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嘉嫔
第三批入罪的是從各地押送來的官員,其中有不少都是朝中大士族出身,牽連極廣。
上品士族以韓趙魏三家為首,一旦遇到了什麽事,也是由這三家打頭向朝廷施壓,但這一次,韓家庶支子弟被抓了十幾個,就連嫡脈也有兩位郎君入罪,魏家主支一個沒動,卻有不少門客被牽連,至于趙家,趙家是損失最大的,嫡系之中五個郎君被抓,庶支上百,門客不計其數。
三家歷來同氣連枝,但當趙家主找上門來的時候,無論是韓闕,還是魏家主魏灼,都選擇了閉門不見。
這是打定主意要隔岸觀火了。
誰也不是傻的,韓闕雖然也心疼自己的次子和侄兒,但事關家族存亡,韓家可是有着勾結康王的證據在姬越手裏!一着不慎,他就是把韓家帶入萬劫不複深淵的罪人。
當然,這純粹是韓闕想多了,從正常邏輯來說,姬越如果沒有掌握關鍵性證據,是不會懷疑到康王和韓家有牽扯的,如此才能解釋她連罵名都不顧,急着逼宮篡位,他謹慎慣了,也習慣用謹慎的心态去猜測別人,用在士族争鋒,自然顯得老謀深算,但用在姬越身上就不行了,她早就想殺康王一家。
魏灼那裏又是另外一種情況,姬越雖然沒有刻意給魏家留臉面,但魏家牽扯進來的人确實不多,魏灼與妻子恩愛非常,所謂上行下效,魏家郎君普遍晚婚,多半不置妾室,主支尤其清白,這次抓捕士族用的還是魏雍,實打實的魏家子弟,魏灼對魏雍寄予厚望,為了魏雍的前程,這個時候當然也不能吭聲。
三家之中,名義上韓家為末,但實力上屬趙家弱勢,司空通司工,司掌工事、也兼祭祀、禮儀,魏家打頭,軍政不穩,韓家打頭,人心不穩,趙家打頭,他們是能把姬越的皇陵停工,還是拆掉皇宮?
趙家主氣得直翻白眼,從魏家回來就告病,他這麽一來,倒也給了不少士族啓發,于是接下來的幾天內,告病的奏牍擺滿了姬越的桌案。
士族就那麽多,世代為官,官職雖然不是世襲制,但一般而言,基本上都是父薦子,子薦孫,這一個家族做熟了這個職位的,換個人來也沒法上手,你讓教,誰肯教?士族無兵,也不能蓄養部曲,但位置不可替代。
士族的傲慢正是來源于此。
姬越隔天開朝會的時候,偌大的承天宮只零零散散站了幾十個官員,剩下的全都告了病。
明面上施壓是對姬豈的法子,這樣的同仇敵忾,是給新君的下馬威。
姬越讓內官記下了沒來朝會的官員名單,将告病的奏牍分門別類整理好,按照官職排列,列出所屬官職的吏員名單,第二日清晨,第一批士人吏員戰戰兢兢地跟随鳳翎衛進了承天宮。
前次已經提過,晉以士族為官,寒門為吏,官為正職,吏為副手,姬越認真觀察過各級官署的運轉,發覺很多事情并非是她先前所想象的那樣,官員總攬大權,而是由一個個小吏組成更小的權力部門,反之來說,官員會做的事情,吏員同樣會做。
這第一批四十個人就是她親自觀察過後擇定的适合人選。
Advertisement
窦英就是這些小吏中的一個。
他今年已經三十三歲了,年輕時候也是個狂生,但娶妻生子之後,漸漸被生活壓彎了腰,起初是給豪奢子弟做槍手,後來奉承上了士族,以文換錢,每一首坊間傳唱的佳文自此都冠上別人的名字,這樣的日子過了幾年,他漸漸失了文采,就被打發去做了糧稅小吏。
窦英很聰明,很快就學會了如何當一名沉默寡言會做事的吏員,所以糧稅官換了三任,他還在任上。
但也就只是如此了,家境漸漸富裕起來,日子也開始如流水,少年狂生,青年小吏,到步入中年,窦英也是最近才忽然發現,年輕時候挺得板直的腰不知道什麽時候已經直不起來了,弓腰點頭,再附和幾句,似乎已經成了他的習慣。
窦英這輩子都沒有踏進過承天宮這樣的地方,但他的表情卻比其他人都要平靜,他如在夢中。
直到上首的少年天子忽然點到了他的姓名,“窦英上前。”
窦英如夢初醒,士人會專門學習各項禮儀,但窦英自從做了小吏之後就沒再碰過這些東西了,他下意識地擡起頭看了一眼姬越,對上那張神采奕奕的黑眸時,腦子忽然一空,他随即反應過來,吓得一個稽首跪倒在地,連爬幾步上前。
承天宮裏頓時響起了一片低笑。
姬越卻沒有笑,她看着窦英,沉聲說道:“孤命你為粟官,掌農事、田稅,可有疑慮?”
