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臺灣終于得以平定,施琅還是很能幹的,做為第一任福建水師提督以及臺灣省巡撫,他上書朝廷,希望皇帝能夠派兵在臺灣駐守。福臨準奏,并采取屯兵與民兵相結合的方式,這還是當年在黑龍江的時候濟度發明的,事實證明相當有效。
但是,同樣的方法,用不同的人來實施,效果就會大為不同。施琅在福臨的印象裏一直是個能幹的,沒有想到他還是個貪的。
他上島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統計臺灣“無主”的田産,然後統統放入自己的名下。若是誰有反對意見,那麽這戶人家的兒子便會被編入“民兵”名單,扔到軍營,百般折磨。一般百姓都是愛子如命的,誰敢因為田地而放棄自己的兒子啊,于是施琅得到的土地不知有多少,幾乎占據了南臺灣已開墾田地的一半之多。這就算了,臺灣許多漁民是沒有地的,他便向漁民們索要“規禮”,不然的話,也是同樣,将他們的青壯年統統弄到軍營裏面去。
這就算了。因為臺灣北部貿易繁榮,港口衆多,他又在市場抽稅。原本臺北港口是免稅的,過往商旅都愛在這裏做買賣,這一下子抽稅了,稅收還不低,直接導致了臺北港口的衰敗,以及,運入內地的東西價格猛漲。
對滿洲貴族來說,百姓生活好壞跟他們沒有多大的關系,可舶來品價格高漲,這問題就大了。每年京城裏,皇帝聖壽,太後聖壽,皇後千秋,攝政王千秋,四大送禮高峰明晃晃的擺着,還有端午、中秋、過年三個大節的節禮,這還不包括平時誰家嫁姑娘誰家娶媳婦誰家長輩過生日走的人情。總之,在京城開一個禮品鋪子絕對是穩賺不賠,所以,這些生意都被牢牢的控制在皇親貴族們的手裏,因此,漲價了,第一批受到影響的就是他們。
彈劾施琅的折子也開始雪片一樣的飛上了福臨的案頭。福臨很是不解。在他看來,施琅是個有些笨嘴拙舌,外冷內熱的人,怎麽會做出這種事情來?因此,他招了陳永華入宮,想從他嘴裏問出個大概。
陳永華本打算依舊是來個一問三不知,奈何福臨的态度相當溫和,問的也是臺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們日常的經濟來源。
陳永華是個有大抱負的,也是真心為臺灣百姓着想,便想着在皇帝面前多說些好話。可惜他又是個在政治事務之外就不善于表達的人,讓他聊天簡直是千難萬難。他想了想,鄭重的回答道:“臺灣百姓一向淳樸,南部以耕田為生,北部以出海為生。另有高山族人,日常打獵種田出海樣樣來得。”
福臨問道:“朕當時免了北部港口的稅收,如今繁華非常吧?”
陳永華點頭。這一點上,他不得不感謝皇帝。有了港口,便有無數的人過來做生意,還有許多洋人,帶來的商機無數。開客棧的,開飯店的,做小買賣的,很快,臺北港口便繁榮起來,人來人往,川流不息。
福臨嘆一聲,指了指桌上的折子,道:“偏偏施琅在港口抽稅,且用話恐吓百姓。朕本想讓臺灣屯田,農忙時耕種,農閑時轉民為兵,省得再有海盜和不長眼的洋人來打咱們的主意。偏偏,這個施琅一下子把朕的苦心給浪費了。”
陳永華氣結,站起身來,對着福臨一躬到地:“還請皇上憐憫臺灣百姓,聖明燭照!”
福臨冷笑一聲:“這些人順從鄭經反于朕,朕若是再施憐憫,豈不是讓天下人都明白朕軟弱可欺,随便造反,都不用擔心有什麽責罰?”
陳永華噗通一聲跪了下來,還是那一句:“懇請皇上憐憫!”
福臨道:“不是朕不願意施仁政,只是朕心寒。陳先生必然知道,朕之前對臺灣如何,可那裏的民衆卻不念着朕的好,一心想着造反。卻不想想,若不是朕,他們還在荷蘭人手底下讨生活呢。又說朕是蠻夷,朕再是蠻夷,也是國人,偏偏這些人,不願意跟着朕過日子,反而喜歡西洋番邦?”
這話說得重了,陳永華臉上紅一陣白一陣的。他當年是撺掇着鄭經造反的,皇帝這話好像在戳他的心窩子,說他不知感恩。
福臨下了最後結論:“既然臺灣衆人寧願為番邦家奴,那就算了,任由施琅折騰去吧。”
這一句話把陳永華砸得不輕,他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回的府,也不知道自己在路上有沒有撞到什麽人。到了家之後,他立刻就癱坐在椅子上站不起身。
施琅的政策他也聽說了,很是為臺灣焦急。他還知道,施琅規定廣東福建沿海軍民渡臺,并不許他們攜帶家眷。這樣長久下來,臺灣民衆生息便成了一個大問題啊。他知道,皇帝一心想要他投降。可他忠于南明,就連化名都叫“陳近南”,歸降,怎麽可能?雖然對鄭成功忠心,他對鄭成功的歸降也是很看不上眼的,他可不想落下千古罵名。
可是,如果不歸降,皇帝說不定就真的松開手去,放臺灣給施琅折騰了。這對他來說,同樣難以忍受。因此,陳永華糾結了,失眠了。
福臨忙着衆多事情,不可能一門心思的投入在臺灣上。葡萄牙人在馬六甲海峽上嘗到了甜頭,開始自己派着商船到中國做生意了。他們帶來的貨物頗多,在青島上的岸,同時還帶來了他們大使的來信,希望和大清建立友好的互貿往來,最好呢,大清只和他們一個國家做生意。
這封信寫得盛氣淩人。馬六甲之事給了葡萄牙人極大的自信心,他們誇口道,在當今的世界上,他們的海軍是最精銳的,他們的戰船是最強大的,他們的足跡遍及全球,因此,和他們做生意,大清絕對不虧。他們還大言不慚的提出,想要大清開放海南并南部諸島給他們,讓他們“曬曬貨”。
又是曬貨,怎麽大家的理由都是一樣的。福臨很不想跟擁有這種智商的來使會面,順手将此事交到理藩院的高塞手上。高塞樂得做夢都是咧着嘴。
——風水輪流轉啊!想當年自己被困在馬六甲,吃不好穿不暖,渾身值錢的東西也全部被搶走了,想要喝水還要自己去井裏打來自己煮。他一個皇子,什麽時候受過這樣的苦,終于,葡萄牙人落到他的手上了!
