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大典
為天子宣武帝的禪位大典與太子的登基大典做準備, 是宣武二十九年下半年,京師應天府的主旋律。
在這樣的熱鬧下,皇次曾孫的誕生, 也只是在小範圍內引起了別人的關注。
皇次曾孫便是鄭王祁元詝之嫡長子, 天子以為自己命不久矣之時, 心心念念讓人禀告于他的懿文太子之嫡長孫、鄭王之嫡嗣。
其生于十月晦日, 日月皆終, 若是迷信一點,說這是大兇之象, 所生之日極為不妥也不為過。
天子思忖良久, 才于孩子滿月後為其賜名“祁允晏”,又賜了乳名為“安”。
天子賜名之時, 禪位大典已過, 已升為太上皇帝, 此為後話,暫不贅述。
皇次曾孫生于十月末,此時天氣已轉寒了, 天子身體畢竟有恙,即便時間緊迫, 到底還是要在十二月之前完成大典。
為着宣武帝身體着想, 禪位大典選于十一月最早的吉日,就在十一月九日, 儀式過程又因天子身體緣故,大為精簡。
凡是會讓天子受累的,能撤的便悉數撤掉了。
十一月七日, 天子便有诏傳谕天下, 稱自己疾恙無瘳, 庶政多闕,然而政務不可久曠,是以傳位于皇太子,自稱太上皇。
十一月八日,祭告天地太廟社稷。
十一月九日,于奉天殿舉行禪位大典,宣武帝很快還宮,太子則繼續按流程舉行登基大典。
大典罷,宣武帝正式改稱太上皇帝,太子則為天子。
天子新立,按理說,由天子理政的乾清宮便要轉由新君居住,只是傳位畢竟倉促,宮中現有的宮殿又都有用處,太上皇帝居所不能輕忽,是以新君仍居東宮鐘祥宮,太上皇仍居乾清宮。
居所不改,其他方面可不能馬虎了。
首先要議的便是年號。
如今已是宣武二十九年底了,按例,新君繼位,至新一年的時候便要改元。
太上皇做天子的時候,明确規定過,年號便不似歷朝那般多次修改了,一帝只一元。
也就是說,這個年號,天子可是要一直用到底的,可馬虎不得。
歷朝歷代有過的年號,便不宜再出現在本朝的年號裏。
光幕上确實曾經預言過新帝的年號為“永樂”,可是知曉典故的人,卻知道,若是他們敢把這個年號遞上去,天子要殺他們是不至于,但是找個由頭将他們一貶三千裏是極有可能的。
五代十國時期的賊匪、五胡十六國之時的前涼桓王、趙宋之世的方臘,都用過“永樂”此年號。
光幕所言之事雖有相似,但現實發展已與之不同,光幕中的“太宗”願意用“永樂”為號,如今由太上皇親禪帝位的天子,卻肯定是不願意的。
若是有人孤陋寡聞,真的将光幕上的“永樂”作為備選年號呈上去,馬上就回會有人為君分憂了!
《年號譜》一書,早已将歷朝歷代常用年號字諱一網打盡,在此基礎上,排除前朝有人用的年號,禮部便拟出四個年號供天子禦筆欽點。
四個年號,曰“乾聖”,曰“宣德”,曰“昭武”,曰“弘文”。
開國之君之號多有武,譬如漢光武之“建武”(晉元帝亦用此號)、季漢昭烈帝之“章武”、三國吳大帝之“黃武”、唐高祖之“武德”。
而開國之君打天下,後繼之君便是治天下,否則一直強調武功,豈不是令天下百姓沒有修養生息之日了麽?
只不過太上皇與新君皆威勢極重,文臣們的心思,也只有在列于最末的“弘文”年號上可窺一二了。
天子欽點“乾聖”之號,是為乾聖帝。
乾聖帝繼位後,很快于登基大典三日後冊封嫡妻太子妃為皇後,如此不可不見二人夫妻情重。
只是除皇後外,太上皇時期被冊為皇太孫的皇長子,皇次子、皇三子俱未受封。
祁元詢也不在意。
繼承人與愛子完全是可以分開的,父皇又不是不喜歡他,只是更喜歡兩個年少的弟弟而已。
但是,若論及乾聖帝對繼承人的教育,皇次子、皇三子真是拍馬不及祁元詢的待遇。
被兩代帝王視為繼承人傾力教育,若祁元詢這樣還能敗,那只能說确實技不如人。
但是他前世的那位同時期的同位體,可是在更不受喜愛的情況下逆風翻盤的,再怎麽樣,他也不能比身後支持多數只來自文官集團的那位混得差吧?
