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塞外
雅克薩之戰後,索額圖代表大清去簽訂尼布楚條約,而尼布楚條約……胤禩根本不想再提。
後世考證,尼布楚條約割讓了大清疆域總計三百多萬公裏!
雖然這是在皇帝的指示下簽的,可是最後索額圖獲罪致死的罪名裏就有這個啊!
然而,皇太子沒有把注意力放在這個上面,而是放在了皇帝給朝廷官員的考試上面。
漢軍官員、筆帖式、候補官員和監生,交白卷的總共是八百人——皇帝大為震怒。
皇太子教育八皇子:“八弟,不要老是關心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那些不過是小事,你應該放眼朝堂之上!”
胤禩:受教了……
胤禩從胤礽那邊收獲了一大堆的贈書回到儲秀宮,結果被胤禔撞了個正着。
出巡塞外還沒走多遠,就被迫返程,喜歡行圍打獵的大阿哥表示自己其實很不高興。
所以在看到胤禩帶着一大堆胤礽的“禮物”的時候,胤禔也不甘示弱地送了好幾本書給胤禩:八弟,好好學,大哥很關心你的學問長進,一點都不比胤礽差!
胤禩:大哥二哥你們能不能放過我?
但是自己種的因結出來的果,就算跪下也要把它吞掉。
八阿哥還得可勁兒複習一次從前看過的書,應對如今只有十幾歲的哥哥的考校。
不過實際上,他不需要這麽努力。
四阿哥、德妃和皇貴妃最近成了皇宮焦點,八阿哥的存在感一點都不高。
而且此次的四阿哥生病事件讓德妃抓住了把柄,明裏暗裏表示自己已經是妃位了,要領回自己的兒子。
皇貴妃也開始唱念做打一起上,兩個人完全忘記了皇帝暗地裏給她們的警告。
朝堂上拿一批候補官員之流出了氣,康熙想着自己這麽興師動衆地表示自己最近的心情不太好,表妹和德妃應該會看他臉色吧?
但是完全沒有。
皇帝很不高興。
正巧這時候四阿哥被宣布好得差不多了,皇帝直接拉了他來問,德妃和皇貴妃,他想選哪個當母親。
皇宮裏所有人都驚呆了!胤禩對汗阿瑪的心狠手辣佩服得五體投地。
胤禛的身份其實很麻煩,皇貴妃的養子、德妃的親子。
他要是選皇貴妃,雖然這些年他一直是在皇貴妃身邊長大的,生恩不及養恩大,但是難免有人說他看皇貴妃的地位高、母家強才選了她;至于選德妃,那就更好說嘴了,養母無子,養大他也很不容易,他簡直就是忘恩負義的白眼狼。
至于他和親母德妃的關系并不親近,甚至還有些惡劣……誰管呢?
最後四阿哥是怎麽選的,皇帝倒是沒說,不過卻下了這麽一道聖旨:四阿哥的玉牒将不會修改,依然由皇貴妃撫養。
這道聖旨很說明問題,皇帝這是硬生生在皇貴妃和四阿哥之間劃了條界限。
即使皇貴妃很有可能被封為皇後,四阿哥作為未來皇後的養子的身份也确實會很尊貴,但是,他的玉牒将不會修改,也就是說,四阿哥到底,也只是德妃的兒子而已。
下完了聖旨,康熙揮一揮衣袖,帶着原班人馬繼續巡幸塞外了。
胤礽和胤禔的心情都很好,胤禩揮手拜別兩位哥哥。
皇帝這次一直在外邊待到了九月,又因為一件事,提前回銮了。
又有人生病了,只不過這次生病的不是皇子阿哥,而是太皇太後。
而以太皇太後的年紀,保不齊哪一天就去了呢。
皇帝吓得晝夜奔馳、星夜回銮,終于在已未那日的午時回到了紫禁城。
別說皇帝了,就連太子都被吓得瘦了好幾斤——雖然有可能是在路上累瘦的。
皇帝回京,妃嫔、皇子自然都要來迎接他。
皇帝一個沒看,直奔太皇太後的慈寧宮,只捎上了一個太子。
胤禩都習慣了,可是大阿哥硬生生折斷了一雙筷子,又換了一雙,繼續撿佛豆祈福。
胤禩默默地看了看他,繼續低頭抄經,惠額娘只是叫你把筷子遞給她而已,沒有要你親自上陣啊大哥。
撿佛豆是女子要做的,皇子是要抄經的啊!
