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藺秋這次的病來勢洶洶,蘇烨和李太傅雖然都懂醫術,可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大半夜的,又是在山裏,去哪裏弄草藥回來?
“無妨,過了這兩座山頭就是一個小鎮,我騎着馬快點跑,天亮之前就能回來。”被驚醒的陳繁拿過藥方,用油紙包了放在懷裏,不顧李太傅的勸阻,冒雨牽過一匹馬沿着山路就飛馳而去。
幾個嬷嬷和李太傅紛紛贊嘆他的忠心,這冒雨走夜路可是很危險的,不小心掉入山谷可就沒救了,只有劉嬷嬷眼神閃了閃沒說話。
其實藺秋只是吃多了油膩引起的腸胃炎,再加上感冒傷風,如果是平常人,上吐下瀉一番,把腹中的油膩排出去,再喝點熱水,不用吃藥說不定都好了。可問題就是藺秋的身體太弱,連嘔吐的力量都沒有,只能任由那幾片肥膩的鹹肉在腹中肆虐,疼得他臉色煞白,冷汗把被子浸得透濕。
梁熙站在帳篷外的避雨檐下面,聽着帳篷裏劉嬷嬷一會兒說“小公子哪裏能吃得鹹肉,我怎麽就沒勸着點呢”,一會兒又說“要是小公子有什麽事,我非把那混蛋剁成肉泥”,只覺得飄來的雨點打得他全身都象刀刮一般的疼。
李太傅打着傘站在旁邊,見梁熙蔫頭搭腦,像只被雨淋了的小狗仔似的,忍不住在心裏嘆了口氣,說:“縣令大人去老夫的帳中坐一會兒吧。”
梁熙害怕李太傅,本不想去,可是又不想站在這裏,只好點了點頭。
進了帳篷,李太傅讓梁熙在椅子上坐下來,自己拿過旁邊的茶壺為他倒了一杯茶,茶是睡前沏的,早就涼了,不過梁熙也沒有心情去管這些了,他現在只覺得心中惶惶然不知所措,藺秋的病是因為自己讓他吃了鹹肉引發的,那慘白的小臉和痛苦的呻吟聲,在他的眼前和耳邊不停的循環。
“殿下可是後怕?”李太傅用的是“殿下”二字,因為他是太傅,要給太子上課,自然需要稱呼他為殿下。
後怕?對,是後怕。不僅因為那幾個嬷嬷說的話,更多的是怕失去藺秋,失去這個總在不經意間關心和照顧自己的人。
“殿下希望太子妃能身體健康強壯,這固然沒有錯,但是凡事需循序漸進,好心辦壞事,辦錯事的例子太多了。”李太傅也給自己倒了杯涼茶,喝了一口,說:“太子可知道太祖時有個林丞相?”
梁熙聽得一愣,這時候怎麽說到太祖時的丞相去了?不過林丞相?太祖皇帝時期有一位姓林的丞相嗎?
也難怪梁熙不知道,這位林丞相不僅被滅滿門、誅九族,甚至連名字都被史官從大梁國的歷史上劃去,徹底的被抹殺,直到好幾代之後才有人敢于提起他,關于他的傳說只在民間口口相傳,卻已經是只知其姓而不知其名了。
李太傅看梁熙一臉茫然,知道他肯定不知道,于是清了清嗓子,開始為他說起那段被世人遺忘的歷史。
太祖皇帝以草根起義,歷時九年才打下這一片江山,手下可說是能人輩出,其中他最信任也最器重的是他的總軍師,此人姓林,也就是後來的林丞相。
林丞相同樣出身草根,屬于自學成才的萬能手,上了戰場出謀略,下了戰場籌糧秣,太祖皇帝只要在前方開開心心的砸場子、砍人、搶地盤,別的一概不用操心,所以登基後直接讓他當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
太祖皇帝起義,主要的原因是當時貴族兼并土地嚴重,苛捐雜稅過多,再加上當時奴隸制還在大行其道,平民的日子實在沒辦法過下去了。
太祖登基後,企圖改變這種社會制度,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貴族們依舊我行我素,甚至一些跟随太祖皇帝一同起義的前草根們也開始買奴隸、兼并土地、強買強賣……等等不法之事做得比那些貴族還順手。
就在這時,林丞相提出了變法。
變法主要分四條,用現代的話來概括就是:
