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邊疆顧家,現在同樣是母子相隔骨肉離別。
別看京城中是一片的歌舞升平國泰民安之景而實際上大周朝并不太平,北有匈奴、西有東胡,邊疆的戰事斷斷續續雖未有大規模的出兵但是也從未消停過。
大周朝傳到大周帝這裏算是第五代,前面的三位帝王對于這兩個相鄰的游牧民族從來的打一棒子賞一甜棗,所以雖然是有所戰事但是總體上還算是太平的。
而這好景一直延續到大周帝的父皇也就是先帝這,就被徹底打斷了。
對于先帝可以說的上是一位對比前三位而言比較懦弱,膽小,安于享樂沒有什麽主見和作為的帝王。對于邊疆的頻頻戰事他只會一味的求和給甜棗,而把最重要的大棒子給收起來了。這樣也就使得這兩個游牧民族的野心被養肥了,對于來富饒的大周朝邊境打秋風之事更是樂此不疲弄的邊境百姓是怨聲載道民不聊生。
然而現在的大周帝又和前面的四位都不一樣,在他看來這甜棗給的已經是夠多的了,與其浪費國庫去養着敵人還不如直接武裝自己把敵人給完全打趴下的強。
所以對于邊境的外敵侵擾大周帝從來都只有一個字,打!不僅要打還要把他們全都給打老實了給打怕了。對于登基時依然算的上是年輕帝王的大周帝來說他有着他自己的一腔抱負和治國理想,他不想如他的父皇那邊碌碌無為,他希望在他的治理之下大周朝的版圖可以有所擴大,而首先第一個要拿下的就是一直依附着大周邊境的兩顆毒瘤,匈奴和東胡。
然而大周帝的滿腔熱血卻并沒有能在當時的朝堂之上得以揮灑,看着聽到邊疆再次被侵擾而忙的滿頭大汗議論着這一次的求和禮品數量的衆大臣們,大周帝只覺得自己已經是怒氣直沖天靈蓋了。
“司馬大将軍。”看着面前亂成一鍋粥的朝堂,大周帝忍怒喊道。
可惜并沒有得到回音,顯然這位在先帝當朝時當了快二十幾年打醬油的武官最高官職明顯對于上朝這件事是屬于狀況外的。
“司馬大将軍!”大周帝的再次提音使得這位大将軍終于是意識到皇帝這是在叫自己,連忙出列道“回皇上,老臣在!”
“不知對于這次我朝邊境被擾老将軍是如何看法?”
大周帝這一問使得已經記不清上次上朝有自己說話的份是什麽時候的老将軍瞬間激動了,而這一激動就耽誤了回答的時間,使得宰相搶先答道“啓禀聖上,行軍打仗勞民傷財民不聊生,且我大周朝向來以和為貴,寬厚待人。那些子蠻夷也不過是眼紅我周朝富有罷了,只要施舍他們些許財寶便可以化幹戈為玉帛,方顯我上朝天威。”
聽了這話大周帝是徹底笑了,這還是大周帝在這登基一年來第一次在朝笑的如此開心,笑意連連道“宰相,朕問你了嗎?”有些人就是這樣,心裏越氣臉上笑的就越開心。
被新帝如此搶白宰相臉上自是挂不住,想他在朝為官歷經三代而不倒,如今卻被一個比自己的兒子還小的毛頭小子如此訓斥,不由沉聲道“皇上,臣乃先帝親封的攝政大臣,自然是要對的起先帝的信任。皇上您登基不久對于朝堂之事還不甚熟悉臣如此也是怕有愧于先帝之托啊!還請聖上三思!”
宰相本就是文官之首,再加上現在下面這位在朝為官多年,更是先帝時期的寵臣,先帝在他的架空下幾乎已經成為了手拿玉玺扣大印的擺設。所以現在他可謂是振臂高呼一呼百應的主,于是整個朝堂的左邊烏泱泱的文臣集體下跪跟道“臣等請陛下三思!”
這一切除了給當時剛剛登基不久的大周帝一當頭棒喝外,也叫他深深的明白了一個道理,這個宰相不能留!
