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財經:國際貿易2
【關于他國掌控另一國家內政這件事,我這裏也有相關案例,給你們分享一下。】
未央換了一張記錄紙:
【曾經有一個簡稱智國的國家,國內出現糧食危機,于是他國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國不僅送來糧食,還只收取少量的運輸費用,剩下的售賣糧食獲得的錢幣都無償贈給了智國。】
【聽起來是不是像個冤大頭?】
還沒想明白問題所在的皇帝也沒敢點頭,感覺點了頭會顯得自己很傻。
其實并不會,因為正常人怎麽可能和他醜的腦回路互通呢?對吧?
【還有更冤大頭的行為,比如明明智國只缺一百噸的糧食,它送來兩百噸。】
沒看懂的人,越發看不懂了,一臉迷茫。
這是個什麽操作?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多出來的這些糧食,價格是比智國內部的糧價低。于是百姓紛紛買他國的糧食,這樣智國本土就有一百噸糧食賣不出去,于是有一批糧商破産。】
【他國援助的越多,破産的糧商就越多。等到後來情況一發不可收拾,智國的糧食行業就是他國的天下了。】
懂了,這下懂了。
皇帝們嘆為觀止:他們搞經濟的心也太髒了吧?簡直防不勝防!
經濟學多的是稀奇古怪的套路,很多時候哪怕是經濟大佬也是踩坑之後才反應過來。
區別只是小菜雞踩坑之後出不來,大佬可以努力為自己周轉,試圖全身而退、或者只付出微小代價。
【這還沒完呢,你們以為他國給智國的錢是白給的嗎?這筆錢雖然是送的,但是智國每次動用都得受到他國的監督。】
當一個國家的國庫錢財都要受到別國監管的時候,這個國家也差不多就是半個傀儡了。
天上沒有白掉的餡餅,這一點所有人都清楚。但是人家送你這個餡餅目的到底是什麽、具體打算怎麽從你身上撕下一塊肥肉,卻是難以捉摸的。
大一統王朝暫時還能坐得住,分裂國家卻不得不開始動作起來了。
如果不比其他人先掌握足夠的經濟人才,那麽自己遲早會被敵方的經濟手段制裁。
宋神宗位面。
宋神宗從來沒有像這一刻這麽清晰地了解到,王安石對大宋有多重要。
這種時候,身邊能有一個現成的經濟大才是多走運的一件事啊!
宋神宗抓着王安石就不撒手,生怕自己的大才下一秒就飛了。
王安石:“……官家,臣不會跑的。”
關鍵是也沒地方跑啊,總不能去西夏和遼國。有大宋這個經濟繁榮的大國給他一展所長,何苦跑去那兩個國家給自己人為增添困難?
論起經濟戰的先天條件,大宋可以說是名列前茅了。
只可惜大宋軍事實力不夠強大,光靠經濟手段還是有點危險。萬一對方被逼急了直接掀桌子和你開打,經濟制裁就沒那麽好用了。
除非大宋能掌控對方的軍備,不給他們提供刀槍戰馬。但很顯然,大宋自己軍備都拉胯,更別提限制別人了。
所以目前的大宋還是只能保持保守狀态,不要輕易對他國動用經濟武器。
【說回用糧食儲備調節國內糧價,其實先秦時期就有這類的政策。它們無一例外,都是以“豐年高價買,荒年低價賣”作為原則,以此來平衡糧價。】
【後來漢武帝時期的桑弘羊在此基礎上創立了平準法,不再僅限于糧食,而是把各類物資集中到一起。無論哪一種商品漲價,都會通過抛售來壓低價格,然後等降價再補充。】
劉徹猛然驚覺:
“啊?聽上去是不錯,但是朕沒聽桑弘羊說
過這個辦法啊?”