一、統一度量,統一稅制。
二、勳貴以戰功論。
三、徹底廢除奴隸制,釋放所有奴隸。
四、皇子犯法與庶人同罪。
這四條改革一提出來,朝堂之上立刻鬧翻了天,不僅原本的貴族想殺了林丞相,連那些一同起義的草根勳貴們也異口同聲的反對。
統一了度量和稅制,官員就沒辦法在稅收上搞鬼,貴族也沒辦法偷稅漏稅。
勳貴的爵位如果不能世襲,等那些憑戰功發家的勳貴們死了,他的子孫就不得不放棄原本的福利,除非他向父輩一樣去戰場上拼命。
廢除奴隸制更是嚴重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那時還有用人牲殉葬的陋俗,奴隸在貴族的眼裏和一頭牛、一只羊沒有區別,屬于他的個人財産,可現在讓他把自己的牛羊給放生了,那絕對不能忍。
而最後一條更是連整個後宮都站出來反對,開什麽玩笑,皇上辛辛苦苦的打下了江山,坐上了皇位,你居然把皇上的親子拿來和庶人相提并論,你到底安的什麽心?難道在你心中就是如此貶低皇上的嗎?
幸虧太祖皇帝相信林丞相,在和他詳談了一次之後,批準了他的變法意見。
一夜之間,原本人人稱頌的林丞相變成了過街老鼠,連他的官轎走在街上都會被人丢爛菜葉子。
頂着各方面的壓力,林丞相開始了他的改革。
然而這場變法注定是無法成功的,因為除了皇帝沒有任何人支持他,貴族們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勳貴們橫眉冷對堅決反抗,後宮裏更是天天在皇帝面前吹枕頭風。就連那些被釋放的奴隸都反對,他們早就習慣了被人奴役,沒了“主人”甚至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麽,所以往往這邊剛剛放出來,那邊又跑了回去。
一年後,有人告發林丞相貪污了大量的金銀珠寶,就藏在自家後院的井裏,大理寺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一邊派人通知皇上,一邊親自帶人直沖丞相府,并從後院的井裏取出了五十多口裝滿金銀的箱子。
“多少?!”梁熙聽得一口冷茶噴了出來,差點淋了李太傅一身。
“五十多口箱子。”李太傅又重複了一遍。
梁熙眨了眨眼睛,一臉不可置信的說:“他家的水井得有多大啊?居然能放五十多口箱子。”
李太傅微微一笑,繼續說故事。
對于林丞相貪污,太祖皇帝是不相信的,可是架不住彈劾林丞相的人實在太多了,每天的朝堂上除了彈劾就是彈劾,想辦點實事都不行,尤其是那些彈劾林丞相的人還拿出變法的第四條說事,連皇子犯法都與民同罪了,你一個丞相怎麽能有特權?
沒幾天,林丞相的兄長在市集上殺了人,細查之下發現那個人竟然是前朝餘孽。這本來是好事,可是不知道怎麽回事,那前朝餘孽的家人一口咬定這是林丞相在殺人滅口,因為林丞相就是前朝皇帝的暗探。
林丞相從起義之初就跟随太祖皇帝,九年裏不知道滅了多少的朝廷軍隊,說他是前朝皇帝的暗探,連三歲的孩子都不會相信,可不知道為什麽,除了皇帝所有的人都相信了。
貪污還罷了,最多是個砍頭的罪名,後一條卻絕對是要誅九族的。
一開始皇帝還想罷官來保住林丞相,可是随着“證據”越來越多,罷官已經不能滿足大臣的意願,最後連太後都驚動了。皇帝在百般無奈之下,只好下令誅殺林丞相九族。
不過在太後的幹預下,給這個有從龍之功的丞相留下了最後的“體面”,砍頭變成了火焚,在當時的丞相府堆滿了柴火,林丞相滿門三百多人和府邸一起燒了個幹幹淨淨。
梁熙端着茶杯,聽得呆住了。
為什麽總覺得在哪裏聽過這個故事?只是似乎有些不一樣,而且好像還有後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