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位于京城以西二百多裏處的雁歸山,南北延綿近百裏,主峰奇險峻秀,峰上有十幾塊巨大的奇石,仿佛十幾只各種姿态的歸巢大雁,故名雁歸山。
雁歸山東麓山腳地勢平坦,有一個雁鳴縣,藺秋所管的幾個田莊就在雁鳴縣內。
梁熙的心情好得快要飛起來了,他騎着一匹青雲駒,馬上挂了一只野雞和三只野兔,都是他親手所獵。
“這野雞晚上給你炖湯喝,兔子皮讓他們給你做個袖籠。”梁熙笑眯眯的湊到車窗前,表情可稱得上谄媚。
從邊關回來到現在已經四個多月了,梁熙一直被拘在宮裏,好不容易能出來一趟還是托了藺秋的福,為了下一次還能出宮,谄媚又有什麽關系?反正那是自己的太子妃,反正周圍都是自己宮裏的人,反正保護的三百護衛離得遠聽不見。
車窗上蒙了厚厚的兩層碧紗,不會氣悶還能檔風,外面的人看不清裏面,車裏面的人卻能清楚的看到外面。
劉嬷嬷對着那張窗外的臉咬牙切齒,說是不放心太子妃一個人出宮,其實從早上出城就不知道去了哪裏,都快到雁鳴縣了才回來,居然還好意思腆着臉拿那幾只破野兔來賣好,自家小公子什麽時候用過這種破皮子,顏色灰不灰、黃不黃的,還是春天裏正換毛的皮子。
藺秋也在望着窗外的那張臉,彎彎的眉毛,彎彎的眼睛,連嘴也是彎彎的,這張臉讓他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件事。
那時候他還是一個送信的路人甲。
有一天他正在一棵梧桐樹下發呆,一個男玩家找到了他,讓他送一個裝滿材料的包裹。
“我的運氣真好,剛收集全就遇到你,本來還擔心路上會被人搶了。”那個男玩家還沉浸在喜悅中,自顧自的對着一個npc說起話來。“有了這些材料,她就能把裝備升滿級了,我看過宣傳畫,她那套裝備升滿了可漂亮了,她肯定會很喜歡,也肯定很高興。”
可是當路人甲找到那個女玩家的時候,她已經穿上了很漂亮的滿級裝備,依偎在另一個男人的懷裏。看到路人甲送來的包裹,她不屑的撇了撇嘴,連話都懶得說,只是讓路人甲送回去。
藺秋至今都記得當那個男玩家收到退回的包裹,眼中的黯然和失落。
“我……很喜歡,也很高興,謝謝。”藺秋的聲音不大,卻清晰的傳到了窗外。
梁熙驚得差點一腦袋撞到車窗上,他那幾乎不說話的太子妃居然對他說了那麽長一串的話,而且還對他說了謝謝,莫不是太陽太大,他腦袋發暈了?
別說是梁熙,就是車裏的劉嬷嬷也張大了嘴,半天說不出話來,看來自家小公子對這太子是有些不同。
Advertisement
藺秋說完這話,卻是感到有些高興,一直隔着窗紗盯着外面看,雖然游戲裏也有各種山山水水,而且論優美程度遠超現實裏的風景,可是在路人甲眼裏,那些不過是一堆又一堆的程序。而現在,遠處的青山綠水,近處的花草樹木,每一樣都是不同的,每一樣都讓藺秋感到新鮮。
到了傍晚的時候,他們一行人終于到了雁鳴縣,雖然沒有提前通知,雁鳴縣的縣令還是帶着一衆官員在城門口迎接。
當晚,他們宿在雁鳴縣裏的一處客棧,打算第二天再去田莊查看。
劉嬷嬷指揮着幾個宮人從随行的車裏搬下被褥等物鋪好,又着人打來熱水,伺候着藺秋梳洗更衣,這才布置晚膳。
藺秋坐在桌前,看了一圈桌上的菜肴,雖然比不得宮裏的精致,也算是豐富。只是……
“野雞湯呢?”藺秋望着劉嬷嬷。
劉嬷嬷剛想回話,就見梁熙笑盈盈的走進來,後面還跟着個捧着湯盅的宮人。
“快來嘗嘗我打的野雞湯。”
湯盅是隔水炖的,上面還蒙着一層濕透的紙。撕開紙打開蓋子,立刻一股濃鮮的味道湧了出來。野雞身上幾乎沒有多少油脂,湯很清亮,只加了幾片姜和枸杞、紅棗,不膩又溫補,到也适合藺秋喝。
其實宮中也每日給藺秋炖湯,只是很少用到野味,所以這野雞湯的滋味對藺秋來說很是新鮮。
用完晚膳,梁熙玩了一整天自然是累了,躺床上沒一會兒就打起了小呼嚕。
藺秋為防積食,在劉嬷嬷的陪同下走到客棧的小院子裏散步。
剛好是月初,一彎新月挂在天空,藺秋看着那月牙兒,不知怎的想起梁熙笑的時候,彎彎的眉眼。
“太子妃?”劉嬷嬷見藺秋停下腳步半天沒有走,忍不住喚了一聲。
藺秋轉身看了她一眼,說:“劉嬷嬷,我需要雁鳴縣的地圖。”
劉嬷嬷一愣,連忙說:“奴婢這就着人去尋。”
藺秋點點頭,又走了一會兒才回房休息。
第二天一早,雁鳴縣的縣令送來了地圖,雖然地圖畫得十分粗糙,但也算是大致了解了周圍的山勢和河道的走向。
藺秋管理的幾個田莊,其中一個離雁鳴縣城很近,旁邊又挨着清水河,藺秋看了一下田莊裏的作物,大多是蘆黍,也有一些豆類。蘆黍剛種下不過半個月,才到人的腰部,到也生機勃勃。
另兩個卻是在雁歸山的山腳,幾乎是挨着的,只是中間有一小片樹林隔開。說是山腳,其實這一片的地勢比雁鳴縣高出了許多,原本有一條清澈的小河從兩個田莊繞過去,可是現在那條小河只剩下一層爛泥。
“見過太子妃。”張德兒帶着兩個田莊的管事來見藺秋。
藺秋站在田埂上,身後有小太監為他打着傘,四月的太陽在很多人看來是溫暖和舒适的,對藺秋那常年見不到陽光的皮膚來說,就實在是太灼熱了。
“農莊裏一共有多少人?”藺秋問到。
“回太子妃,這兩個田莊共有莊客四百餘人。”其中一名管事立刻回答。
藺秋點了點頭,又看了一眼田地裏蔫頭耷腦的莊稼,說:“四百人,修水渠是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