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雜志, 又可以稱作期刊,大部分以月作為周期定期出版。內容也可以五花八門, 不管是短篇小說或者長篇連載,甚至如邵瑾瑜所寫的評論也可以放在其中, 可以容納許許多多的文學形式。
對于小說來說, 雜志可以說是最好的載體,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寫出長篇小說的, 歷史上也有很多知名的短篇小說家。
不說旁人,就比如彤娘, 雖然用詞尚有些稚嫩,但靈氣四溢,若有好的宣傳, 絕對會大紅大紫。但因為此時并沒有什麽短篇小說集的概念, 所以她寫出來也只能自娛自樂了。
而這個念頭自從在蘇清漪腦海中破土而出之後, 就一直壓不下去,占據了她整個思維。
蘇清漪幾乎是神不守舍地和白寶嵘與彤娘聊天, 離開之後就趕緊回了家。
回到家,蘇清漪第一時間就拿着紙筆将自己的構思寫在紙上, 只覺得靈感源源不斷, 下筆如有神, 很快就寫滿了一張紙。
蘇清漪在見過玉弓之後,就隐隐有一種感覺, 想要寫一寫有關這個時代的女人的故事。
她并不奢望自己能做到什麽, 只是希望自己寫的東西或許能給這個時代的女子一些新的觀念, 雖然不一定能打破這個時代強加給她們的枷鎖,但即便能稍微撼動一下,透進一絲陽光,這也是很好的了。甚至,如果能夠在其中埋下一點平權的種子,那簡直就是意外之喜。
從見過玉弓之後,這樣的念頭就不曾斷過,她也想過要寫話本,但想說的東西太多,私心也太重,一個故事根本承載不了,于是她只能暫且按捺下來,将這個念頭放在心房深處。
而如今,雜志的出現給了她一個新的方向。
如果是短篇,自己能寫的東西就多了。
而且,不一定是自己寫,也會有類似于彤娘這樣的女子寫,往大了想,還會有更多的思想觀念出現,在雜志上發生碰撞。
她一想到這些,就激動地睡不着覺。
可是想到現實她又洩氣了,因為她沒有辦法将之付諸行動。
畢竟要做雜志,并不是拍拍腦袋就能做到的事情,需要的人力物力都太大了。
只是讓蘇清漪這麽放棄她又舍不得。
Advertisement
正在這時,謝謹上門了,他是來問《仙緣》第三冊 的進度的,
蘇清漪看到他時眼前一亮,但又有些遲疑。在她心中,這是一個足以改變文學史的事情,可難道她要用這種理由去說服謝謹嗎?
謝謹是個商人,他要看的是利益,而這一點她并不能保證。
謝謹見她欲言又止,猜到她是有什麽話要說,便問道:“蘇姑娘可是有什麽事情要同我說?”
蘇清漪便抱着一絲希望說了。本以為謝謹會嗤之以鼻,沒想到他居然還在認真思考。
蘇清漪看到了一絲希望,連忙道:“印刷成本沒有你想象的那麽高,不需要雕版,可以采用活字印刷,紙張和油墨也不用特別好。可以以一個月或者半個月作為周期,還可以在雜志的最後面放上征稿啓事,這樣以後稿件的來源也有了。”
謝謹被她弄得哭笑不得:“你先別急,就算要做,這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決定的。”
蘇清漪也意識到自己有些太迫切了。
謝謹思考了一會,心中有了決斷:“這件事我還要回去同幾位奉書和掌櫃商量,若是有了結果,到時候再請蘇姑娘同我們一起來參詳。”
他雖然對蘇清漪有好感,但終究沒有被這份好感沖昏頭腦,這個提議看似誘人,但問題也不少。謝謹沒有沖動,決定回去和其他人商量之後再說。
蘇清漪有點失望,但也理解謝謹的做法。
只是接下來她就陷入了焦灼的等待中,也只有在寫《仙緣》的時候才能勉強忘掉這些事情,專心寫作。
過了幾日,謝謹那邊果然傳來了消息,請她過去詳談,為了保密甚至不在文昱書坊,而是将地點設置在了謝家別院。
蘇清漪到的時候,吳掌櫃和幾名奉書都已經到了。
除了葉奉書,其他幾人雖然早已知道顏亭書是個女子,但是第一次親眼見到,且對方年齡還這麽小,心裏多少都有些異樣。
就在蘇清漪到了之後沒多久,謝謹也到了,不止是他自己到了,還有印廠的幾名師傅。
杜、丁兩名師傅一到就無視衆人,直接沖到了蘇清漪面前。
蘇清漪被他們直勾勾的眼神吓得退了一步。
“這就是顏先生嗎?”丁師傅十分熱情。
蘇清漪連忙自我介紹。
杜師傅笑眯眯的:“我們兩個老頭子對先生可仰慕已久啦!”
