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乾元朝遺事(終)
乾元帝弘旭回宮的時候臉色很難看,皇後西林覺羅氏站在一邊,試探着問道:“萬歲爺,你是有什麽煩心事嗎?”
弘旭坐下來直接拿着桌上的冷茶就喝了,估計是想順順氣,可是最後還是一把将桌上的全套青瓷茶具給摔了個粉碎。
西林覺羅氏吓了一跳,也不知該說什麽。可是皇帝卻自己冷靜下來了。
“皇後吓到了罷?朕也不是在對你發脾氣”,弘旭拉着皇後在他身邊的位置坐下來,氣惱地道,“朕是在氣雍憲親王的那個貝子兒子!當真是太放肆了!”
皇後對宗親的消息知道得一向頗為清楚,而這個弘歷貝子嘛,就知道得更清楚了。
雍憲親王是上皇的四皇兄,最是鐵面無私,為朝臣不喜,不過也因此頗得上皇的信任。這位王爺什麽都好,還有如今的雍親王弘晖那樣好的繼承人,只是一點,頗令人唏噓。
雍憲親王的後院已算是和平,寵妾之間也相處得不錯,只是子嗣稀少,多有誕下不久便夭折的小阿哥。而由于人所共知的雍憲親王和恂親王的母親德妃烏雅氏的偏心之故,雍憲親王的後院漢人出身的倒是不少,而且他的最為喜愛的側福晉之一的年氏便是一個漢人包衣。
雍憲親王除了襲爵的大阿哥之外,滿妃生的阿哥就只有弘晝貝勒和那個貝子弘歷。
弘晝貝勒的母親是鎮北大将軍的女兒,出身自是好的,且在聖祖皇帝身邊做過兩年奉茶宮女,頗有些體面,更何況當年她是雍憲親王自己向上皇求取,上皇親自下旨封的側福晉。如此體面的女子,教養出來的弘晝貝勒自然是不錯的,即得父親的喜愛,又和兄弟們友愛。
只是這弘歷貝子,就有問題了。
上皇當年講古的時候便曾說過,貝子的母親,那位“暴斃而亡”的鈕钴祿氏,乃是雍憲親王親自下令賜死的。當時她和皇上被太後留下來一同聽了,才知道鈕钴祿氏做了不少腌臜事。
極得雍憲親王寵愛的年側福晉,在那位取名取字為福而非弘的貝勒之前,還生過兩個同樣取字乃是福的小阿哥,只可惜,都沒活幾天,就夭折了。原想着是年側福晉身體不好的緣故,誰知道,竟是鈕钴祿氏做的。
若不是弘晝貝勒新得了弟弟,日日探望,身體也虛了下來,太醫驗過之後才知道是側福晉的房裏幾年來新點的香的緣故,恐如今便沒有福沛貝勒了。那香名為安息,用量極少的時候有安神靜心的作用,用多了,身體虛倒是其次,關鍵是不聲不響就能奪人性命。
年側福晉當時就哭昏了過去,喃喃着“我就知道,四郎沒有這般狠心”,随後鎮日裏抱着夭折的阿哥的襁褓哭。
這裏頭又牽扯着一樁公案,卻原來,雍憲親王極是看重血統,聖祖帝親自賜了年氏為側福晉,只是到底血統差了一截,雍憲親王在年側福晉身邊總是燃着避·孕的香料,若是當年聖祖未曾禪位,雍憲親王為得年家支持,雖可能使年妃有孕,只是到底不會讓孩子長成。
可是上皇繼位後,雍憲親王便給年側福晉的房內換了香料,雖被鈕钴祿氏鑽了空子,只是到底能知曉,雍憲親王也願使側福晉誕下麟兒。
此事之後,雍憲親王原還想着,弘歷到底年幼,失卻了母親也不好,只得暗裏疏遠了鈕钴祿氏,并派人看管,明面上讓她抱恙修養罷了。
可是誰想,母子二人一般的不着調,弘歷好大喜功,又常心懷怨望,擅議聖祖及上皇二帝,言語間對皇位多有窺探,對父親也心有不滿,私下裏言辭不敬。
鈕钴祿氏暗害年氏之後,還害死了上皇當年于潛邸時送與雍憲親王的庶福晉,喚作洛氏的,除此之外,還誣賴弘晝貝勒之母馬爾泰側福晉與人有染,那人還是雍憲親王的同母弟恂親王。
最後在果郡王上府探望之時,未得雍憲親王的嫡福晉、現在的那位老王妃的允許,私自出來與外男見面,言辭十分出格。将那位甚為敬重自己的福晉的果郡王吓得,自此之後未曾登門探望。
雍憲親王最後秘密賜死了鈕钴祿氏,對弘歷的态度也變得漫不經心,一心只想着補償小兒子福沛。
