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夢開始的地方
貝桑松的語言中心,據說是全法比較權威的留學生語言培訓中心之一,很多國家的法語老師都來這裏參加培訓。
貝桑松城,雖然城市名不見經傳,卻是法國歷史上好幾位名人的出生地:作家雨果,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電影發明人盧米埃爾兄弟。
來之前,陸瑜就對這座“文化之源”的小城向往了許久。
等到一切都落實了,真正有時間品味這座城市後,陸瑜發現,她最喜歡的,是語言中心門口的杜河。也是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說這條河是名人們的思想之源,應該也不為過吧。她這樣給了自己一個自認為比較合理的解釋。
杜河,差不多環了貝桑松城。從語言中心到老城中心這一路都是沿河的。河面很寬,但河流并不湍急。河堤被綠色的草地覆蓋,河堤上面,沿着灰色的石頭矮牆,是一條幹淨整潔的步行道。
陸瑜喜歡沿着步行道散步:河水的粼粼波光,與沿河老式房屋的各色木窗相輝映,使它們神采奕奕。陽光明媚時,河邊會有跑步運動的,或是,三兩成群坐在草地上聊天的年輕人。而步行道的石椅上,則多是曬太陽的老年人。
沒有喧鬧的鳴笛聲,沒有成群急匆匆的行人。一切都是那麽的舒緩。人們臉上都露出享受的神情。
惬意,就來自這發自內心的享受,可以因為呼吸的那一口透着河水清涼和草地清新的空氣;也可以是柔柔的撒在臉上的溫暖的冬日陽光。。。
步行道上還種有一排法國梧桐,陸瑜想,等春天來時,一定會更美,更惬意。
語言中心安排的課程是密集培訓,所以,每天的課程都是滿的,非常充實,但不緊張。
法國語言培訓中心的教學風格和國內完全不同:
在國內,老師站在講臺上一絲不茍的講解,學生在下面一門心思的記錄。即便是出國前的法語培訓,也不例外。
但在法國的語言培訓中心,教室的桌子排列方式基本是U型,老師在中心的位置。不知道是不是法國老師都特別富有激情,很少有老師守在中心的位置站着。陸瑜她們班的一位男老師,最喜歡坐在靠近門口的空桌子上講,他可是真正的坐在桌面上!
上了幾次課後,陸瑜才算真正體會到中法文化的差異。僅僅是上課內容,就是天差地別:
在國內學語言時,一本法語教科書,萬變不離其宗。
在法國,老師發幾張标有詞彙量的紙,然後就開始“神侃”:什麽“如果你男(女)朋友的父母來你們家探望你們,你們第一件要做的事是什麽?”或是,“對于今年(2002年正好趕上法國總統大選)總統競選的最後兩位候選人,你們有什麽想法”?
Advertisement
一次上情景描述課,老師板書:講述你生命中最浪漫的一幕。
同學們開始先後舉手發言:有情人節收花,有和愛人牽手數星星。。。。
“YU,該你了。”老師提醒正在愣神的陸瑜。
“嗯。。我十歲時,被同班幾個男生當着很多人的面開玩笑,很難堪。”她的法語水平還無法詳細描述出整個故事的細節,“有一個男生,站出來幫我解決了問題。當着大家的面告訴我,他會保護我。那天陽光燦爛,我覺得一切都很溫暖。”
終究,在她的記憶裏,這個故事還是占據着重要的位置。否則不會想了半天,最後脫口而出的,還是它。即便是用這麽簡單的語言去講述它,她的心還會為之一動。
“哇,YU,你很幸運,好浪漫。”女同學們最容易被打動。老師也點頭表示出滿意。
下課後,老師特意走到她面前,對她說:
“YU,講這個故事的時候,你的眼睛裏還有幸福的光芒。他,一直住在你的心裏。”
“我要怎樣才能讓他從我的心裏搬走呢?” 陸瑜本想開個玩笑,掩飾自己內心的那一點痛楚。
“時間。如果時間還是不行,那你就得直接去要求他搬家。”老師對她調皮的眨了一下眼睛,很有深意的回答了她。
陸瑜苦笑。直接要求他搬家,那她必須先改變自己才行。
說到改變自己,她身邊确實有個很好的榜樣:汪洋。
如果說,陸瑜比較欣賞現在的新生活。那,汪洋簡直就是在享受她的新世界。
她們倆因為入學語言測試差了些分數,汪洋沒能和她分在一個班。于是,汪洋每天就多了很多講新故事的機會:
什麽,日本美眉們教她怎麽用日語說“我愛你”。或是,她又發現某個韓國男生長的巨像車太铉。。。
幹脆,有一天放學,陸瑜被她直接堵在了教室門口:
“快,趕緊收拾好書包,咱們看房子去。”
“看房子?!你跟我住的不開心,想搬走嗎?”陸瑜一頭霧水。
“哎呀,不是。我們班裏那個特別帥氣的美國大叔找人合租。聽說他那個房子地處老城區貴族式住宅樓裏。你不是老好奇那些老房子裏面是什麽樣子的嗎?正好,免費參觀古建築。”
這麽奇葩的想法,就這樣被汪洋說的理直氣壯。
先不說帶着她們看房的美國大叔有多帥,那個公寓确實氣派。僅僅一個餐廳,就和她們倆現在住的房間一樣大。裏面的裝飾,也和電影裏面看到的,歐洲貴族家餐廳一樣。長長的,可以坐至少10個人的紅色橡木桌,上面有金燭臺,大盆插花。餐廳裏還有精美的鍍金镂刻吊燈,垂挂着深紅色金絲絨窗簾的大落地窗。
“如果合租的租金和咱們現在這個一樣,我到是可以勉強考慮一下和他合租。” 汪洋一臉花癡的說。
陸瑜無奈,她好像命中注定要和“重色輕友”的花癡做好朋友:“那我可以給你助力,先搞定大叔,或許最後連租金都不用出呢。”陸瑜就勢揶揄她。
說到她們現在住的這個房間,玩笑歸玩笑,陸瑜和汪洋都喜歡的不得了。除了房間的設施,更重要的,是氛圍。
一起來的近二十個留學生,幾乎占了這個三層小樓房的一半。除了她們這一批學生,樓裏還有幾個早一年來的中國留學生。于是,這個樓就好像是專門的中國留學生樓。
随着大家彼此慢慢了解後,每天放學一回家,各家的房門便都大開着。美好的晚間先從串門聊天開始。然後到了飯點兒,各家就飄出各種菜香,這家跑去看一看,那家跑去嘗一口。周末時間多了,就幹脆幾家做好飯,湊一起吃。吃完,桌子一抹,直接開牌局。
這些,對于剛剛到異國他鄉的他們來說,是一種家的寄托,是一種精神的支持。
日子,過的自由惬意。語言,學的也是輕松快樂。
只有一次,唯一的那麽一次,汪洋出了點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