最後這件事還是以大周帝的強硬态度最後以大周朝出兵迎戰結束了,雖然這次的出兵的幅度不大,但是這卻是大周朝連續二十幾年來對于此類事件的第一次不妥協的強硬回擊,也向整個大周朝上下傳達了新帝登基後的熱血與決心。不僅如此此次回擊也幫助當時身為新皇的大周帝安撫了民心為今後的順利掌權打下了結實的基礎,而匈奴和東胡也因為大周朝此次前所未有的強硬态度着實是老實了不少。
然而邊境太平了京城內卻是鬧開了,因着大周帝這次的決定使得本來在朝廷裏岌岌可危的武将地位一下子回暖提升了不少,然而武将與文官從來都是要麽東風壓倒西風,要麽西風把東風滅掉,所以武将的地位以提高文官們就立馬不幹了,于是兩邊開始一天到晚的吵吵鬧鬧為了一點點的小事就可以在朝廷上鬧的争論不休。
按道理來講兩邊鬧成這樣,大周帝這個君王應該要站出來管管了才對,可是事實上大周帝不但沒有管有事甚至還會悄悄的推波助瀾。
因為只有這樣才是大周帝所希望看到的,對比與以前那個文官聽宰相的武将無所事事的朝廷,現在這個局面才是大周帝真正需要看到的。只有這樣他這個皇上才能不會被架空,只有臣子們開始在他的面前為了讨好他而争寵他的皇權才能夠得到保障與安全。
而趁着這個機會大周帝也确實是用盡各種手腕收回了不少的實權,所以如今再接到匈奴再次出兵侵犯我朝邊境蒙城的消息後,大周帝終于如願以償的可以做到說打就打了。因為現在的大周帝已經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剛剛登上大寶的小虎崽了,幾年的積澱沉浮已經使得他長出了屬于自己的鋒利獠牙。
而蒙城的駐守邊将正是月餘前宋二小姐宋雨剛剛嫁去不久的顧家,此次與匈奴一戰公爹顧老将軍親自出馬,顧家成年男丁悉數上陣,送二姐夫顧家嫡孫顧青更是擔當先鋒,可以說此戰是傾盡顧家全家之力。
而真正叫顧家骨肉分離的卻并不是這殘酷的戰争。顧青身為先鋒可謂是寶劍出鞘所戰披靡,然而就在大捷之際顧青卻在身披戎甲的狀況下在三軍面前被從京城來的欽差當場拿下,壓京候審。
這事還需從宰相說起,當初在邊境被擾的時候宰相之所以會鼎力主張議和實際上很簡單不過就是為了争功罷了。然而事實也證明宰相這一招是用對了,先帝膽小害怕打仗,所以宰相憑着議和這一招不但得到了當時先帝的重用還被升上了宰相之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然而大周帝登基以後邊境再被犯,大周帝卻是與先帝截然不同的主張,一個字,打!
可是着一打仗勢必要用到武将,若他們打了,而且戰績不錯。那麽如果他們得勝回朝,那會是什麽局面?手握重兵,掌握朝政,出将入相,上馬管軍下馬管民,文臣們将完全屈從于他們。這與大周朝特別是在先帝這一時期的以文治天下,以文制武的政策是完全不相符的。也是宰相辛辛苦苦大半輩子後絕對不願意看到的。
弱它成真會使得以宰相為代表的文臣們處于一個尴尬的境地,文臣們将毫無功績可言,他們又怎麽治理國家?
特別是文臣們是皇帝的近臣,當武将在前方厮殺時,文臣們在後方安富尊榮不說,還沒給皇帝出一個好主意,淨給前線将軍說壞話。如果武将得勝還朝,文臣們不但無功,恐怕還得給治罪,永世不得翻身。
既然已經為武将們添亂,為自身計,宰相文臣們就必須把這一事業做到底,而且要做成功。他們要做的就是把功勞從武将們身上搶過來,他們以什麽為功?
當然是講和。武将們主戰,文臣們主和。講和成功,就是文臣的功勞,作戰獲勝,就是武将的功勞。所以宰相要做的就是,阻止武将獲勝為此可以不惜一切代價。
所以宰相秘密派人聯絡了匈奴方面的人,以高價賣出了這次蒙城戰役的軍事布圖。然而現在的宰相在大周帝悄無聲息地多年打壓之下,已經不是當初那個一手遮天的宰相了,所以他手裏的布圖也不可能是最為重要的城防圖,但是就算是如此匈奴還是買了且買的夠高價,因為他們也有他們的打算。
這幾年的幾次交道下來,匈奴也漸漸明白了現在的大周皇帝已經不再是以前那個光吓唬吓唬就行的了,所以他們開始從一開始的蠻橫強攻慢慢的向軍事戰略上轉變。
此次攻打蒙城他們所用的就是誘敵深入,然而對于玩戰略這事相比與匈奴來說從小熟讀兵法的顧家衆人可謂就是祖宗了。一路以來顧青雖是熱血沸騰,但也覺得有微微微妙之處,似乎是這次的匈奴敵軍節節敗退的也太快了些。于是剛剛追到了峽谷口,顧青就放棄了大好的形式,鳴金收兵了。這叫早早就埋伏在峽谷深處的匈奴兵們咬牙切齒。
如今不但是原本的占地丢了,大周的軍隊也沒有想象中的一網打盡,但是匈奴他還有後招,那就是宰相。
當宰相坐在宰相府裏收到匈奴的來信時,差點沒一口氣提不上來昏死過去。信中很簡單,就是告訴宰相當初他們從他那裏高價買來的布圖是假的,說他收了人錢不能不辦人事。所以希望他可以盡快幫他們除了顧青,不然就要把他們交易的事透露給大周的皇帝。
這兩軍開戰之際,偷偷高價賣我方軍事布防圖絕對是通敵的死罪,要是先帝時期宰相還不怕什麽,可是現在宰相也是看出來了,如果可能這皇上只會對着宰相府裏多殺兩個,赦免那是做夢都不要想的事。
如此一來宰相迅速的開始調查前線之事,當知道所有的來龍去脈之後,宰相立馬聯系在朝比較有名望實權的大臣們聯名啓奏,說此次戰役前鋒顧青,在明明可以依據殲滅敵軍的時候卻故意放虎歸山留後患,此情此舉通敵叛國乃大不忠,還望聖上治罪。
與此同時宰相還動用了先帝留下來的攝政大臣之權派了欽差,特意交代了要在三軍面前逮捕顧青且只說自己是欽差至于是誰認派的就不需多說了。
宰相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使三軍對于大周帝寒心,如此一來失了武将的心的大周帝就只能依靠這文官走議和這一條路了。這樣的話自己有可以如以前一樣恢複分光把持朝政了。
而這一切被送到宮中宋雪的手中的時候,已經是在數天之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