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造勢 連宋瑾寧都不得不誇贊一句李承宣……
對于宋瑾寧提出來的這兩條建議, 李承宣自然都準了。
宋太後那裏不但準了,還甚為高興。
這兩條建議一發下去,她又可以為宋瑾寧造勢了。到時後宮前朝, 乃至天下百姓都會稱贊宋瑾寧是一代賢後。
自然也就有不服的。譬如說魏太妃。
聽了松枝的禀報,她不屑的輕哼了一聲。
“她自己幼時就曾數次私下苛待侍婢, 這會兒竟然善心大發,不許旁人私下對內侍用刑?怕不是只是做做樣子給外人看的, 好讓人說她是個賢良仁德的皇後吧?”
松枝顯然極為贊同她說的話。不但一疊聲的附和着, 随後還說道:“奴婢覺得就皇後那腦子是想不出這樣的兩條點子的。想必是太後想出來的, 但對外卻說是皇後提出來的。”
“太後的目的,無非是既想讓人誇皇後好,又想讓人覺得她自己眼光好, 給皇上挑選了這麽一個好皇後。這樣往後他們宋家的榮寵才能一直長長久久的延續下去。”
“我就知道!”
魏太妃一臉的忿忿不平,“想原本先帝在時,是屬意我魏家的女兒嫁給皇帝的,可壽康宮的那個卻一直推三阻四的。一會兒說什麽這孩子年紀還小,還不到娶妻的時候, 一會兒又說什麽大師說了, 這孩子命中不該早娶,等他大些再說吧。可到後來先帝駕崩了, 她卻是立刻就定下了她娘家的外甥女兒為後。你說, 她是不是就是故意的?”
這事其實認真說起來也怪不得宋太後。
想當年李承宣還是三皇子的時候, 先帝并未明确要立哪一位皇子為儲君。魏太妃那會兒雖然存了想将娘家的外甥女嫁一位皇子,但其實她壓根就瞧不上李承宣。
其後李承宣登基為帝, 魏太妃自然後悔。想再将自己娘家的外甥女嫁給李承宣,宋太後能願意?
誰娘家還沒個外甥女了?皇後的這個寶座我幹嗎要便宜你家外甥女?
但現在每每想起這事來,魏太妃只會覺得這是宋太後不安好心, 故意搶了原該是她外甥女的皇後寶座,她們魏家是受害者,卻從來沒有反思過自己的問題。
松枝作為魏太妃從娘家帶進宮來的侍婢,那肯定跟魏太妃是一條心啊。
Advertisement
就幫着魏太妃一塊兒聲讨宋太後。
聲讨完了宋太後之後兩個人又繼續編排起宋瑾寧來。
完了魏太妃下了個定論:“她可真是拿着雞毛當令箭。才在皇後的位子上坐了幾個月,就要改這改那的?合着我還得聽她的話?甭理她就是。”
又問松枝:“怎麽近來總不見我那兒媳婦進宮?這是懶了不想跑,還是眼裏沒我這個婆母?”
松枝的消息還是靈通的,當下就悄聲的說了那日在壽康宮發生的事。
“......當日王妃說了那些話之後皇上好像很不高興,轉頭就跟皇後說了,往後王妃要再想進宮就得提前往宮裏遞牌子,得皇後允許了她才能進來。皇上甚至還說了,王妃要是沒有合适的進宮理由,就讓皇後直接駁回呢。”
這若是個拎得清的婆母,聽了這話就該明白這事是江婉秋做錯了。還得叫人去訓斥江婉秋兩句:後宮尚且不得幹政,你一個外命婦,怎麽能當着皇上的面說這些話?往後切記不可再犯之類的。
但魏太妃要是個能拎得清的人,她也不至于混到現今這個地步了。
“皇上有什麽可不高興的?”
魏太妃氣的擡手就重重的拍了一下炕桌。桌面上放着的白底藍地纏枝牡丹花紋的蓋碗被震的往上一顫,碗蓋磕着碗壁發出當啷當啷的一陣響。
“他是先帝的兒子,我兒子也是先帝的兒子,這萬裏江山都是李家的,怎麽他們母子兩個,哦,現在還有個皇後,都能就老李家的政事發表發表自己的意見,怎麽我兒媳婦就不行了?他們這是瞧不起誰呢?”