哪知那弘歷不以為忤,反覺雍憲親王看重于他,故而才不嚴格要求,對他多有寵溺。雍憲親王薨逝之前,上疏求上皇給幼子福沛一些照拂,故而雍憲親王除了大阿哥以外的這麽多兒子,除了弘歷是貝子之外,別的孩子,包括最小的福沛,都是貝勒。
如此差別,明眼人都知曉緣由,只可嘆,那弘歷貝子不思上進,只知怨恨自己身份現今如此低微,才幹無處施用。
雖在元鼎改革之後,諸王宗室不得皇帝允許不得出京之令已消,只是到底還是要與皇帝報備的,只是十幾年前開始,弘歷便經常出京,縱情聲色犬馬,感嘆朝政日敗,哀其生不逢時,最終淪為京城笑柄。
而且與雍憲親王不好女色不同,弘歷于此方面甚為悉熟,後院裏的美女不計其數。
要知曉,自上皇元鼎帝只娶太後一人以來,宗室皇親皆在女色方面有所收斂,如今上乾元帝,更是效仿乃父,只娶了她一個人。
弘歷的嫡福晉索綽羅氏前些年便被氣死了,也沒留下個一兒半女的,而弘歷照舊寵幸使女出身的側福晉高氏,稱為自己的“真愛”,又有朝鮮出身的幾個格格在身旁做伴,不久納了一個魏氏,做派和高氏差不多,也很得弘歷的歡心。
不過弘歷雖然後院極多,子嗣卻艱難,至今只有一個阿哥喚作永琪的,剩餘三個的都是小格格。
永琪是魏氏所生,和弘歷簡直一模一樣,狂妄自大,不辨上意。京城上層人家都拿弘歷家發生的事當猴戲看,左右弘歷早早就被上皇和今上一起厭棄了。
皇上一向是不拿弘歷當回事兒的,今兒個是怎麽了?
一旁有眼色的太監總管高無庸将皇帝最愛的六安瓜片端了上來,将茶盞在桌上放好之後,又退了幾步。高無庸是上皇的太監總管高明收的義子,做人極是機靈兒,這個名字還是上皇親賜的。
弘旭的心情已經平複了幾分,現在看到被自己摔了的那一套最愛的青瓷茶具感覺很心痛,這筆帳又被記到了弘歷的賬上。
“朕前幾日帶了大臣們并一班宗室一同于西山行圍,你也是知道的。那弘歷腦子不清醒,他的兒子也好不到哪裏去,虧那個永琪的名字還和四弟弘晏的嫡長子永璂的名字差不多呢!”弘旭說着,聲音便大了起來。
西林覺羅氏知道,皇帝這次是氣狠了。看來弘歷惹的事兒不小啊!
弘旭譏诮的聲音響起:“他弘歷是個什麽東西,還敢和他兒子說什麽‘且看今日圍場,是誰家天下’,他那兒子未等朕開口,便直接騎馬疾馳,還說什麽‘看,那有一只鹿’!朕是待人寬厚,不過他莫不是以為朕不敢拿他怎麽樣?!”
皇後倒抽了一口冷氣。射鹿?這父子倆難道真的不明白這是逐鹿中原的意思嗎?!這也,太不着調了吧?!
弘旭抿了一口茶,繼續說道:“朕原想着,來西山狩獵也是散散心,沒得為了這些人壞了興致。可是行獵到一半,活生生被弘歷那對父子攪和了!”
皇後露出不解的眼神。
弘旭嘆了一口氣,道:“弘歷的兒子射中了一個人,直沖沖就向朕這邊過來了,還喊着什麽‘皇上,快叫太醫啊’,還有什麽‘阿瑪,你快點來啊’。朕身邊的侍衛以為是刺客,都守在朕的身邊不動,那對父子就對他們說什麽‘你們真無情、真冷酷’,朕真是要被活生生氣死了!”
西林覺羅氏擔憂地看着他:“皇上沒有傷着吧?”
弘旭寬慰地笑了笑:“朕無事。”
他細細向皇後講了圍場裏發生的事,譬如那個“刺客”是個女子,見着了弘歷之後就大喊什麽“你還記得十三年前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還拿出了兩件信物。折扇上的“雨後荷花承恩露”這種淫·詞就不要說了,可是後面的那句“泰岳峰高聖澤長”,弘歷什麽意思,想篡位不成
?!
弘歷的那個兒子還說什麽眼睛鼻子都像他,最後弘歷激動地摟着那女子,叫着什麽“我的女兒,我的寶貝女兒”什麽的,他這是把自己的其他格格忘記了,而且如此輕易就想認一個女兒,莫不是想要混淆皇家血脈?!