看來大阿哥已經被氣昏頭了。
皇帝一直在太皇太後那裏待到了半夜,等到禦醫說已經脫離危險了,才回去睡。
雖然毓慶宮和乾清宮很近,但是不放心兒子半夜回去的皇帝又把太子捎回了乾清宮。
太子是皇帝養大的,乾清宮裏有個西暖閣,別人家的皇帝住的是自己的寵妃,康熙皇帝養的卻是寶貝兒子。
當然了,為了不能太明顯地顯示出他們都在窺伺帝蹤,這件事,直到第二天晌午,才傳遍了全皇宮。
胤禔聽完這個消息,因為昨天出的醜,倒沒有很大的反應——如果他離開的時候,沒有同手同腳的話。
看來大阿哥果然已經嫉妒得昏頭了。
康熙二十六年,八月,康熙帝巡幸塞外,皇太子胤礽、皇長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佑與皇八子胤禩随駕。
皇太子大半時間都不在自己的車駕上——若是太子也跟着出行,皇帝向來是要将他喚到自己身邊去的。
托了太子的福,胤禩去皇帝的禦駕的次數也極多,與大阿哥的次數相仿佛。
皇子們心中皆是羨慕,然而借此事對胤禩含諷帶刺的,就只有三阿哥一個人。
沒有辦法,五阿哥胤祺被皇太後養大,因着滿語、漢語都沒有蒙語說的好的緣故,皇帝一直不太看重他,加上他母妃宜妃生了個調皮搗蛋讓皇帝操心的九阿哥胤禟與身體較弱的十一阿哥胤禌,被忽略得就更徹底了。
底氣不足,他也沒法說道什麽。
七阿哥胤佑更不用說,他天生有足疾,皇帝見他的次數本就不多,且他也不願意見到皇帝。
至于原本脾氣火爆的四阿哥……他自己的養母與生母前兩年攪得宮中不得安寧,後來德妃又複了寵,眼見翻身有望,忙着生孩子,怎麽會去管胤禛這個和她不親的?
胤禛被皇帝下了明旨不能改玉牒,對皇貴妃來說,這個養子算是廢了一半了——不能改玉牒,那她就只是養母而已,有個什麽用?
胤禛的脾氣愈發的奇怪,有時乖張得厲害,有時又沉默得滲人。
胤禩今年進學、搬入乾西五所的時候,發覺胤禛與其他兄弟的關系并不好,甚至能說糟糕。
至于大阿哥,他已經大婚,能上朝聽政了,因此并不把小阿哥們的小打小鬧放在眼裏,他的大敵到底還是皇太子胤礽。況且惠妃是胤禩的養母,他與胤禔的關系還是很親近的。
皇子們中間的氣氛還算好,一路上也是越發的熱鬧。
科爾沁與大清皇室的關系向來緊密,最先來朝觐的也是科爾沁的人——雖然這也與科爾沁的位置确實算近有關。
太皇太後與皇太後皆出身于科爾沁部,皇帝待科爾沁的親王、郡王們也确實不同,更為親厚。
胤禩想起康熙明言的大清日後再無蒙古出身的皇後,明顯針對的便是出了好幾任皇後的科爾沁部,心中不由得哂笑。
所以說只是聯姻,依靠些親緣關系又有什麽用呢?到了真正的家國大事上,誰還管別人和自己是什麽關系?況且,自古天家薄幸,不過是聯姻罷了。
皇帝巡幸塞外,照例是要逛一圈的,上輩子胤禩來的次數不少,雖然時隔多年,卻也稱得上是駕輕就熟。
胤礽時時被康熙帶着炫耀,皇帝極得意自己有這麽一個優秀的太子,恨不得讓所有人都知道。
然而大阿哥卻也沒有被冷落,作為長子,皇帝給他的定位本是輔佐太子的,若不是朝堂上明珠和索額圖鬥得太狠,皇帝還在希望這兩個年長的兒子兄友弟恭,根本沒認出太子和大阿哥早已勢成水火。
饒是現在,皇帝也依然認為自己的兒子都還是好的,不過是底下人把他們教壞了。
其實在蒙古,大阿哥還隐隐比太子吃香一點。畢竟蒙古王公都是好武的人。
不過太子明顯是皇帝的心頭肉,看那些王公能從皇帝手裏拿到那麽些好處,也不是蠢人,不過是裝着憨傻罷了,所以對太子也是極力奉承。
太子嫌這些膩味,時常帶了胤禩出去跑馬,可憐胤禩今年才七歲,正式進學不久,騎射都沒學好,卻得在外頭陪着太子在馬上狠颠幾個時辰。
更要命的是,太子常帶他到外頭走走,大阿哥和皇帝卻都讓他別忘了溫書,皇帝還明言讓胤禩好好練個字。
胤禩差點以為大阿哥和太子兩個人互換了,不過看皇帝也“眼紅”太子對他的這股熱乎勁兒,他才只好“竟無語凝噎”。
女人是說不得理的,然而,位高權重的男人更說不得理,皇帝便是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