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共同語言
桓容拭幹發,随意扯了下衣領,擦幹沾在頸側的水痕。
黑發披在肩上,似頂級的綢緞。手指穿梭其間,帶着不自覺的惑人。
秦璟狀似無意的轉過頭,喉結滾動兩下。待桓容整理完畢,才取出袖中的絹布,道:“堡內傳來消息,慕容鮮卑恐将生亂,如有亂兵侵擾晉地,容弟當有所準備。”
鄭重謝過秦璟,桓容接過絹布,仔細看過一遍,眉間不禁皺出川字。
他對兩晉歷史了解不多,連司馬家出過幾個皇帝都不清楚,能記住個司馬奕還是仰賴桓溫,遑論你方唱罷我登場,幾乎亂成一鍋粥的五胡政權。
說起來,五胡究竟是哪五胡,他也是穿越過來才算徹底弄清。
慕容鮮卑屬于例外。
歸根結底,“慕容”這個姓氏實在是太有名了,貫穿東晉時期,又總能和建國、背叛、複國聯系到一起。
戰鬥猛人慕容垂打遍南北無對手,桓大司馬都是他的手下敗将。
因在鮮卑內部受到排擠,和貴族争權失敗,慕容垂攜子投靠氐人,很快得到苻堅重用,卻在苻堅落難時背後捅刀,舉兵建立後燕政權,全然不顧之前“情誼”,實打實的枭雄本色。
慕容沖的人生經歷可謂跌宕起伏,雖曾國破落難,在史書上留下“龍陽之姿”,卻也曾進踞長安,登上過帝位,使得“鳳皇”兩字響徹關中。然其殘暴肆虐,殺得百姓流離失所,千裏荒無人煙,同樣為後世诟病。
桓容不知道,在歷史上,這對叔侄是否曾并肩作戰,但在現下,他們明顯是擰成了一股繩,聚成一股勢力。
慕容垂既要和邺城對抗,又不願輕易投靠氐人。以他手中的兵力,惹不起秦氏塢堡,八成就要打東晉的主意。
屆時,僑郡怕要首當其沖。
“如果慕容垂叛國,舉兵自立的可能有多大?”桓容捏着絹布,心中懷有疑問,不自覺說出了口。
秦璟若有所思,許久方道:“五成。”
“五成?”桓容詫異。
“慕容垂駐紮豫州,手中兵力不足五萬。其中嫡系不足三成,更有五千是叛秦的氐人。”
魏王和苻柳被慕容垂當做誘餌,謀算了王猛一回,使得燕國朝廷不敢輕易收回他的兵權,唯恐氐人真的發兵打到邺城。
這種情況下,投靠氐人并不劃算,但舉兵自立也非良策。
“如果此時舉兵,必會被視為亂臣賊子,他手下的将兵未必樂意跟随。”
尤其是五千氐人。
胡人天性蠻橫,一言不合,動辄舉兵反叛并不稀奇。
如果叛亂成功,大統領自然要換人做。如果不成功,為首者殺死,從者挑出兩個處斬,餘下多數放過。這是胡人的數量決定,殺一個少一個,尤其內遷之後,漢人死得再多,數量照樣超過胡人。
苻柳已死,如果他們返回秦國,非但不會被處死,反而能得到獎賞。跟着慕容垂舉兵,得到的好處未必會超過前者。
再者,慕容沖現下敬服慕容垂,并不代表會無條件支持他所有決定。畢竟邺城的太後是他親娘,燕國國主是他同父同母的兄長,論親疏遠近,慕容垂總是差了一些。
“燕國朝廷正亂,太傅慕容評先同太後可足渾氏結盟,後不知何故,兩人突然翻臉。如今,可足渾氏聯合漁陽王與慕容評争鋒,一時半刻分不出高下。”
秦璟蘸着茶湯在矮桌上勾畫,修長白皙的手指擦過墨色的桌面,形成強烈對比。
“此為可足渾氏,此為漁陽王,此乃慕容評。”
三點水漬互相連接,形成一個三角。
“可足渾氏同漁陽王結盟,是因二者有共同利益,究竟為何,現下并不十分清楚。”秦璟說道,又在三點外畫出一點,“這是慕容垂。”
看着秦璟畫下的圖案,桓容似懂非懂,想得深了,腦袋竟開始嗡嗡作響。
“秦兄的意思是,對慕容垂來說,邺城維持現下的局面正好?”