這次來的幾個葡萄牙人和馬六甲的并不一樣,不過這不妨礙高塞将自己的怨恨轉移到他們身上。他從太醫院弄來了一些互相沖撞的方子,命理藩院的廚子頓頓做給這些葡萄牙人吃,常舒知道後,還命廚子們時不時的在他們的飯裏面放些巴豆粉。可憐的葡萄牙人拉得都快虛脫了,吃了藥也不管用,還以為是水土不服,在觐見高塞的時候,臉都是白的。
高塞一點架子都沒有。他本就是個語言天才,本來就會葡萄牙語,在馬六甲呆着的那一陣,說話居然帶着點葡萄牙的鄉音,葡萄牙人們聽到家鄉的語言,感動之餘都覺得這個笑嘻嘻的郡王是個大大的好人。——前一陣,高塞封為多羅敏郡王,常舒升為多羅淳郡王,博果爾則是因為照料皇家救濟會,被升為襄親王。
笑嘻嘻的大好人高塞一通忽悠,将葡萄牙人捧得不知東南西北,然後對他們想找店鋪寄賣貨物的要求滿口答應,讓他們盡管到京城去找,看中了哪個鋪子就說。
葡萄牙人拖着發軟的腿滿京城的逛去了。他們被京城的繁華晃花了眼,看到每個鋪子都喜歡,個個都想要。他們也不傻,去找人打聽哪裏的鋪子生意最好,又一一記了下來,準備到時候問敏郡王要。
“阿瑪,那些人長得好奇怪。”不遠處的酒樓二樓,一個粉雕玉琢的小姑娘趴在窗子上看個不住,“頭發紅不紅黃不黃,眼睛珠子像是瞎了一樣。”
“這些是洋人,妹妹沒有見到過。”一旁的一個比她大不了多少的團子得意洋洋的炫耀,“瑪法上次帶大哥和我出來,我就見過啦!”
小姑娘不樂意了,蹬蹬蹬的跑到了桌子邊的中年人身邊,熟練的往他腿上爬:“瑪法都不疼珊瑚,只疼哥哥們!”
這兩個孩子自然是景額和珊瑚。自從多爾衮帶着福全和景額到宮外逛了一圈後,景額不止一次在妹妹面前炫耀了,福臨被寶貝女兒磨不過,帶着兩個孩子出宮,順便又去找了多爾衮,準備吃大戶。
“可惜大哥要讀書。不然就可以和我們一起出來了。”珊瑚抱着多爾衮的脖子,小大人一樣的嘆了一聲。
多爾衮笑道:“以後等珊瑚長大了,也是要讀書的。”
“嗯,我現在都會認許多許多的字了呢!”珊瑚比劃着,又指揮多爾衮,“瑪法瑪法,一會兒帶我去看耍猴子好不好?我聽說猴子的尾巴長長的,會爬高。”
景額聽了,眼睛也亮了起來,邁着小胖腿跑到多爾衮身邊,眼巴巴的看着他。——除了還在吃奶的常寧以外,宮裏的幾個孩子都知道,讨好皇帝阿瑪不如讨好攝政王瑪法,凡是瑪法答應了的事情,阿瑪就不會反駁。而且,瑪法比阿瑪好說話多了,見了他們總是一臉的慈愛,不像阿瑪,嚴肅起來很是吓人。
福臨果然板起臉,道:“就知道玩,也不看看時辰。”
兩個孩子立刻同時往多爾衮懷裏鑽。多爾衮護住他們,道:“別吓着孩子了。你有事忙可以先回去,我帶着他們玩一圈就是了。”——他對幾個孩子還真的像親生的孫子孫女一般。
福臨笑了笑,又叮囑兩個孩子不許調皮搗蛋,自己先行回宮處理政事,兩個孩子興奮得不行,扯着多爾衮要這個要那個,最後回宮的時候,都在婆子的懷裏睡得熟熟的。
“叔父,你也太慣着他們了。”福臨忍不住抱怨,“這兩個家夥皮得很,定是把你累壞了。”
多爾衮笑着搖搖手:“你叔父還沒有老到這個地步。”
福臨想了想,道:“等景額稍微大一些,叔父親自教導吧。”
多爾衮一愣,随即笑得意味深長:“皇帝還年輕,且當年也做過太子,豈不知道太子不是這麽好當的?”
福臨道:“只是一個準備罷了。若是那日朕有個三長兩短,也不至于後繼無人。”
“皇上慎言!”多爾衮恨不得學着婦人們讓福臨将這句話呸掉,“皇上定會千秋萬代。景額還是聰明的,又是滿洲骨血。皇上放心,叔父這把老骨頭還是管些用的。”
作者有話要說:
今天早了點,好得意啊,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