傷,那麽把親情剝離,則會使人受着塑骨之痛。
經常聽老一輩的人告訴自己一些有關愛情的經驗之談,爺爺奶奶死後,綠依才明白那句話:“愛情不可能持久保鮮,如果兩個人只是在靠愛情來維持生活,它可能保鮮一年,兩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但它絕對不可以保鮮一輩子,它只有轉化為親情,保鮮才可能是一輩子。”
人們常說,陪伴自己走到最後的不是兒女,更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自己的另一半,表面上好像是在贊美愛情,其實它是在贊美親情,一種牽起對方的手就像牽起自己的手的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