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耀陽升起(13)
王旭這邊在想辦法把穆元詠這裏的經濟空檔給補齊, 畢竟這種東西不是說可以就可以,首先得提前做個調研,然後再思考怎麽去弄,王旭再這方面稍稍有些天分, 這年頭, 來錢最快的無非就是戰争, 一場戰下來,什麽窟窿都給你補齊了。
這方面, 穆元詠不是不知道,之所以沒有去用, 自然也是有他的緣由, 頻繁的戰争其實并不利于真正的發展,民生需要安定,穆元詠不打算讓他的國家, 他的人民癡迷于戰争的紅利, 因為天下終會太平。
穩定的發展才是未來的主旋律,
他需要王旭走出一條新的道路, 前人沒有走過的路。
這确實是有些把王旭給逼到了絕路,他不重新再踏出一條路來,大家都活不下去。
這樣的年輕人, 能不能夠真的承受的起這樣的負擔,穆元詠不知道,他也不沒有時間去來判斷, 他只能告訴你,你能做,你必須做,你就就得去做。
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
他只能把視線從王旭那邊稍稍移開, 因為張亮那邊反倒很快就得到了太後那邊的消息。
穆元詠對于太後,內心極為複雜,他曾去信跟孔稷商量過此事,孔稷給他的回答是:只能相信太後。
是的,他們只能相信太後,從上輩子,到這輩子,他們受太後的影響和恩惠極多,如果真的要一點一點的剖析,這麽說——只要太後站在他們的對立面,穆元詠想要十年之內把大雍,把整個世界提到跟未來可以相比較的程度,簡直就是癡人說夢,他能不能活到那個時候都是問題。
他手上的人,最基礎的那一幫子,最值得他信任的,可全部都是太後手上的人,沒有太後的支持,他想重頭來過,難上加難。
你要說穆元詠心裏面沒有那麽一絲挫敗,那也不是沒有,但是有時候,他想了許多東西,想自己這一生加上前面的那一生,他真正信任的人其實少之又少,他不知道,如果太後都不值得他信任了,除了孔稷,他還能信任誰呢?
他這輩子,把自己的信任不要錢的潑灑出去,其實有時候是抱着,反正做不成就去死的心态去弄的,就是已經把自己完全給抛棄掉,一切只向着那個目标看的心去做這所有的一切。
但是太後這一出,讓他開始懷疑,這不是一個好的念頭,因為你一旦懷疑起一件事情,你會連它帶着的所有事情都懷疑起來,不是說懷疑不好,人确實不能沒有警惕之心,但是懷疑,在他這個身份,這個地位上,會無限的放大,他會不由自主的懷疑任何一個靠近他的人,他……并不想做一個孤家寡人。
他想,想要相信太後。
好在,張亮那邊沒有讓他失望,很快他就得到了太後那邊的消息,太後給他寫了一封信,信裏面簡要闡述了一下為什麽邊關軍饷會有這麽大一個窟窿的原因。
其實朝廷從很早很早的時候就已經不能按足數給軍饷了,很多部分需要将軍自己貼補手上的軍士,好在先前那位被穆元詠殺掉的江波這一方面做得還算是不錯,這也是因為他能夠坐穩這個位置的原因。
太後提起江波死去的事情,在這裏她沒有怪穆元詠的意思,江波不站在穆元詠這邊,穆元詠能殺他,不僅能殺他,還能在殺了他之後保證邊關不亂,迅速整合邊關,這是穆元詠的本事,她說,也許大雍會在穆元詠的手上綻放不一樣的光彩,她這麽期待着。
但是穆元詠的本事,不是誰都有的。
比如先皇其實就沒有這樣的魄力,他做了很多很多太後看不上的事情,但是在軍饷這一方面,太後反倒說,算是十件不足當中唯一足數的了,就連她,也說不出一句不是來。
這又是為什麽?
這裏就要說一說當年邊關建立的原因了,要知道這樣一座軍事要城,其實是很花錢的,而且為了保證他們的戰鬥力,這花的錢就更不是一個小數目了。
要知道當時邊關在最初設立的時候,為了能夠真的抵抗那來自胡蠻的威脅,最初的穆元帝是打算打造一個極為強悍的軍隊,能夠跟胡蠻相抗衡的軍隊,他從很早就有了這樣的念頭,從三座邊關城池就可以窺見一二。
也是因為這座邊關,大雍內部哪怕再如何風雨飄渺,大雍外部仍舊沒有其他的人敢造次。
但是這座邊關,要維持它往日的風光,所要花出去的錢,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小數目,當年穆元帝雄心勃勃,志向高遠,又是一個對下屬極為大方的皇帝,他在軍饷,錢糧這一塊,最初設置的條件是非常之高,當然他那個時代,完全可以供應的起,而且當兵打仗的,夥食要是不行,連平日訓練都沒力氣,哪裏指望他們能上戰場,你花錢,來達成你的目的情有可原——但是你自己花錢就算了,你不能連帶着逼着你的後代也去花這筆錢啊。
你這會兒有錢可以花,你能保證你的後代跟你一樣有錢嗎?
