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前路
劉缯帛去鄠縣就任後,蘇誨也入了翰林院。翰林院中多是高中前三甲的年輕官吏,與在各州府縣部臺摸爬滾打的官場老人比起來,自是多了幾分不谙世事的天真來。
剛開始的時候,他們對蘇誨或多或少均有些忌憚,可見蘇誨溫文知禮、風趣慧黠,更比常人勤勉,時日久了,對他身世的不喜也便淡了。
翰林學士是個選賢任能不拘于家世門第的正人君子,對蘇誨也頗為重用。
日前皇帝下诏命翰林院清點府庫,網羅民間子集,準備修撰前朝國史,翰林學士考量再三,竟也将蘇誨列入衆多飽學之士中,提攜愛護之意頗讓蘇誨動容。
這日蘇誨正與其他翰林們一同清點府庫,就聽有人來報,說是有個小厮尋他。
算算日子,知是宋錦,蘇誨不由得喜上眉梢,對其餘人拱手笑道,“有些家事,去去便來。”
“老爺,這是劉大人的書信。”宋錦到底出去趟見了世面,比從前更是沉穩妥帖。
蘇誨接過,對他笑道,“眼看着這旬又要過了,京畿道各知縣縣丞均要入京述職,你可知你家大人何時歸來?”
“應是下月初八。”
蘇誨點頭,“也罷,若是無甚大事,你便先回府歇下,老夫人怕也有許多想要問你。至于其他的,待我晚間回去細說。”
別了宋錦,蘇誨便迫不及待地拆信細看起來。劉缯帛看來公務甚是繁忙,字跡均是潦草不堪,信中情意卻是真真切切。
蘇誨小心翼翼地将信折好,擡眼看看明媚青空,忍不住笑出聲來。
放衙後,蘇誨特地往聖和居買了些劉母愛吃的素齋,劉绮羅喜歡的鹵肉,匆匆忙忙地往回趕。剛走進院門,就聽劉母在問些什麽,劉绮羅在一旁吃吃地笑。
蘇誨蹙眉走近了些才聽得清楚,劉母問的分明是,
“那缯帛可曾提起有沒有什麽中意的姑娘?”
“我家大人忙于公務,每日恨不得一個時辰當作兩個用,又哪裏會識得什麽閨閣女兒?”
Advertisement
劉母嘆息道,“唉,我家大郎什麽都好,就是過于剛直老實,對成家之事是一點都不上心,實在愁人。”
“阿娘,蘇哥哥也不曾娶妻,你怎麽不愁他?”
“傻孩子,雖說他與咱們家情分匪淺,可到底不是自家孩子,他父母不在了,他的婚事自有他舅舅舅母操持。何況他到底是大戶人家的公子,我就是有心幫襯,又哪裏認識那些好人家的女兒?”
該來的還是來了。
蘇誨茫茫然地站了會,方定了定心,笑着推門進去,“如今缯帛也是個官老爺了,自然也得找個好人家的女兒。”
“蘇哥哥!”劉绮羅一見他手裏吃食,笑得都甜了幾分。
蘇誨将吃食遞給宋錦,讓他下去收拾,對劉母笑道,“嬸娘可有什麽主意了?”
劉母愁眉苦臉,“我早年喪夫,家中又人丁稀薄、一貧如洗,哪裏懂得那些管家本事?蘇誨,你舅母可給你相看了什麽姑娘?”
劉母只知蘇誨是博陵蘇氏的旁支,舅舅舅母亦在京中,具體姓甚名誰倒是一無所知。
“身為崔氏嫡長媳,府中事務千頭萬緒,我哪裏敢用這點小事輕易勞煩舅母?”蘇誨淡淡道,“何況長公主保我下來已是不易,我得隴望蜀豈不是太不知好歹?”
沒想到他舅母竟是長公主,劉母不由得愣了愣,想起他先前家族敗亡并未寄居舅家,顯然關系并不算親睦,思及此處,劉母便岔開話題,“那蘇誨你以為我兒該娶個怎樣的小姐?”
蘇誨強忍心中酸澀,“自然是個秀外慧中,老實本分卻又能管家的女子。”
見劉母面露贊許之色,他又道,“家世不需太高,不然缯帛會一世受制于人;性子須得溫婉,否則缯帛恐怕會處處受氣;最好識得幾個字,這樣才能将後宅整治得服服帖帖……”
蘇誨頓了頓,再說不下去,強笑道,“我也只想到這許多。”
劉母見他面色委頓,關切道,“可是差事太累了?這人吶,年紀輕輕的時候不知保重,老了可是要受苦的。”
“謝嬸娘提點,”蘇誨打起精神,“只是入了秋,昨夜聽那秋風秋雨有些入神,一時無法安眠罷了。”
“你們這些讀書人啊,”劉母搖頭,“心事莫要太重。”
蘇誨簡直不知如何面對她慈和面孔,匆匆尋了個由頭回房去了。
随着劉缯帛的信捎來的是顆紅豆,難為劉缯帛有閑情逸致,竟将它雕成了個骰子模樣。
正應了那句“玲珑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蘇誨盯着那紅豆看了好半晌,還是将它放入香囊裏,幽幽嘆了口氣。
第二日,蘇誨早早起身,準備交代宋錦幾句,卻見劉母也已早早起了,正借着窗邊的晨光端詳着什麽。
多年針黹讓她早早耗費了眼力,頭上的發絲也盡數花白。
正是兒孫繞膝、享盡清福的年紀。
蘇誨咬了咬唇,緩步繞到她身後,果不其然望見不少适齡小姐的畫冊。
“可看到什麽中意的了?”蘇誨聽見自己如此道。
劉母笑吟吟地擡頭,“我已是挑花了眼,沒什麽主張了,一會兒覺得都不錯,一會兒又覺得她們都配不上我的大郎。”
蘇誨站在她身後看了會,輕笑道,“确實都配不上。”
劉母搖頭,“也罷,還是讓他自己拿個主意吧。”
“可要宋錦将這些畫冊帶去?”蘇誨随手挑了張戶部員外郎千金的畫冊,漫不經心道。
劉母擡眼看他,“可要尋個郎中看看?這幾日我看你氣色實在不好……”
“不妨事的,”蘇誨趕緊道,“嬸娘不必為我挂心。”
劉母依然有些憂慮,起身便往後廚去,“我記得還有條鲈魚,不如今日便炖來給你補身子。”
蘇誨攔不住她,只好将那些畫冊一張張收好,喚了宋錦進來,“将這些帶去給你家大人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