“就算說什麽後宮不得幹政,那前幾年壽康宮的那個還直接把持朝政了呢,那會兒怎麽就不說後宮不得幹政的話?這會兒倒是會上綱上線了。”
“還有什麽進宮要先遞牌子,沒有合适的理由就駁回,不讓進宮的話,合着進宮給我侍疾就不是合适的理由了?”
魏太妃越說越氣,就叫松枝:“去,現在你就叫個人去一趟福王府,就說我頭痛的老毛病犯了,讓她明兒進宮來給我侍疾。我倒要看看誰敢攔着!”
松枝為難了。
“可是太妃,您知道的,內侍是不能随便出宮的,得有腰牌才行。”
所以這不還是得皇後同意才行麽?
魏太妃給氣的啊,一張臉都給漲成了醬紫的豬肝色。
想先帝還在時,她是何等的尊貴威風,什麽宋賢妃,三皇子她壓根就不放在眼角之中的,沒想到現在卻要仰他們幾個的鼻息。
若當初是她的兒子繼承了皇位,她又哪裏會落到現在這個地步?
不行,看來要是有機會,她還是得讓她兒子争一争這個皇位才行。
盛夏已過,金風漸來。
因着宋太後的壽宴臨近的緣故,後宮也日漸的忙碌起來。宋瑾寧身為皇後,少不得也得跟着一并兒忙碌起來。
好在現今國庫已經日益充裕,在該花的錢上面也不用束手束腳的了。若不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宋瑾寧這個皇後也難張羅。
說起這個來,連宋瑾寧都不得不誇贊一句李承宣着實是個撈錢的人才。
那夜她提出了自己的幾個想法同李承宣商議,過幾日宋瑾寧就聽說李承宣頂着衆多大臣反對的聲音,親自去了一趟皇陵拜祭先帝,将自己欲開埠通商的決定在先帝陵前說明了。
其後就是擴大絲綢,瓷器等的産量,用作海外貿易。盛産茶葉的地方也命增加茶樹的種植。
商人不可穿絲綢的這個國策也很快就被李承宣下旨作廢。
聽說此道旨意一下達,衆多商人歡呼雀躍。甚至爆出有些地方的綢緞莊一日售罄所有庫存的消息來。
而且李承宣還深深的領會了宋瑾寧所說的,錢放在那裏不動那就是一張紙,一塊疙瘩,只有動起來才能生錢這句話的奧義,下旨将京郊用來避暑的一處皇家園林對外開放。
無論臣民,但凡交了一兩銀子就能進內游玩。
又遣人将園內的幾處樓閣改為酒樓茶肆,從禦膳房調撥了幾位禦廚過去制作禦膳供人食用。自然所得收入一律充入國庫。
一兩銀子的入園費雖然并不便宜,酒水糕點菜色更是價高,但要知道這可是皇家園林,以往只有皇帝等皇家成員才能入內,其他人哪裏會有機會看到裏面的景致。
而且這禦膳先不管吃着的味道如何,這可是皇帝和宮裏的各位娘娘才能吃到的!就連各位大臣都不一定能嘗到,他們普通老百姓能見一見就很稀罕了,更不說能吃到了!
于是一時之間,京城民衆争先前往皇家園林。
這些民衆中自然不乏富商。
以往都說是士農工商,商人的社會地位被排在最末。但是現在,皇帝下了旨意,他們可以穿绫羅綢緞了,子孫後代也可以參加科舉了,個個都歡天喜地的,直說皇上英明。
現在皇家園林都開放了,還有禦膳,他們不得過來瞧瞧啊。
一兩銀子的入園費算什麽?掏!
價高的禦膳算什麽?吃!