客服提醒:因為這是好幾年後的事情。
劉徹立刻讓桑弘羊上前來回話。
桑弘羊:“……陛下,此事不可操之過急,微臣現下還在推行其他改革,得一步步來。”
劉徹卻覺得這個平準法提前搞不難:
“先弄個雛形,朕找點人來幫你一起弄。”
桑弘羊:感覺又要加班了,頭禿。
幸好緊接着他就聽到了未央的補充:
【上述這類政策本意是好的,但是推行上卻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商人和官吏會勾結起來,囤居奇貨,賤收貴賣,反而加劇了市場價格的波動。】
古代很難解決監管不力的問題,而但凡監管跟不上,那再好的制度也會成為某些人謀利的工具。
最出名的有漢宣帝時期開設的常平倉,這個最後也和平準法一樣成了官商勾結的斂財工具。
另外就是還有隋朝的義倉,本來是造福于民的東西,百姓壓根沒怎麽享受到,反而被隋炀帝拿來當了軍用糧庫。
他為了打仗愣是瘋狂加建了一堆義倉,逼百姓捐糧不說,還為了方便運義倉糧食開鑿大運河。百姓不僅沒飯吃,還得去給他挖河,可以說義倉的濫用是導致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即便如此,類似的制度也一直沿用到了明清。
所以古代皇帝不是不知道這個辦法,只是部分皇帝對它的重視程度沒那麽高,更有甚者還拿它當自己的私人糧庫。
什麽豐年高價收糧?不讓你全部白捐就不錯了。
這裏需要區分一點,後頭的王朝大多是同時有常平倉和義倉的。義倉免費征收,常平倉加價收購平衡物價,但隋炀帝時期顯然別指望他花錢填補常平倉了。
不過義倉始于漢代,并不是隋文帝首創,這一點需要注意。
說實在的,加錢買糧這種操作本質上就是用國庫給農人兜底。沒有一定財力的王朝,想幹也有心無力。
否則各王朝大可以像後世那般糧食全數花錢購買,不用百姓上交一厘一毫。而不是發現常平倉耗費太大,不得不單獨分出義倉來無償征糧。
以唐朝為例,它的義倉會每年無償征收一定的義倉糧。遇到災年免費發放,沒遇到就是白送給朝廷。
值得一提的是,像唐朝時期這樣的義倉糧是王公貴族之下的所有人有田産的人以及沒田産的商人都要每年上交的。但富戶交了也白交,因為朝廷只赈濟不被列為富戶的百姓,《舊唐書》記載:“富戶不在支給之限”。
總之,不要将古代義倉和現代儲糧制度混淆,誤以為義倉也是花錢收購糧食的,因此大吹特吹。
義倉有其優越性,也有對應的缺點。畢竟對于本來就要交稅的百姓來講,增收義倉糧确實是個負擔。
未央不指望皇帝們能放棄免費征收,這不現實。
她主要是想提醒漢武帝之前的皇帝們,不要光儲備糧食,很多東西都可以一起加入其中。
調控物價可不是只需要調控一個糧食。
【接下來我們再說一說怎麽施行經濟霸權,以三國時期諸葛亮的操作為例。】
諸葛亮有點驚訝。
他沒想到自己還能作為經濟大才被提起。
【後世各國飽受他國,對,又是那個他國,飽受它的鉗制。最出名的就是他國規定了很多東西的購買必須使用他國貨幣支付,那麽別國想買這些東西就得先把本國貨幣換成他國的。】
【諸葛亮幹了類似的事情,他規定購買蜀錦一律要用蜀國特制的直百五铢來結算。由于蜀錦的暢銷,哪怕魏國和吳國不樂意,直百五铢也漸漸在兩國流通起來。】
【諸葛亮為什麽要這麽做?因為蜀國之前由于缺錢瞎
折騰了一波,大量鑄造了新錢直百五铢。直百五铢的重量只有普通五铢錢的四五倍,但是蜀國愣是規定它能買百倍的貨物。】
經過之前大明寶鈔事件,衆人漸漸對這個亂印錢的危害有了一定的了解。
現在一聽直百五铢的規定,頓時意識到不妙。
這銅錢壓根抵不上那麽多貨物的價值,拿它出去買東西,百姓不就虧了嗎?剛開始還不顯,時間長了百姓也吃不消啊。
不過諸葛亮這麽一搞,直百五铢的價值就無形中拔高了。它靠着和蜀錦這種高端貨綁定,硬生生成為了價值百錢的貨幣。
可是——
【魏吳想要買蜀錦,得用直百五铢。直百五铢哪裏來呢?當然是用魏吳自己的貨幣和蜀國換。而一百枚漢五铢錢才能換一枚直百五铢,蜀漢拿着這一百枚漢五铢錢又能造二十多個直百五铢。】
衆人:……
媽呀!諸葛亮你也太恐怖了吧!
你這是做生意賺錢嗎?你這是搶錢!賣東西賺一波就算了,鑄錢還要賺一波,你良心不會痛嗎?