偏偏最近幾年大雍內部其實并不怎麽穩定,光旱災澇災就已經出現了幾次,大雍百姓沒有撐不住造/反,已經算是大雍氣數還未盡了,可是大雍自己內政都要周轉不過來了,還要額外再花一筆難以承擔的開銷去養着邊關這一群軍隊。
又不打仗又不幹啥的,就這麽白養着。
養不起啊。
從先皇的先皇開始,大雍已經負擔不起了,但是先皇的先皇,也就是穆元帝的兒子,他是一個非常敬重穆元帝,也就是自己父皇的好兒子,所以還是拆東牆補西牆,勉強給供上了。
但是到了先皇那裏起,先皇從小就有點叛逆的心,他又不是他老爸那麽敬重自己的爺爺,他自己都吃不起了,怎麽還願意把自己吃喝的錢扣鎖出來去供養一群目前還指望不上用場的人呢。
但是他又不能明着去反對穆元帝啊,這不僅是不孝,這還是一個後代反對挑戰開祖皇帝的權威,這會被後面的人在史書上指着罵。
先皇愛面子,就沒有這麽做,他耍了個花槍,明面上,咱們還是按照穆元帝的那一套去弄,錢該撥都會撥,自己吃不起都給你撥過去,但是走得只是個數字,真正的錢還待在國庫裏面。
這就是窟窿的原因,士兵軍饷不足數,也不是沒人想要鬧,但是都被江波給按下來了,江波也不敢做得太過分,上面的人耍這一套,他只能做個平衡,就是不像上面的那麽絕,畢竟真要因為軍饷虧空,餓死了士兵,這事情就瞞不過去了,這也不是先皇願意看到的。
遮羞布還是要掩一掩的,再說先皇也沒打算,真的就把邊關給撤走,大雍的武力威懾還是需要的,否則不是誰都想着來這裏鬧騰一通嗎?本來自己內部就一大堆子麻煩事情了,還要去跟外邊的人扯皮,不是更麻煩?
先皇的本意其實只是想削減一部分軍饷,可又因為穆元帝當時立下的條令,他沒有資格動這一塊,就只能做假賬,然後給江波的只是一部分的一部分,江波拿了這一部分,可不是好拿的,他要拿這一部分做出完整軍饷的效果來,那就要想盡心思去額外的弄一些錢了。
至于到底是用了什麽心思弄來錢,先皇不在乎,他只看結果,這也導致江波後面站在穆元詠的對立面,走向必死結局的原因,他最終還是在後面的路當中迷失了自己,忘掉了自己最初的初心,沉迷于權貴所帶來的甜,而忘記自己當初的苦。
穆元詠看完了這一封信,很快也寫了一封給寄了回去。
他說,對于先皇的所作所為,到底是錯還是對,他不方便評價,也沒辦法評價。
先皇對不起的人太多了,不止是他一個,他上,對不起自己的母親,中對不起自己的孩子,下又對不起忠于自己的臣子,看起來好像是一無是處,但是他仍舊也有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比如他曾經也是一個好兒子,也做過好父親,也曾是臣子眼裏的好皇帝。
但是他沒有一直維持住自己的這個身份,他總是撿起來一點,又丢下去一點,最後什麽也沒抓住,什麽也沒有留下。
穆元詠這些話都沒有在信裏面說出來,他在信裏面是這樣說的,他說,他跟先皇,跟先皇的先皇,跟穆元帝都不一樣,邊關的作用其實不僅僅是一個軍事要地,是一個國內經濟上的負擔,它還可以是撬動整個大雍,整個世界的撬杆,他會努力把它打造成一座集軍事,集商業,集農業,集教育的綜合城市,它可以自給自足,還能幫助其他的地方,帶動其他的地方。
他說,邊關是一座沒人發現,也沒人發掘的寶藏,穆元帝只是想把它打造一個可以對抗胡蠻的要城,他想得太簡單,從而付出的與收獲的完全不相稱,也讓他後面的人為之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