這兩位師傅從事雕版多年,技藝高深。平日裏也會研究印刷方面的技術,尤其是字體。
他們除了常用的金石體,其他字體也有涉獵,但總覺得不那麽适合印刷,直到看到《鏡中美人》的原稿,兩人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種字體,一致認為,這種字體大氣磅礴,筆畫清晰,非常适合印刷。
從那以後,兩人就開始研究如何雕刻這種字體。到了《仙緣》時,總算有機會一展拳腳。
這兩位師傅為人單純,并不覺得蘇清漪年紀小就如何了,在他們看來有本事就是有本事,與年紀或者性別都沒有關系。
謝謹眼看着兩人拉着蘇清漪就開始讨論字體來了,只能又無奈将話題拉回來。
這個提議他們已經讨論過了,但的确有些問題暫時沒法解決。
丁師傅首先問道:“膠泥活字看似方便,但其實容易損壞,成本也并不算低,顏先生可有什麽別的法子嗎?”
蘇清漪作為建議的提出者,其實這幾天她也想了許多。
根據丁師傅的看法,她提出後世經過改良的鉛活字,不僅如此,還有在排版上也可以采用“轉輪排字盤”的方式,降低人力。只是這些她也只知道一個大概,後續要如何做,還是需要印廠的師傅們研究。
但她提出的這個思路,對于杜、丁兩位師傅來說已經是很寶貴的資源了,兩人若有所思,走到一旁去讨論了。
吳掌櫃連忙跟上:“就算成本降低,但若是每月發行,對于書坊來說開支也不小,且這不如話本,放多長時間都能賣,若是過了這個月,下個月又有新的出來,舊的自然也就沒有人買了。這又該如何?”
吳掌櫃也是一語中的,他所說的就是雜志的時效性,除此之外,還有雜志的發行範圍,如果僅僅只是在臨江城發行,恐怕銷量難以保證,可要是在整個江東發行,光靠文昱書坊卻是根本不可能的。
蘇清漪這才覺得自己想的過于天真了,但好在吳掌櫃提出這些問題,謝謹和幾名奉書也提出了解決的法子,然而歸根結底,還是成本的問題。
然而這個問題蘇清漪卻早有考量,那就是廣告。
廣告究竟能帶來一筆多大的收入,經歷過現代信息社會的人都了解。
吳掌櫃好奇道:“何為廣告?”
蘇清漪解釋了廣告的意思,吳掌櫃眼前一亮:“這倒是個好法子!”
“不止是廣告,還有各種各樣的啓事,也都是收入來源。”蘇清漪絞盡腦汁想現代雜志的盈利方式,只是她畢竟只是一個寫小說的,對于雜志社的機制也并不清楚,只能說個似是而非,好在這些新鮮東西簡直就像給吳掌櫃打開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到了最後,蘇清漪都有些招架不來,不過吳掌櫃收獲頗豐,眉頭都舒展開了,像兩位師傅一般,躲到一旁自言自語去了。
蘇清漪擦了一把額頭上不存在的汗,好在葉奉書他們并不像前兩者一般那麽多問題。不過葉奉書卻把握機會,提前向蘇清漪約了稿,這對于蘇清漪來說卻是正中下懷,一口便答應了。
眼看着衆人都沒有問題了,謝謹才問道:“諸位覺得如何,可以一試嗎?”
聽他這麽問,蘇清漪也不自覺緊張起來,緊緊地盯着在場衆人。
葉奉書拱了拱手,首先開口道:“老朽覺得可以一試。”
這時,丁、杜兩位師傅也商量的差不多了,一同走過來,丁師傅道:“我們二人商量之後,覺得可以嘗試制作鉛活字,如果能做出來,至少可以降低三成左右的成本。”
吳掌櫃也笑着道:“既然葉老和兩位師傅都覺得沒有問題,我就更沒有問題了,顏先生所說的廣告很有意思,我有種預感,到了後期,或許這會是雜志最大的收入來源。”
這下,所有人都将目光轉移到了謝謹身上,等到他的決斷。
謝謹眸光微動。
其實在蘇清漪一開始提到雜志的概念時,他就敏銳地意識到了這個提議所帶來的比金錢更大的利益,如果能夠以此作為切口,連通整個江東的出版行業……
謝謹定了定神,對衆人道:“既然諸位都如此有信心,那便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