諸葛亮摸了摸自己的良心,覺得不痛。
不坑魏吳,那就得蜀漢百姓承擔這部分損失。所以思來想去,還是把經濟泡沫往其他地方轉移吧。
曹丕和孫權:……
好氣啊,但是沒有辦法。民間購買蜀錦的行為根本沒辦法禁止,他們不可能讓世家忍着不買蜀錦。
什麽你說這樣蜀漢就賺大發了?世家財大氣粗,不在乎。
而且他們反正也可以把損失轉嫁給百姓。
算到最後,其實利益受損的不僅有兩家百姓,還有百姓身上承載的兩個國家。
總之蜀漢賺麻了。
未央在旁邊出馊主意:
【他用蜀錦綁架你,你也可以用別的特産綁架回去。加油,我看好你們。】
未央沒說的是,反擊之前得确定自己手裏有能随機應變的經濟學大拿。不然諸葛亮一變招,你沒辦法及時反應,還是得吃虧。
未央不是太看好魏吳,他們真有這種大才的話,之前也不會被蜀漢的直百五铢綁架了。
【接下來我們再說說民不加賦而國足。】
未央說這個可不是什麽好意,因為這一點從東周時期的齊國就開始用了,後頭的王朝也在用,真正受損的只有百姓。
所以未央完全沒必要解釋給皇帝們聽,她這番解釋是說給百姓聽的。
至少讓百姓知道,為什麽自己也沒交太多的稅,怎麽一年到頭還是攢不下錢?
【從春秋時期的齊國開始,就有這個操作了。齊國臨海,可以靠着海水制鹽,成本遠低于內陸的礦鹽井鹽。所以齊國可以用低價大量向各國售賣食鹽,最終掌握整個天下的鹽業。】
【靠着這個,齊國獲取了大量利潤,可以實行低稅制度。于是齊國人可以生活得比其他國家更加滋潤,不用交太多稅。】
【畢竟有其餘國家替他們負重前行,他們給齊國提供的鹽錢就抵了這些稅了。一直到戰國末年都是如此。】
春秋戰國其他國家的國君百姓:……
紮心了。
齊桓公和管仲狼狽為奸,壞事做盡,實在可惡啊。
【等到天下一統,海鹽基本掌握在了皇帝手裏。抛開那些世家大族鉗制皇帝的特殊情況不提,比較靠後的王朝都可以自行制定鹽價。】
【這意味着什麽?意味着當皇帝的可以表面跟你說“我就不收那麽多稅了”,然後背地裏提高鹽價,于是你省下來的錢就得拿去買鹽。】
【到最後,你看似沒交稅,其實交了稅。但因為你是買了東西而不是直接交稅,你就會誤以為自己其實沒交多少稅。怎麽都想不明白明明稅低
,為什麽還是攢不下錢來。】
當然還有更喪心病狂的,鹽價擡高不說,稅也不少收。不過這種沒什麽好下場,等百姓活不下去的時候,它就要完了。
聽懂了的百姓們人都傻了。
百姓其實很好忽悠的。
你跟他說官府只收一點點稅,他看到收稅的時候确實收得少,就會單純地相信你,然後歌頌皇帝是好皇帝、官員是好官。
跟百姓玩這種心眼是封建皇帝們的老把戲了,所以現在翻車也怪不得別人。
不過知道了真相,其實作用也不是特別大。除非是那種百姓本身就忍不了了的時期,會加速他們造反,太平年間的百姓可能只會抱怨一下,不敢真做什麽。
未央只是維護百姓的知情權,如果能推動那些愛名聲的皇帝收斂點就更好了。
【其實我覺得管仲的手段你們不能只學一半啊。光學到個用鹽價來撈錢,怎麽不看看人家靠着對外貿易賺到錢之後,給國內施行低稅制度呢?】
并表示:
【後世早于十幾年前就廢除了農業稅,百姓種地再也不用上交了,有些農人甚至還有補貼。】
皇帝們:!!!
這麽爽的嗎?這得多有錢才能這麽搞啊!
原來外頭的國家還能拿來幹這個,轉移國內百姓壓力,确實是個好辦法。
大家頓時都蠢蠢欲動起來,甚至恨不得外頭那些國家更富裕一點。畢竟要是外頭的那些小國沒錢不經薅,回頭還得壓榨自己人。
能壓榨外人為什麽要壓榨自己人?壓力給出去了,國內能夠更穩定,這太爽了。
未央表示,靠國際貿易利潤來彌補稅收的不足,這招後世不少國家都在用。
不一定是減少稅收了,也有別的操作方法。
比如很多西方國家,它們手握大量專利,每年專利費就是天價。官方用這些專利費大手筆地提升國民的福利待遇,其實就和管仲這招差不多,薅別人的羊毛養肥自己人。
未央舉了幾個西方國家的例子,讓大家開開眼界。
衆人越看越覺得眼熟,想了半天,突然反應過來——淦!諸葛亮!諸葛亮那招本質上也是這樣的!賺外國錢補貼自家人!
