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奧運年還未結束, 但是本次奧運會最閃亮的新星……不,他不應該被稱之為新星,這太輕飄了, 不足以形容他帶給人們的震撼。應該稱他為剛剛加冕的王者才對,這位橫空出世的王者, 卻如同他來時那樣, 突兀的就離去了。
他來時如同太陽般耀眼, 月亮與群星都只能作為陪襯,被對比的黯淡無光。他去時如同流星般迅速, 劃過天際,再無回音。
當報紙首上寫着标題為《射/擊之王遭遇/槍/擊》的新聞時, 看到的人幾乎懷疑自己看到的不是什麽正經報紙,而是捕風捉影的小報。
雖然整篇報道沒有像科學實驗報告那樣,嚴謹、明确的說出傑森的生死, 但是字裏行間透露出來的信息,無一不在傳達着一個結果——射/擊之王死于/槍/擊。
但是這怎麽可能呢?
奧運會剛剛結束,作為這次一戰成名、稱王加冕,可以說是最出風頭的存在, 沒人能夠這樣快的忘記傑森·托德。
大家記住了他不敗的戰績, 在射/擊項目上, 他那神一般的統治力量,他的那些對手與他比起來, 仿佛不是一個世界的人物。
傑森如同神話中的英雄, 手裏拿着神賜予的神器在戰鬥,而其他人在面對他時,則像是拿着玩具的孩子一樣弱小無力。
這樣一個人,你告訴大家, 他死于槍/擊,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是宙斯被雷給劈死了一樣荒誕。
但是當這種荒誕感過去後,大家反而有些相信或者說接受了這件事情。
淹死的都是會水的,從古至今,不論是現實中,還是故事中,在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上被打敗甚至是死亡的事情,并不少見。
有些小報甚至連整起槍/擊案的“來龍去脈”都編出來了。
什麽射/擊之王如神一般強大,但也有很多人并不信服,前去挑戰,然後不經意的就完成了屠/神壯舉……
整篇報道,有理有據,狗血卻也顯得有些真實,仿佛記者就在現場圍觀了這場戰鬥一樣,還真騙了不少人。
就連受害者家屬迪克看了那篇報道,如果那寫的不是他的弟弟,他都差點就信了記者的邪。
事實上,這一切有着布魯斯的推波助瀾,他甚至還接受了幾次采訪。
但是如果你仔細看的話,就會發現,從頭到尾,布魯斯從未承認過傑森死去了,就連你現在去查傑森·托德這個人,顯示的也絕對不會是死亡。
布魯斯不知道傑森是否能夠像另一個世界的傑森那樣複活,但是哪怕有着0.001%的可能,他也不能讓傑森複活之後連個身份都沒有。
傑森·托德不僅僅只是一個名字,一個身份,還牽起了傑森與這個世界的聯系,承載着傑森的過于與榮耀。
傑森死了,芭芭拉癱瘓了,蝙蝠家族一連串的事情,讓布魯斯喘不過氣來。但他仍然記得要給自己的孩子留有餘地,留下後路,不管傑森是否能夠複活,但至少他要有所準備。
他期待着,等待着,一個也許會有的奇跡。
————————————————————
那場內/衣秀,黛麗絲去參加了。
不少人都說,黛麗絲将一場內衣秀,走出了一種參加葬禮的感覺。
品牌總監為此很不滿意,不過他再不滿意也沒有什麽用,因為這是黛麗絲的最後一場秀了。換句話說,從今以後,她再也不是模特。
她沒有放棄自己的經紀人,她只是問,對方願不願意陪自己一起去好萊塢發展。畢竟她的男孩是那樣的好,那麽自己自然也不能當什麽“忘恩負義”的人。
對于這份邀請,誠實地說,經紀人本來是不願意的,畢竟他的大多人脈都在時尚圈,好萊塢對他而言與重新開始沒有太大區別。但是當得知斯塔克集團和韋恩集團願意當黛麗絲的後臺時,他真香了。
有這樣兩個巨頭,別說是去好萊塢了,就算是去宇宙逛一逛也不成問題啊。
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黛麗絲進入好萊塢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去什麽劇組當花瓶,而是成為了一名制片人,而且立起來的項目還是一部動畫電影。
最最最重要的是,這部動畫電影的名字叫做《傑森·托德》。
“黛麗絲,你是瘋了嗎?”經紀人覺得要是對方堅持的話,對方瘋不瘋不知道,反正自己是要瘋了,“雖然他今年很火,他的死訊也很火,但是你現在搞這個,別人會說你蹭熱度、利用死人賺錢、吃相難看的!”
而且就算是用《射/擊之王》當名字也好啊,直接就是明晃晃的《傑森·托德》,這未免太過……
黛麗絲靜靜地看着他,不贊同也不反對。事實上,她現在整個人的精神狀況,是肉眼可見的不對勁。
人不都說死亡有幾種層次,最後一種是被人忘記嗎?
