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堰川科技園想要在M股, 港股和A股同時上市。為了确保上市首日科技園的股票不會乏人問津,落入無成交量的尴尬境地,陶堰和霍百川必須事先找好證券商幫忙造勢。讓更多交易員在股票上市後的第一時間向客戶推薦。為了調動證券商的積極性, 陶堰不惜血本,在讓利方面提高了兩個百分點。這也是合作達成後,DK證券如此興奮的重要原因。
如果事情進展的像陶堰計劃的那樣順利, 那麽DK證券單是在堰川科技園這一個項目上, 就能賺到幾個億M金的利潤。更不要說雙方接下來還會有更緊密的合作。
“如果不是堰川國際資本剛剛成立兩年,在M國和港島的根基還是太淺, ”當天深夜,回到酒店後,霍百川跟陶堰如是感嘆:“……這單生意, 我們完全可以自己做。”
陶堰倒是并不覺得遺憾:“這地球上的錢, 終歸不是我們兩個人就能賺完的。既然賺不完,不如大家一起賺。用幾億M金的利潤換大半個華爾街證券商幫忙宣傳造勢,我們也不吃虧。”
堰川科技園這個概念, 陶堰是打算往長線經營的。用長線價投的價值觀來考慮,如果想讓堰川科技園的股票堅/挺三十年, 那麽不僅是在概念上, 相應的硬件軟件配套資源都要跟上。
所以陶堰必須保證堰川科技園在資本市場的穩定形象。堰川國際資本的收益率雖然令人眼紅,但受限于陶堰和霍百川的精力和時間成本,堰川國際資本在經營和投資策略方面,一向側重于主力直接下場的短線投機和長線持股。注重于公對公的資産并購與重組。而不是像市面上的其他證券商那樣,把主要客戶群體定在廣大的散戶身上。
更不要說陶堰在親自主持全球範圍內的各種兼并收購項目之外, 還要着手構建堰川系的建立。确保堰川系在資本市場的良久發展,以及利用資本運作實現資本反哺實業的設想。
這麽多重要的事情都需要他和霍百川親自去做。很多細枝末節的小事,陶堰是既沒有精力也懶得浪費精力去張羅。
所以在全球資本市場上拉攏物色合适的證券商作為合作夥伴, 向散戶推薦堰川系的股票,就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不是DK,也會有其他證券商。堰川資本是不會做這種繁瑣工作的。
霍百川當然也能明白陶堰的想法。他只是讨厭陶堰跟華爾街那幫人走的太近。
“我不喜歡那些野蠻人。”霍百川跟陶堰抱怨:“他們只會投機,嗑藥,滿腦子精蟲上腦。”
陶堰安撫性的拍了拍霍百川的肩膀:“我們也沒什麽時間留在華爾街。等到堰川科技園在M股上市的籌備工作完成以後,我們還要去港島。接下來就回江州了。”
霍百川哼哼唧唧的摟住陶堰,試圖萌混過關。
陶堰有些好笑的推開霍百川的腦袋:“去洗澡吧。”
霍百川眼睛一亮,身後無形的大尾巴甩來甩去,興奮到聲音都飄了:“我這就去。”
Advertisement
三步并作兩步的竄進浴室。霍大尾巴狼先生不知道又想到了什麽,有些害羞的從門後露出一個腦袋,含羞帶怯的詢問陶堰:“你想跟我一起洗嗎?”
陶堰看着大尾巴狼先生那副做作的樣子,忍不住莞爾一笑。一邊解扣子,一邊悠然自得的踱步進了浴室。
嘩嘩的水聲遮掩了細語低吟,浴室的門哐當一聲緊閉,将一室春光嚴嚴實實的擋在門後。
兩個月後,國內考察團結束了在矽谷的考察行程。對于他們來說,這一次旅行收獲不菲。不僅切身感受到了矽谷的科研氛圍,也非常深刻的體會到科技發明要結合市場需求這一真理。
與國際最具權威的科技大佬當面交談,親自感受國際最前沿的科學技術。在陶堰和霍百川的大力支持下,矽谷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內召開了七八場全球範圍內的科研讨論會。讨論會由陶堰和霍百川出資,以堰川科技園的名義面向全球廣發邀請函,特地邀請最頂尖的科技大佬們共同赴會。
來自全球最頂尖的天才們彙聚一堂,發起了一場場頭腦風暴。那些智商超高的大腦們相互碰撞,靈感激發,火苗四濺,每一天都是思維的盛宴,每一秒都是常識的颠覆,每一個見解都有可能引起新科技的變革。這一場場頭腦風暴對于衆人來說簡直就是饕餮盛宴般的享受。
而對于時刻挖掘新鮮素材的媒體來說,這般大佬雲集的盛宴也是他們求之不得的社會熱點。來自全球各地的媒體記者自動自發的彙聚到矽谷,将每一場研讨會上的逸聞趣事或者新鮮見解發表成文章。
而随着這一場場的研讨會圓滿結束,堰川科技要打造Z國矽谷的消息也潛移默化的傳遍全球。受到這些新聞熱點的影響,堰川科技園的項目還沒有正式竣工,就已經在全球資本市場和新聞媒體眼中留下了頗為深刻的印象。
這當然也是陶堰和霍百川苦心籌謀的結果。為了進一步加深堰川科技園在資本市場的形象,陶堰和霍百川還宣布要在矽谷建立一個科研基地,彙聚全球最頂尖的科研人才,引領全球最尖端的科技,并且每年還會定期向國內輸送科研人才,确保堰川科技園能夠一直追随國際最前沿的科研成果,直至達到領先趕超……
消息傳回國內,自然引發群情振奮。以至于堰川科技園還沒有挂牌上市,就已經引發了股民們的瘋狂追捧。不僅如此,陶堰和霍百川在新聞傳開的第一時間接到了無數電話。來自全國各地的合作邀請如雪花一般紛紛灑灑,都表示如果陶堰和霍百川願意在當地建造科技園,他們會全力支持,會把科技園列為當地經濟發展和招商引資的“一號項目”。
陶堰和霍百川一時間應接不暇。他們确實預料到堰川科技園的項目在他們的運作下會很火爆,卻沒想到能火爆到這種程度。面對各種優惠政策,兩人也不是不動心。但是思前想後,陶堰和霍百川都覺得以國內現階段的民營科技發展程度,根本沒有能力承載多個科技園的孵化效應。如果盲目在各地建造科技園,最終的結果只會造成資源的浪費。
所以兩個人在經過一番激烈的掙紮和讨論之後,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這些已經飛到嘴邊的肥肉,而是選擇按部就班穩紮穩打。雖然這樣一來,堰川科技園擴張的速度會放緩,但是相應的,也能達到最佳的集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