尤其是諸葛亮為了靠蜀錦賺錢,就發動百姓們大量制作蜀錦。這些參與制作的百姓肯定能大賺一筆,這賺的都是魏吳的血汗錢。
魏人吳人:……
回旋镖又紮回他們身上了,嗚嗚嗚。
始皇越聽眼睛越亮,感覺自己今天學到了好多有用的知識。
經濟戰實在是太好用了,而且他的大秦周圍就有匈奴和百越可以作為實驗對象。
原本他是想直接打的,但是大秦目前還需要休養生息,不能開戰。武力打不行,經濟戰可以試試啊。
匈奴那邊缺的東西數不勝數,大秦完全可以提價賣過去,換他們的牛馬。也不用提價太多,只要比國內貴就可以了。
如果他們不肯,那就打。匈奴人打不過大秦,在撈不到油水和以物易物就能換到食物之間,他們會選擇後者的。
百越那頭就更好辦了,他們戰鬥力還不如匈奴,卻比匈奴更依賴中原。尤其是醫藥一類的,百越那邊目前的醫術水平基本還停留在巫術的階段。
強打的話,因為地形等因素肯定會損失慘重。但是走貿易的路子,就可以兵不血刃慢慢同化百越了。
始皇原本是很心急的,恨不得立刻做完所有的事情。可在知道了自己的結局之後,他意識到某些方面最好稍微放慢一點腳步,免得拖垮大秦。
比如打百越和匈奴這個。
只是不打仗的話,養不起的人口要怎麽消耗掉?光靠徭役嗎?
糧食産量的
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還得從長計議。
始皇陷入了沉思。
比起始皇,劉徹、李世民、朱元璋、朱棣這些,就更方便施展經濟戰了。
他們有絲綢之路,都不用薅周圍窮了吧唧的附屬國羊毛。可以把目标放遠一點,直接去薅絲路那頭的國家。
朱棣是最激動的,他在殿內走來走去。
“朕之前怎麽沒想到呢?從外頭賺錢,補貼自家百姓,這招真是太絕了。”
這些年數次征伐漠北,對國庫的消耗還是挺大的,百姓壓力也很大。如果能把這部分消耗轉嫁到外頭那些西方國家去,那百姓就可以減負了。
朱高熾忍不住提醒:
“爹,外頭那些人不一定有足夠的錢!”
朱棣一臉你不懂:
“你自己看看,咱們中原大地才多大點地方,外頭多大。咱們這麽小塊地方都有那麽多金銀銅鐵礦,外頭只會更多!”
朱高熾哪裏是不懂這個道理:
“可是礦再多也得找到才行啊?大部分番邦人十分窮困,只怕還沒發現礦藏。”
朱棣卻不在意:
“問問客服嘛,客服肯定知道的。”
朱高熾不懂:
“客服為什麽要告訴你?你問了它就會說嗎?”
事實證明,客服它真的說了。
客服:其實附近的倭國就有銀礦,其中有一個銀礦的年産量特別大,曾經達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
說着貼上了倭國各種礦藏的分布圖,重點标出石見銀山。
朱棣:!!!
朱棣恨不得抱着天幕親一口了,可惜天幕永遠距離他的臉半米遠。
“打倭國!打倭國!這個不能放過!這麽多白銀啊!這!麽!多!”
正好倭寇老是犯邊,煩得很。等他這次打完漠北回來就去訓練水師,必要把倭島全數占領才行。
他大明下西洋都那麽厲害了,打個倭國還不是手到擒來?
朱棣打算回頭就寫個計劃表,把之後要幹的事情全部羅列下來,免得忘了哪個。
客服是個不會厚此薄彼的客服(自認為),所以它默默地又把同樣的分布圖發給了其他皇帝們。
正苦思冥想的始皇驀地頓住。
海外沒有仙山,但是有銀山。銀山也好啊,總比什麽都沒有強。
片刻後,始皇問道:
“之前那個要尋仙山的徐福還活着嗎?”
左右回答:“還活着。”
本來是要處決的,但是大秦畢竟是個講律法的國家,所以先關着了,打算安個罪名再動手。結果後來這不是研究火藥缺人嗎?就把他送過去将功贖罪了。
送過去之前還征求過陛下的意見,不過陛下日理萬機,估計早就忘了。
始皇并不在意這些前因後果,聽完只是滿意點頭。
很好,出海找倭島的航海人員有了。不過得多找點人盯着他,以免他半途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