不僅一個人吃,還得叫上家人,呼朋喚友,一塊兒來吃。
而且今兒吃了,過兩日再來。
既然這皇家園林只要交了一兩銀子的入園費就能進,就将這當成自家的後花園也沒什麽,咱又不是掏不起這銀子。
而且往後請人吃飯也得來這,倍有面子。
至于家境一般的民衆,縱然吃不起禦膳,但是坐在裏面點杯茶水喝着也好啊。指不定皇帝喝的也是這種茶葉呢。
還有那等外地的富商和家境還算富裕的民衆,一聽皇家園林竟然開放了,都争相湧入京城過來觀看。
這一來,不得吃飯,不得住宿,臨了不得買點兒京城特産帶回去給親朋好友啊?
于是整個京城很快就活泛了起來,一應商戶所繳納的稅費也較以往多了起來。
下面的府縣也都不是傻子。一見陛下都親自這麽搞了,效果還挺好的,他們也受到了鼓勵,争相有樣學樣。
一時之間冒出來無數名勝景點,甚至有地方将貢院也對民衆開放了。
因為這貢院幾年才會用到一次,平時都是閑置着的。倒不如開放了,也能掙點兒銀子。
如此變革,自然有大臣反對。
京中有,外地有,奏疏雪花似的,一封封的飛到李承宣的案前。
約莫是壓力使人成長的更快的緣故,現在的李承宣與前段時間相比可以說是不可同日而語,舉手投足間更見一位帝王的強勢和冷靜。
他命人将京中所有反對的大臣都召集到太極殿前的大廣場上,然後叫了戶部尚書過來,将皇家園林開放後的收益,以及京中商戶所繳的稅費都逐條的告知這群大臣。
還有各府縣奏疏上所奏報的近期收益也都一一的告知。
最後李承宣開始義正言辭的訓話。
“你們一個個的都跟朕說威嚴,說臉面,說皇家和官府就該高高在上,豈可讓尋常老百姓進出皇家園林和貢院等神聖之地?可朕問你們,前朝的那位永和帝倒是要威嚴,要臉面,從不将普通民衆當人看,一口一個的賤民,最後怎麽樣?”
“他口中的賤民揭竿而起,将他退下城樓活生生的摔成個肉餅。”
“這才有了我大昭朝。可你們不思前車之鑒,竟然還跟朕說出這等亡國的話來!朕問你們,你們居心何在?”
這帽子扣的就有點大了,哪個做臣子的能戴的動啊?紛紛跪下來說微臣不敢。
“哼,朕看你們敢的很!”
李承宣将原本握在手裏的一本奏疏揚手擲在面前的丹樨上,氣勢淩然。底下跪着的群臣頭伏的那就更低了。
“你們一個個的就只會跟朕說威嚴,說臉面。怎麽,讀了兩本書就覺得自己清高了,是人上人了,瞧不上老百姓了?那朕問你們,你們每日案上所食飯食從何而來?每日身上所穿衣物又是從何而來?那都是從你們瞧不上的老百姓手中出來的。”
“就是你們的俸祿,那也是從億萬老百姓繳納的稅賦中而來。所謂衣食父母,老百姓養活了你們,稱得上是一句你們的父母吧?但你們竟然瞧不起自己的父母!朕問你們,這叫什麽?”
沒有人敢做聲。
李承宣目光威嚴的掃視了他們一圈,然後沉聲的将這事的性質給下了個定論。
“沒人說話?好,那朕告訴你們。這叫不孝,不仁!”
群臣盡默。
這帽子扣的可就越發的大了。
然而也木得辦法,只能頭再伏地,口中說着微臣不敢。
至于勸谏的話,那是再也不敢說了。
李承宣也知道見好就收的道理。眼見自己這一番話将衆人都給壓服了,就沒有再繼續下去。
“你們回去每人給朕寫一份悔過書來。再每人罰三個月的俸祿,以儆效尤!”
“所有外地就此事上書非議的官員,盡皆如此。江卿(左相),你即刻着人将朕的旨意傳達下去。”
說完,李承宣轉身舉步就走。
悔過書什麽的他是肯定不會看的。每天的奏疏都批閱的煩死了,那麽多的悔過書他得看到猴年馬月去啊。
不過一下子罰了這麽多官員三個月的俸祿,朝廷這次能省下一大筆銀子了。
一想到那些白花花的銀子,李承宣就志得意滿就唇角帶笑。好像連腳步都要輕快了不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