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章節
歡麽?”
“不,喜歡。”
少年安撫似的笑了笑,并将男人的話重新斷了句,“只是有些佩服和感慨。”
“……你且當我忍功了得罷了。”
柳行雁真不覺得自己有何“異禀”,不過是有些自制力,才讓彼此得以順利同享魚水之歡。
也因為有自制力,盡管他那話兒還停留在言輝身子裏、盡管此刻的氣氛無比溫存旖旎,他卻還是在輕吻了吻少年唇瓣後将人托起,讓自個兒那物從少年體內退了出來。
楊言輝此趟是真個覺出了情事的妙處,也有些迷上了男人填滿他身體的感覺;這下“啵”地一聲後、體內驟然一空,即便清楚自己已受不住更多,少年也不由有了一瞬的空虛和失落。
──但一瞬之後,感覺到下身失禁般緩緩向外淌流出的熱液,空虛随即轉作了羞惱,讓他是逃避亦是無措地将頭埋進了男人汗濕的頸窩。
後者也猜到了他突然悶不吭聲的原因,心中略覺莞爾,卻什麽也不曾說,只默默将指伸進少年窄穴,為其引流出自個兒射在裏頭的東西。待清理得差不多了,柳行雁才取來布巾拭去了少年腿根處沾着的污穢,道:
“重新沐浴一番再睡吧。你我都出了汗,裏頭也不曉得清沒清徹底,還是進水裏弄弄才好。”
楊言輝對此沒什麽意見,只若有所思地擡起了頭,問:“你幫我?”
“自然。”柳行雁一怔,“還是你想自己……”
“當然不是。不過……”少年輕咳了下,“記得讓他們準備個大點的浴桶。”
“……好。”
這才意識到“幫他進水裏弄”等同于“鴛鴦浴”,男人臉色紅了紅,但還是随手取了件衣服披衣下榻,讓莊子的下人幫忙準備了一大桶熱水。
深夜裏做此要求原就有些奇怪,屋子裏又飄着一股無從錯認的淫靡氣味,即便前來送水的下人并未見着自家大爺,臉上的表情也十分難以形容。好在這些人頗知進退,不論心中如何作想,都規規矩矩地不看、不問,只将水備好便迅速出了門。待幾人的足音漸遠,柳行雁才将身子乏力的少年從榻上抱進浴桶,随後自個兒也跟着跨了進去,裏裏外外、仔仔細細地為他擦起身來。
Advertisement
楊言輝是真累着了,柳行雁為他擦身的動作又十分輕柔,以至于人偎在對方懷裏,不知不覺便沉沉昏睡了過去。
看着懷中少年疲倦卻慵懶、放松的神色,柳行雁心中一股滿足與安寧漫開,忙加緊腳步收拾清理,最終安安穩穩地摟着少年安置了下。
夜,已深。
終章
柳行雁做了一個夢。
夢裏,“他”行走在熟悉的宮牆之內,腳步沉緩,心中煩郁。“他”穿過了那些理應陌生卻又異常熟悉的小徑,來到了宮闱深處一座極不起眼的小院。小院裏僅只一主一仆,那曾在萬人之上的少年卻半點不見憂愁,還在“他”登門之際笑意盈盈地祝賀了他的凱旋,就好像“他”的征戰真是什麽值得慶賀的事,而非鏟除前朝勢力、一點一點絕了少年逃脫牢籠的可能。
少年的神色真誠,對飽受禍亂的百姓也心存悲憫,正合了往日那些舊臣口中的“賢明”形象,卻只讓“他”覺得虛僞。“他”不耐煩與他攀扯,見人尚算安好便匆匆離開;就連在走出門後聽得了少年劇咳,“他”也不曾想過回頭,只一心一意遠離那地,将心力重新投入那人未竟的大業裏。
“他”沒想到的是:當新朝帝王問了少年有何要求,後者給出的答案,只是讓“他”時不時進宮與他見上一見,和少年說說自己于宮外的所見所聞。
“他”對這個要求十分厭煩,卻不知怎地不曾抗拒,竟真在事畢後尋得了空暇見他,板着臉說起了外頭的事。“他”的語氣平板、再稀奇的見聞都被說得像誦讀經文,少年卻仍舊聽得興致盎然、目露向往。他總是帶着笑容迎接“他”的到來,又在依依不舍中故作平靜地送“他”離開;一日、兩日、三日、十日……不知不覺間,“他”竟也習慣了一有空就到小院裏走上一遭,看看那個長于權謀鬥争之中、卻出奇地溫和純善的少年,在彼此有限的相處中獲得一絲短暫的休憩、喘息與安寧。
──盡管那時的“他”仍未有所覺察。