弘旭之後派人調查了以後,直接把弘歷的滄海遺珠夏紫薇帶到他面前,然後揭穿了那個女騙子假女兒的身份。
可是誰知道弘歷表情淡定地表示“知道了”以後,把夏紫薇和那個叫小燕子的女騙子都接到了貝子府,各種寵愛,還想讓她們都上玉牒!
弘旭暴躁地想要掀桌,朕才是皇帝,朕才有資格讓他們開始改玉牒,你他·媽算個什麽東西?!
弘旭表示,這起認父事件滿京城都知道了,所以真格格夏紫薇,哦,不,是愛新覺羅·紫薇可以入玉牒,那個叫小燕子的混混,你做夢!
弘歷淡定地表示接受。
弘旭欣慰地想着弘歷還是有腦子的。
弘歷的下一個要求,是要他唯一的兒子,唯一的繼承人,娶那個小燕子。然後,永琪欣喜地表示,阿瑪果然最懂他,他強烈要求早日和小燕子大婚。
弘旭:……呵呵。
這就是西山行獵之後,皇帝一直低氣壓,而且今日還大發脾氣的原因了。
皇後想了想,還是道:“皇上您看,那個小燕子,竟能闖入圍場就不提了,只是為何能讓弘歷父子都如此喜愛?莫不是有什麽對您不利的事情罷?”
皇上欣慰地表示:朕可愛的皇後,朕早就派人去調查了。皇後你對朕果然情深不悔,麽麽噠!
—————————————————————————————————————————
乾元十年,貝子弘歷勾結紅花會、天地會等反賊,上皇親自下谕曰“誅”。
反賊方慈闖西山圍獵之地,意欲行刺。其兄方嚴與弘歷多有聯系。方嚴、方慈者,浙江巡撫方之航之後,以其父為族叔方式舟所害,其後為反賊所用,反叛朝廷。
念弘歷之子永琪不知其情,免死罪,只,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圈永琪于養蜂夾道,不得赦。
弘歷之女嫁于蒙古,收回弘歷貝子之爵。
—————————————————————————————————————————
福沛醒來的時候看到他的佟嬷嬷在哭,如今已是一個孩子的父親的福沛仍是感到慌亂不安。
“嬷嬷,您怎麽了?”
“奴婢無事,只是奴婢聽到了貝子的消息。有些感傷罷了。”
福沛嘟嘟囔囔地翻身繼續睡,那個三哥,落得這個下場他一點都不驚訝,嬷嬷為什麽要哭啊!
佟素言看着樣貌肖似胤禛的福沛,有些恍惚。
四爺是個人物,可是到底沒比過上皇。被上皇微笑着送到雍王府之後,她和四爺都明白了,上皇的警告。如今弘歷落得這個下場,她也看開了。現在最重要的,就只有被側福晉和四爺一同托付給她的福沛貝勒而已。
—————————————————————————————————————————
乾元十五年,上皇親率船隊出海,發現一土地,上皇名之曰“清疆”,意為大清之疆土。
上皇分封諸王,有爵位者得封國。
乾元帝以上皇大壽之故,赦罪人弘歷之子永琪,封為奉恩将軍,封地東北朝鮮邊境處。
十六年,奉恩将軍亡于朝鮮賊寇之手,大清出兵朝鮮,朝鮮亡國。
以倭·寇擾我沿海甚,大清出兵日·本,未幾,亡其國。
緬甸與大清交戰數年,終不敵,亡國,王室盡皆被俘。
乾元二十年,上皇元鼎帝崩,面目仍若生人,數月有異香萦繞于室不散。
帝哀甚,以元鼎帝有旨,認為其未有寸功,不願有谥若其餘皇帝,仿親王,只餘一谥,衆臣紛議之後,定廟號為宣祖,谥曰聖,是為宣祖聖皇帝。其後諸帝以宣祖之例不敢越之故,亦只餘一谥。
大清立國一千餘年,自宣祖後,諸帝開疆拓土,崇禮尚儀,發展科研,歷經一戰、二戰、三戰,皆于戰中取勝,敗其餘諸國,另有諸王封國環伺,是為世間第一強國。
末帝恐權勢過盛,皇室衰敗,行君主立憲,讓權于民。
是年,大清改為華夏帝國。
華夏帝國諸多屬國效仿大清改制,皇室讓權,民感其德,供奉皇室諸帝畫像,其中尤以宣祖聖皇帝為重。
作者有話要說: 我實在編不下去了,因為那些腦殘劇太考驗我了,我只能快進了!
不過後面的故事是比較正常的權謀歷史版,雖然江湖氣息有點重,但是我很覺得會比這篇寫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