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麻姑獻壽
高家兄弟姐妹五個,一個比一個出息,不說高家屯,就是在這十裏八鄉都是有數的,現在雖然是改革開放了,但是誰家的日子不是過的苦哈哈的。一件衣服也得大人穿了小孩兒穿,小孩穿的實在是不能再補了,還要留下納鞋底子呢。
所以高愛民家出的這出事兒也不怪把高母都氣病了,實在是太大了。農村裏沒有秘密,今天你家吃的什麽飯,鄰居都能憑着味兒猜出來,更何況這樣的大事兒呢。一時之間這件事兒在村子裏傳的沸沸揚揚,有暗地裏看笑話的,也有替他操心的,還有一些老輩兒說就不該這麽瞎折騰老老實實在村裏種地多好之類的,總之說法是各種各樣的,不過高愛民卻沒放在心上,把事故解決完了,受傷的老人也出了院,高愛民他們又開始忙活了,這段日子耽擱下來,可是耽擱了不少活呢,有好多商家都找上門來了。
雖然高愛民他們這次出了事兒,但是一來他們公司的信譽歷來就是好的,二來這次細追究起來也不全是他們的錯,最重要的是現在縣城裏跑運輸的就那麽兩家,就算是想換人也沒人可換呀。
所以高愛民他們雖然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事故,但是卻對生意沒多大的影響,這也算是萬幸了。本來還咋咋呼呼的幾個年輕司機,因為這次的事兒都把皮勒的緊緊的,原本有些松懈的,也絲毫不敢大意了,公司裏的氣氛比起前一段時間來好了簡直不知一點兒半點兒。高愛民甚至跟劉桃兒開玩笑說,就算是花點兒錢買個教訓也值了。
見高愛民完全沒被村裏的流言蜚語影響,甚至還有那麽幾分越挫越勇的架勢,劉桃兒一直提着的心才徹徹底底的放下了。高愛民現在正是創業的時候,如果因為這麽一樁事兒,讓他失了信心,劉桃兒真是哭都沒處哭去。
村裏面的閑話傳的實在是太難聽了。農村裏就是有那麽一些農村婦人,閑着無聊就喜歡說閑話,以前家裏沒出事兒的時候把人能誇成一朵花,現在只不過出了這麽一點兒小事兒就被說成了這幅樣子。
然而這次的事兒也徹底堅定了劉桃兒搬出去的決心,本來她覺得住在村裏雖然沒有縣城裏方便,但是也熱鬧。別的不說就說村裏擱不了幾天就一次的集市,時不時的放場電影也挺好的。再說高父高母逐漸也上了年紀,高愛軍一家子已經搬出去了,他們再出去豈不是把老人都推給高愛國養了嗎。
在劉桃兒看來,長子給老人養老當然沒什麽,但是這個時代早就不是大燕朝那套了,就是分家的時候,高母也說了以後跟着小兒子過。在小兒子不靠譜的情況下,高愛民總不能什麽都不管啊。
但是這次這一出事兒,劉桃兒徹底堅定了立場。索性兩老現在年紀還小,他們多往回跑幾趟,多給錢也就是了。就高母這次罵高愛民的那副樣子,再活個一二十年完全沒有問題。
不過決心雖然下了,但是錢确實個問題。這次可是花了一千多塊呀。說是公司的錢,但是那還不是本應該高愛民得的,高愛民講義氣他可做不出讓手底下的司機來賠錢的事兒來,可以說那錢全都是他自己掏的腰包。同樣的本來如果買房就緊巴巴的錢現在更緊了,甚至差出一大截去。所以劉桃兒難免的動上了賣繡品的心思。
前幾天高秀兒的夫婿許國強過來的時候,跟劉桃兒提過一句,他一個什麽領導看上了劉桃兒的繡品,想要一個麻姑獻壽的屏風,只要繡的好,價錢好說。
劉桃兒也不是那拘泥的性子,聽許國強這麽說也就答應了。自家雖然不缺錢,但是早日存夠在城裏買房的錢也是好的,再說還能幫二妹夫一個忙何樂而不為呢。要知道許國強的工作的地方可是相當不錯的,既然是他的領導,又開出了價錢好商量的條件,劉桃兒還有什麽好猶豫的。
劉桃兒的刺繡手藝高超,但是她最厲害的卻是雙面繡。雙面繡繡品珍貴,但是也十分累人。可以說劉桃兒這次是費了大心思,還專門請高愛國給她做了一個繡架出來,普通的繡花繃子,可是做不了這個的。
麻姑獻壽圖,劉桃兒親自動手設計的圖案,又從裏面選了兩幅最好的,費了将近一個月的時間才把她繡好了。精美程度真是令人嘆為觀止,要不是高愛民親眼見自己媳婦繡出來的,都不敢相信這東西出自自己媳婦之手。
而過來拿東西的許國強更是大喜過望,原來他只是存着幾分心思,畢竟這個嫂子繡的東西許國強是見過的,的确十分漂亮,自家媳婦那件嫁衣,到現在還總有人來借,就算是冬天,那些人也要不怕冷的穿上一穿才好。
這次突然被領導叫到辦公室說了這麽一件事,許國強是及忐忑又激動,沒準這件事兒辦好了自己就能轉成正式工了。現在自己雖說是在城裏水文局工作,但是誰能體會到他一個非正式工的心酸呢,沒準上面一個不樂意就能把他給炒了。
Advertisement
他這份兒工作可是他爹舍了一輩子的老臉才給求來的,要是被炒了,真是哭都沒地方哭去。所以激動之餘他又有幾分忐忑,萬一要是入不了領導眼怎麽辦。不過後來想想,反正領導也說了怎麽都不會怪他的,因此他就跟丈母娘家二嫂提了一句。畢竟要是二嫂的繡品入了領導的眼,就算得不到什麽別的好處,一筆不菲的收入可是免不了的。要知道他們領導家底可是厚實着呢,聽說後面的靠山也是實打實的。
不過這些想法也是許國強自己暗地裏琢磨的,沒見到東西之前也都是瞎想,這驀地見了劉桃兒的繡品,他甚至可以看見自己心裏放禮花彈的聲音了,真看不出來自己這位二嫂真是深藏不漏啊,真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