“他”同樣不曾覺察的,是少年出人意料的敏銳。所以相處日久,“他”也不免因被說中心思而遷怒對方。“他”狼狽得拉不下臉道歉,卻反倒讓少年低頭示好、語氣淡淡地說自個兒不該多管。“他”順勢下了臺階,心中卻半點不覺輕松,甚至還有絲絲疼痛和悵惘、悄悄于心底紮下了根。
他們相處的時間越來越長。“他”雖總是冷着臉,卻不再只是虛應故事,而是真正留心、關注起了對方。“他”會在他衣着單薄時為他披衣,也會在他身體不适時主動讓人送些适宜調養的膳食過來。“他”的心防一點點被對方軟化攻陷,自身卻渾然不覺;仿佛只要“他”仍冷言冷語以待,一切就什麽都不曾改變。
可有些事情,終究變了。
“他”知他一直向往着宮外,也一直渴望能離宮出游、好生見識一下京畿之外風土民情。但不論“他”或他,都知道以少年的身分,最好的結局也不過是幽居一生。所以他縱提過一嘴,也從未将離宮的事放在心上……不想理應拒絕的帝王,卻開口應允了。
“他”幾乎一瞬間就意識到了帝王的用心──名為恩典、實為利用的用心。
帝王要拿他作餌,誘出那些藏得極深的前朝亂黨。
少年像是半點沒想到這些,高高興興地應下了對方的安排;“他”卻心煩意亂,費了好大的功夫才壓下了到口的攔阻。成大事不拘小節,“他”理當比任何人都更清楚、也更深信這點,卻頭一遭有了遲疑、有了不安,更……隐隐生出了幾分愧疚,對被欺瞞、被利用,卻仍信賴景仰“他”如昔的少年。
“他”接下了随行護衛的任務,邊陪伴少年游遍大江南北,邊暗中籌調兵力,為必将到來的一刻做足準備。“他”一邊領受着他的全副信任、一邊坐視着他被人擄走,只一心以為一切盡在自個兒的算計之中,想着無論那些人是否真心複國,都不會傷害作為前朝最後象征的少年。
“他”獨獨不曾想到的,是那些人的喪心病狂。
“他”為求穩妥拖了幾日,就盼能将一衆反賊一舉成擒;卻不想那些反賊被“他”逼得心急,又見少年遲不松口,竟生出了李代桃僵的心思──為首之人不光強行奪去了他身上象征前朝正朔的玉佩,更将沒了用處的少年當成了用以犒賞下屬的玩物。“他”于此毫不知情,直到率兵攻進敵營,才在一間房裏見着了那令他心膽俱裂、永世難以忘懷的一幕。
“他”想也不想直接殺了幾人,卻已挽回不了他所受到的傷害。
──而間接導致一切的推手,是“他”。
“他”又是自責又是痛悔,第一次質疑起自己曾經奉為圭臬的信條、也第一次生出了不知所措、無從面對的感覺。所以少年醒轉後,“他”胸口滿蘊的明明是哀憐不舍、明明是愧疚痛悔,出口的,卻仍是一句聽似斥責的話語。
“他”将玉佩還給了他,卻又說他不該随身帶着這種徒然惹禍的物事。習慣了太久的冷漠讓“他”忽略了少年此刻的狀态,直到素來性情和順的少年陡然摔了玉佩,“他”才猛然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他”被他慣得太過,即使自知有錯,也從未想過低頭。“他”只想着從旁彌補、只想着來日方長,卻不想自己漠冷如常的态度,終究磨去了少年殘存的最後一絲求生之念。
又一次率軍出征前,“他”照例來到了小院,明明有許多話想說,脫口的卻仍舊只是語氣冷漠的“關心”,和不鹹不淡的一句告別。少年瞧着平靜依然,卻難得地将“他”送到了院門口,帶着笑容說出了種種感謝。“他”聽着,只覺心中又是酸澀又是諷刺,又得部将在外催促,便只深深看了少年一眼便轉身離去;卻不想……這一眼,就是最後。
“他”前腳才出宮門,他後腳就被一壺鸩酒賜了死。而“他”又一次諷刺地毫不知情,只在路途上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彼此相處的點點滴滴,和少年明澈、溫暖而包容的眸光。“他”離京半年,幾乎沒有一天斷過對他的思念;可當“他”終于率軍回朝、強耐着滿心急切尋到那處小院,入眼的,卻是一室空蕩、滿院塵埃。
“他”最終千方百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