“邺城亂,則無暇顧及慕容垂,可容其暫緩一段時間。”秦璟颔首,長睫微垂,話鋒一轉,道,“但長此以往,慕容垂尋不到借口舉兵,只能暫守豫州,形如割據終無實名,遇到外力來攻仍要與之接戰。”
也就是說,鮮卑朝廷亂成一團,太後和慕容評都無暇顧及慕容垂,為了增強實力還要設法拉攏他。
這種情況下,慕容垂雖然性命無憂,卻不好舉兵反叛,相反,還要表明心志,一心一意維護燕國“穩定”。
“我知晉室有意北伐。”
聞聽此言,桓容眼角抽了抽,好懸克制住撇嘴的沖動。
牽頭人是桓大司馬,主持工作的是各州刺使,建康城裏的天子正忙着飲酒作樂,與妃妾嬖人尋歡,哪裏有心思關心北伐。
說不準,司馬奕還盼着事情不成。
以桓大司馬數十年如一日的謀反企圖,北伐成與不成,他這個皇帝估計都要退位,區別只在于繼任者姓“司馬”還是姓“桓”。
“以璟之意,無論伐燕還是伐秦,皆是有利有弊。”
如果伐秦,王猛率領的軍隊絕不好惹。假若伐燕,慕容垂為表“忠心”,必要領兵接戰,并且拼死都要取得一勝。
“以秦兄之見,此時并非北伐良機?”
秦璟沒說話,卻已經是默認。
以他掌握的情報推斷,此次北伐的目标九成是燕國。
如果慕容垂同邺城翻臉,無論自立還是投秦,晉朝發兵燕國的勝算都超過六成。而今局勢未明,加上天氣亢旱,水路不通,進攻燕國絕非最佳時機,勝算當真不大。稍有不慎,反而會引來一場大敗。
客室木門敞開,暖風徐徐吹入,桌面上的水漬逐漸幹涸,直至消失無蹤。
桓容正身坐在蒲團上,黑發似流瀑灑落肩背,鬓邊垂下一縷,随風輕輕舞動,時而掃過頰邊,帶來一陣輕癢。
桓容随意拂開,半點不覺秦璟眸色更深。
在秦璟之前,石劭曾同他談論北方局勢,僅是流于表明,并未如此詳盡。
一來,鹽渎的消息渠道有限,很難知曉邺城和長安的詳細情況;二來,石劭在更大程度上是經濟人才,對于政治軍事,自然比不上常同胡人交鋒的秦璟。
桓容原本想着,自己插手坑爹,郗愔沒有丢官,北府軍尚未易手,北伐可能會出現變數。經過秦璟一番講解,他突然發現,之前想得實在過于簡單。
彼此的實力差距擺在面前,慕容垂沒有提前投奔氐人,桓大司馬主持的這次北伐,或許仍将如歷史中一樣,落得個先勝後敗的下場。
“有沒有什麽辦法,能讓慕容垂立刻叛亂?”
桓容喃喃自語,壓根沒想着避開秦璟。
之前他賭了一回,要求對方以誠相待,從某種程度上而言,秦璟的确做到了。如今事關自身安危,他沒必要藏着掖着,有什麽說什麽才是正理。
“很難。”
很難?
那就不是不可能?
桓容猛地擡起頭,雙眸閃閃發亮,道:“秦兄有辦法?”
秦璟看着他,不自覺勾起嘴角。等到反應過來,手已伸到半途,看方向,似乎是想給某只貍花順毛。
“咳!”