她做不到別的,但至少,她要讓所有人記住傑森,這樣他就不算徹底死去了吧。
托尼·斯塔克和布魯斯·韋恩的支持,方便了黛麗絲的計劃,但就算是沒有他們的支持,砸鍋賣鐵黛麗絲也是要做這個項目的。
而之所以設定為動畫電影,因為在黛麗絲心中,沒人能夠演出傑森的樣子,他們不配。
他的男孩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沒人有資格與他相提并論,甚至是借着他向上爬。
黛麗絲無法接受誰出演傑森,然後報紙中出現對方的名字與傑森産生聯系,人們記住的也是對方的臉,所以動畫才是最好的。
至于劇本,沒人比黛麗絲更了解傑森,蝙蝠俠也不能。
劇本中,她删去了那些關于蝙蝠俠,關于羅賓的事情,也很少關于傑森在韋恩莊園中度過的日子。只看劇本的話,你會發現傑森·托德似乎在離開犯罪巷被韋恩莊園收養之後,一下子就時間**跳到了奧運會現場。
而故事的結局,也并不是死亡,故事停在了傑森站在領獎臺上的那一刻。現實已是缺憾,黛麗絲想要在故事中給予傑森圓滿。
她想要讓所有人記住,曾經有這樣一個男孩,他出身于最肮/髒的地方,然後成為了完美。
有着資本的支持,這個項目進展的很快。不論是配音、作曲還是特效團隊,選擇的都是最好的。
他們甚至在蝙蝠俠的暗中保護下,去哥譚實地勘察過。當然了,他們當時是不知道蝙蝠俠在暗中保護的,所以那叫一個戰戰兢兢。
這部動畫電影的制作過程,不僅讓黛麗絲投入了全部的關注,也稍稍緩解了一點蝙蝠俠的心理問題。
因為這部動畫電影前期,有着太過關于哥譚犯罪巷的真實描述,哪怕這是動畫電影,分級時卻也被分成了r級,可以說是創造了動畫電影分級的先河。事實上如果不是背後有着兩大資本,別說分級了,過審都別想過。
這些年,大家都知道哥譚有多麽黑暗,多麽傳奇,但是不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中,都幾乎從未出現過哥譚的相關劇情。哪怕出現了,也是擦邊球一樣的出現。
比如說,男/女主角的xxx死了,為什麽死的呢,因為他/她在x年x月x日去了一趟哥譚。
又比如說,為了凸顯xxx的大膽與獨特,在宴會上大家都在談論什麽珠寶、生意的時候,她/他說了幾句哥譚的相關事情。
……
所以說這一動畫電影,不僅開了動畫電影分級的先河,也開了哥譚電影的先河。它甚至獲得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标簽——“哥譚”。
當電影上架的時候,不論是電影本身涉及到了剛死去沒多久的傳奇人物,還是黛麗絲突然從模特轉職到編劇、制片人的事跡,甚至是第一次在電影中展露出冰山一角的哥譚,與背後支持的斯塔克、韋恩,都讓這部電影獲得了不小的關注。
如黛麗絲所想的那樣,人們在繼射/擊之王後,也記住了成為射/擊之王前的傑森。
哪怕以後再出現什麽新的射/擊王者,人們也不會輕易将傑森遺忘了。
然而動畫電影的大受好評,不代表黛麗絲同樣大受好評。
就如同經紀人之前擔憂的那樣,人們雖然喜歡這部動畫電影,但是對黛麗絲這種利用死人賺錢、蹭熱度的行為,覺得吃相非常難看。
在好萊塢,已逝世名人的生平的相關電影,其實并不少。甚至很多電影拍得時候,人還活着,拍完了人死了,電影将這一點作為宣傳點,也不會讓人覺得這有什麽。
但是傑森是不一樣的。
那些功成名就的人,有些是已經死去很久了,而有些則是年齡很大了。
可傑森呢,他剛剛死去沒多久,而且他還太過年輕了。他在剛剛加冕之後死去,如同初升的太陽突然墜落,這種傳奇又可悲的經歷太過容易引起人的惋惜與淚水。
而且黛麗絲突然一頭撞進了好萊塢,她甚至一來就這樣大張旗鼓,在很多好萊塢相關人士看來,這太不守規矩了。
因為有着斯塔克與韋恩的支持,他們不會明着下手,但是輿論戰,可是他們的拿手好戲。而對方動畫電影的選題,就是一個大大的把柄。
而且可以說就是因為她有着斯塔克與韋恩的支持,他們才越要将輿論進行到底。這個行業蛋糕就這麽大,黛麗絲帶着兩條巨鱷,剛闖進來就吞了這麽一大口,要是放任下去,誰知道以後會怎麽樣呢?!
種種原因之下,黛麗絲遭受到了各方的夾擊。
但是她并不在乎,在資本主義國家,資本能夠決定很多東西。
傑森死了,黛麗絲每時每刻都在為此痛苦,她甚至曾經生出過死志。
也許很多人無法理解他們之間的感情,這不是愛情,也不能完全說是親情。某種程度上而言,黛麗絲是依賴着傑森的,甚至在內心的某個角落,她在信仰這個男孩。
從始至終,作為一個大人,黛麗絲卻是一直在從一個男孩的身上汲取熱量。她所有的勇敢、自信、堅強,甚至是那一點不知道有還是沒有的正義,都是從傑森那裏得到的。
很多缺少父愛的女孩,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戀父情結。而黛麗絲曾經被包養的時候,包養她的人大多是比她大的。因為她的美麗,他們對她還是挺不錯的。
但是她從未心動過,事實上,她也從來都不是特別喜歡比自己年紀大的男人。
說來也許不少人會覺得可笑,但事實就是,黛麗絲覺得自己缺失的父愛,都在傑森這裏補足了。
他雖然年紀比黛麗絲小很多,但是他真的在全心全意的保護着黛麗絲。他也許并不強大,但黛麗絲最有安全感的時候,反而是在犯罪巷中與傑森相伴的那些時日。
過去她知曉傑森對自己的重要,但是卻不曾這樣清晰的意識到傑森對自己到底意味着什麽。現在她懂了,但是傑森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