祁元詢半點不見憂色,如今乾聖帝才新登基,皇帝的瘾還沒過夠了,也沒有沒眼力見的,在這個時候就上書請天子早建太子,讓祁元詢這位皇太孫轉正。
京師一切都很和諧。
諸王趕在大典前已入了京,天子慰留再三,最早離京的藩王,也得等正旦大宴過後再啓程。
宣武帝禪位而非駕崩,京中自然洋溢的都是喜氣,又逢年節将至,京師街上當真是人頭攢動,熱鬧得緊。
又兼諸國使節入觐,更是了不得。
乾聖帝新繼位,雖然之前已是他監國了,可是他繼位後,又冒出一大堆的事務。
天子不可久居鐘祥宮,為太上皇營建宮闕便成了當務之急——否則的話,難道讓天子一直居住在東宮嗎?與天子理政、居住的乾清宮相比,鐘祥宮就實在太偏僻又太小了。
新君登基,屬國朝貢,對外政策如何,又是天子要馬上解決的。
又有職官調動、北平正式升為陪都等種種事宜,乾聖帝可以說是有一大堆事情要忙。
這麽多事情,他自己一時半會兒做不完,便挑了件不輕不重的,讓祁元詢練手。
朝鮮國朝貢,使團除了恭賀上國新帝登基之外,定會一如往常,請求上國天子正式冊封其主為朝鮮國王。
朝鮮乃此國古號,宣武二十五年之前,其國還是高麗,國主還是王氏。
王氏高麗末年,正逢原季之末,權臣李成桂趁勢而起,終于取而代之。
只是大周就在其鄰側,若是出兵,高麗很難有好果子吃。
李成桂遣使上書,言辭都頗為謙卑,亦不敢言自己篡逆,只說其王昏庸,終為太後所廢,王氏宗室裏又沒有什麽成器的人物,他受群臣擁戴,才不得已暫代國主之事。
只不過這也是衆望所歸,還請天子示下。
宣武帝不和他來這虛的,實情如何,早就看得分明,只不過李成桂态度良好,是以宣武帝不發作罷了。
饒是如此,開始那幾年,李成桂的上書都只是“權知高麗國事”、“權知朝鮮國事”,态度放得極低,宣武帝還是不吃他這一套。
等到李成桂都請天子允許他改名為“李旦”,成為朝鮮國主的心都按捺不住了,請印诰的事還是沒個結果。
不正式冊封你,就意味着大周雖然不是很看得上朝鮮那塊地,但是真的想打的時候,完全可以直接懲治屬國之篡逆國賊——畢竟李氏沒有正式得到冊封,那王位上坐着的人,說應該姓王,就非常合理了——連個名義都不用。
祁元詢說句不好聽的,朝鮮稍有異動,大周就發文申斥,對方馬上就誠惶誠恐地認錯,行動方面也不敢陽奉陰違,“積極認錯死不悔改”,在這個時期,朝鮮是不敢有的。
自宣武二十六年起,朝鮮年年上貢,而且使節一年不只一趟,什麽天壽聖節、冬至、正旦等節日,乃至于上國有命之時,便遣使節入京,抱大腿的姿态做得很足,就差沒有明着叫爸爸了。
九月的天壽聖節沒有大辦,畢竟重陽之後天子便重病了,哪裏還有這個心情去慶祝生日?
只是朝鮮還是遣使來賀,持禮甚恭。
這一切,都是為了大周能夠承認李氏為朝鮮國主的地位。
如今新君繼位,朝鮮的“攻勢”一定會更強烈。
乾聖帝沒有亮明自己對朝鮮的态度,只是讓祁元詢這個準太子去處理。
大周如今主管屬國事務是儀禮司,主掌朝會儀節、,最近的禪位大典與登基大典,儀禮司的人就出力不少,但屬國來朝,也是儀禮司要負責的事務。
天子讓祁元詢主管此事後,儀禮司司正房顯便按例來與他詳述事務了。
太上皇未曾移離乾清宮,天子便照舊在文華殿處理政務,祁元詢獨立辦政之處,則轉到了武英殿。
武英殿在宣武初年還是天子理政之所,從意義上來說,與文華殿相差仿佛。
天子特意下诏讓祁元詢于此處理政,對于外界來說,毫無疑問是一個信號。
祁元詢沒有出宮,就是在武英殿中見的房顯,出現在他面前的房顯面容清癯,看着很精幹的模樣。
根據他的彙報,招待使節,大周自有一套規矩,在這個方面,并不需要祁元詢操心。
只是朝鮮國為了讓大周冊封,實在是想盡辦法,使團到來後,有人為其說項也未可知。
畢竟朝鮮人又不是木頭,為了達成目的,使節也有四處活動。
也就是說祁元詢得防止別人在他耳邊吹風,不要稀裏糊塗就應允了那些為朝鮮活動的人。
使團未到,正使是誰也不曉得,祁元詢也只能先做計劃,等人來了再打算。
等到朝鮮使團入京師的時候,祁元詢就知道,對方此次,成功請印、受冊封的意願是極為強烈的。
除了藝文春秋館太學士鄭總為正使外,李成桂之子靖安大君李芳遠也赫然在列。
李芳遠何許人也?
若是放在往日,祁元詢還真不一定說出個子醜寅卯來。
畢竟區區屬國國君的第五子──這個屬國國君還是未經冊封的──即便是嫡子,也不能得到他的注意。
可是,當朝鮮使團抵京那一日,天上光幕更新的時候,饒是祁元詢對朝鮮知之甚少,也得對李芳遠另眼相看了。
光幕記載更新的關于李芳遠的內容非常多,簡單概括一下就是:此君乃是朝鮮太宗,乃朝鮮國得到冊封的第一位國君。
其人功高,可是父親偏愛幼子,所立世子為其幼弟。于是乎,此君一不做二不休,發起了王子之亂,換到中原,就是玄武門之亂。
上面還特意提及了一點,宣武二十六年,李芳遠曾同樣跟随使團來朝貢,與天子乾聖帝性格相投,相談甚歡。
祁元詢提高了自己對朝鮮使團的重視。
來的這一群可不是光會叫爸爸的。
這可是一個低配版的唐太宗或今上啊!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