察覺到不對,秦璟咳嗽一聲,若無其事的收攏五指,落在桌上。
桓容奇怪的看着他,這是怎麽個意思?正要開口詢問,忽然被一聲鷹鳴打斷。
蒼鷹捕獵歸來,扔下一只色彩豔麗的水鳥,飛過大敞的木門,直接落向桓容肩頭。
“阿黑!”
秦璟沉聲喚了一句,長袖揮過,眨眼已抓住蒼鷹右腿。
蒼鷹振動翅膀,用盡全力仍掙脫不開。轉過頭,到底沒敢下嘴,唯有收攏雙翼,委屈的耷拉下腦袋,乖乖的落到桌面,站不穩,竟還滑了兩下。
“以後莫要讓它抓你肩膀。”秦璟不贊同道,“鷹爪鋒利,難免受傷。”
“冬日時,我都會在長袍內加一件薄皮襖,用的是秦兄送的狼皮。”桓容笑道,忍不住伸手戳了蒼鷹的背羽,差點招來一口,“它叫阿黑?我才知道。”
因為蒼鷹的突然闖入,話題被硬生生岔開。
見秦璟無意重提,桓容沒再追問,将拭發的布巾鋪到蒼鷹腳下,等着蒼鷹擦爪。
“秦兄不曉得,之前阿黑抓破我九件外袍。”
“待我回到北地,給容弟送一船絹來。”秦璟笑道,“容弟喜穿素色?”
“……”別人論車他論船,果真財大氣粗!
“璟手中有一張白狼皮,年頭有些久,好在保存得當,容弟正好制一副護臂。”看着蒼鷹又想往桓容肩頭靠,秦璟直接按住它的背羽。
“阿黑成年不久,再過幾月身形會更大。容弟不可再讓它抓肩,護臂要時常帶在身上。”
成年不久?還會再長?
桓容面露驚訝。
這究竟是什麽品種的鷹?
兩人說話時,天色漸晚,小童前來禀報,廚下已備好膳食。
桓容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道:“秦兄如無要事,可留下用膳?”
自來到鹽渎,桓容的飯量逐日增加。一天兩頓完全無法滿足他的胃口,不只三餐定時定點,上午和下午各要加一頓點心,臨睡前還要吃一碗菜羹。
桓容對東晉的烹調方式有些絕望,實在忍受不下去,終于令小童喚來鐵匠,要求打造廚具,其後召來廚夫,親授“烹調”之法。
鐵匠和廚夫的表情堪稱驚悚,阿黍和小童都是臉色發白。按照他們的想法,清風朗月,恍如不食人間煙火的郎君,如何能和這些事聯系到一處!
桓容被盯得寒毛倒豎,差點打退堂鼓。
最終,為了自己的三餐着想,他咬牙堅持下來,嚴肅告知廚夫,除了炖煮燒烤還有煎炒烹炸,沒事可以多研究一下菜肴的做法,至于五辛菜一類的“美食”,他是堅決拒絕,就不用呈上來了。
好在廚夫頭腦靈活,很是懂得變通,待鐵鍋送來,不到兩日時間就送上一盤炸魚,兩盤炒菜。雖說面粉沒調好,炸魚有些硬,菜的火候也有些老,不夠脆爽,甚至有點苦味,好歹是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熟能生巧。
桓容相信,只要廚夫肯下苦功,每日勤練,總有成為“東晉食神”的那一天。
這樣算不算改變歷史,桓容無心去想。
他只知道,有了炒菜,自己就不用天天炖菜,三餐烤肉,偶爾還要來一盤節菜,吃得味覺麻木,做夢都在念華夏美食之博大精深,獨怆然而淚下。
傳出去會不會被世人诟病?
前有天體待客的劉伯倫,中有坦懷曬書的郝佐治,現有随身帶着美人全充點唱機的謝安,他不過是愛吃了點,和廚夫探讨了一下烹饪之道,誰閑着沒事說三道四?