窦英愣住了。
糧稅官不是粟官,粟官乃是晉九卿之一,窦家祖上确實曾任過兩次粟官,但那都是百年前的事情了,他一個寒門子弟,在粟官之下的糧稅官手裏做小吏的寒門子弟,怎麽就被任命為九卿了?
姬越定定地看着窦英,她承認這一步棋下得很大,但為人君者,正該乾坤獨斷,被臣子轄制的,不堪人君。
窦英花了很長時間才理解過來姬越的意思,他稽首再拜,卻沒有說什麽推辭的話,說實在的,那位粟官他也見過很多次,基本上沒有幹過正事,如果一個肯做事的人還比不過不做事的人,那他也就無顏活在這世上了。
窦英之後任命的官員就沒有像粟官這麽高的官職了,畢竟這次沒有三家打頭,九卿基本上都沒有敢冒尖的,粟官屬于意外情況,因為粟官和韓青的廷尉一樣,是由趙家大公子趙思擔任的,趙思如今正在蹲大牢。
所謂殺雞儆猴,姬越知道一下子殺死這麽多士族很容易引起士族反撲,如今她能穩住韓魏兩家,向着趙家下刀,一旦引起天下士族不滿,她要面對的很有可能就是一個空蕩蕩的朝堂,不是所有官職都能由吏員代任的。
人才難得。
姬越嘆了一口氣,推開滿桌的奏牍,正在這個時候,外間傳來通報聲,是姬豈派人叫她過去。
姬越沒有乘坐禦辇,騎着馬到了姬豈居住的北宸宮前,還沒進門,就聽裏面歡聲笑語,十分熱鬧。
她忽然有了一種不妙的預感。
內侍順意在姬越上次逼宮的時候被吓破了膽子,小心翼翼地領着她往裏走,猶豫了好幾次,在姬越快要進內殿的時候,還是小聲提醒了一句,“陛下,嘉嫔懷孕了。”
姬越的腳步頓了頓,面上毫無異色地朝裏走,兩日不見,姬豈的臉色比之前紅潤得多,滿臉是笑,嘉嫔年過三十,帶着成熟的婦人獨有的美豔,也是一臉喜色。
宮裏所有的妃嫔都趕來賀喜,大多人臉上笑着,手裏帕子絞着,倒不是為了争寵,而是嘉嫔不論生下的是男是女,她都不必殉葬了。
那日姬豈和姬越的商議沒有傳出去,姬豈是不想給姬越添麻煩,他也是經歷過朝堂的人,知道士族糾纏起這些來比什麽都煩人,故而是準備臨終再告知後宮衆妃的,讓她們擔驚受怕一段時間,總好過讓女兒被口誅筆伐到他下葬。
姬越向姬豈道了一聲喜,又看向嘉嫔,她一貫不愛笑,這會兒也沒勉強自己,只道:“娘娘安心養胎,宮中諸事可直令少府。”
少府掌管宮廷一切花費,通常只效命天子,直令少府,這算是很大的臉面了。
嘉嫔起身對姬越行了一禮,柔聲說道:“妾身多謝陛下。”
一衆欽羨的目光之中,唯有一道低垂着,武媚娘的視線在姬越身上一掠而過,心中微微嘆息。
她難道不知道生子有功的妃嫔可以不必殉葬?為什麽她寧願冒着風險去勾引未經人事的新君?雖然不知道為什麽,但這位新君連庶叔一家都容不下,難道還能容一個血脈至親?
要是能在老皇帝死前生下一個公主還好,可要是老皇帝活不過十月懷胎,或是生下了一個皇子,那就不是取生,而是取死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