人言魏晉潇灑,他就潇灑了,怎麽着吧?
反正鹽渎是他的食邑,在這一畝三分地裏,愛怎麽潇灑都是他說得算!
桓容出言邀請,秦璟自然不會拒絕。只不過,留他用膳屬于“宴客”,不能像日常一樣随便。
阿黍得知此事,顧不得皺眉,立即着手安排。
宴客之地設在後堂側室,室門木窗全部敞開,四面通風,再擺上冰盆,當即驅散悶熱,多出幾分涼爽。
秦璟同桓容步入室內,見到牆角的冰盆,不禁有幾分詫異。
“這些冰從何而來?”
“城東道人所制。”
将秦璟讓入席中,桓容面上帶笑,心中卻在流淚。府內有冰偏不能用,借着秦璟他才能清涼一回,到底虧不虧?
魏晉時期的道士,只要不是沽名釣譽的酒囊飯袋,凡是叫得出名號的,都有幾分壓箱底的真本事。
當然,不是指他們真能煉出仙丹,而是關于“化學”方面的知識,足以讓後世人驚嘆。
制冰?
沒問題。
先取大盆,內裝小盆,兩盆皆裝滿水,再将硝石倒入大盆,稍待片刻,小盆中即會結冰,純天然無污染,既簡潔又便利。硝石這種東西是“煉丹家”的标配,尋幾人湊一湊就能裝滿半麻袋。
因鹽渎大量招收流民,德政之名衆口流傳。自三月下旬,就有道士和尚陸續在城內出現。
石劭對此十分重視,迅速點清人數,向桓容禀明。
桓容仔細考慮之後,并沒有下令驅趕,也沒有随便請入府內,而是派人仔細觀察,很快挑出兩三個有真本事的,會制冰的就是其中一人。
剩下的和尚道士有待繼續觀察,如果老實,勉強可以留下,如果想起什麽幺蛾子,有一個算一個,通通攆走。
冰制出來,阿黍堅決不許桓容擺在內室。理由很簡單,桓容身體底子不好,寧可熱些也不能輕易着涼。
于是乎,桓某人只能眼巴巴的瞅着,遇上待客設宴才能涼爽一回。
“容弟是說,此冰乃是道人所制?”
“對。”桓容正身坐下,長發用絹布束在腦後,不等秦璟繼續開口,先将他的話堵死,“人不能給,方法可錄于紙上,随輿圖一并送給秦兄。”
秦璟:“……”他在容弟心中到底是什麽形象?
桓容聳了聳肩膀,三次見面,兩次要人,還能是什麽形象?
非正式設宴,阿黍并未預備歌舞,也未請石劭等陪坐,故而,秦璟有幸“獨自”見識到桓容的飯量。
秦四郎君當時的心情,除了愕然還是愕然。
他自認飯量不小,父子十人一同用膳,常常能讓廚夫冒出滿頭大汗。但桓容不通武藝,又非将兵,身形甚至有些瘦弱,這個飯量委實有些奇怪。
吃過五碗,秦璟終于沒忍住,打破食不言寝不語的規矩,開口道:“容弟。”
桓容擡起頭,甭管吃了多少,照樣姿态優雅,嘴邊沒有一顆飯粒。
“容弟每餐均為如此?”
“不。”桓容搖搖頭。
秦璟稍微松口氣。
“今天太熱,胃口略小,平日能吃一桶半。”桓容笑了笑,繼續添飯夾菜,一派士族郎君風範。
秦璟一口氣哽在嗓子眼,赫然發現,他對桓容的了解有些太少。
然而,秦四郎君并未察覺,阿黍和小童看他的目光同樣震驚,甚至充滿敬畏。
為何?
除桓祎之外,能和桓容一同用膳,堅持不數飯粒之人實在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秦璟竟不落桓容之後,整整吃下一桶稻飯!
“難怪郎君同秦氏郎君交好。”
都是如此的風神俊朗,飯量超過常人,按照郎君的話來講,必定很有共同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