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聽說薛蟠受傷的消息, 衆人都是吃驚, 一股腦兒的跑到前頭去看, 李長吉先回避了, 他要回去查清此事, 薛姨媽見兒子身上都是血,登時就急的不行,一疊聲的去讓人叫太醫,幸而薛蟠穩住他, 說是傷的不重, 已經差人去請了, 果然沒多久王太醫被薛平帶着過來。
将衣服都剪開, 又燒了熱水, 将傷口附近的血都擦幹,薛姨媽一見那傷口就吓得不行, 眼淚滾滾而下, 薛蟠還忍着,看着王太醫上了藥, 說好生休養一兩個月也幾好了, 留了藥讓每天換,另開了方子,吩咐了每天兩回好生喝, 傷口癢了不要撓,林林總總,吩咐了一堆, 總算說完,好生送下去了。
待太醫走後,後面的寶釵寶琴才上來,見他臉色雖有些蒼白,神色倒也還好,正低低的和薛姨媽說話,薛平兩個受了吩咐,只說是遇上強人,正趕上九城兵馬司的人路過,順便救了,并沒有什麽大事。見如此,薛姨媽方放下心來,眼看着兒子說要睡了,才同着衆人出去,難免長籲短嘆一番,衆人一陣安慰。
薛姨媽年邁,自然看不出端倪,其餘幾個卻都覺着不對勁兒,不過外頭的事兒他們也不好打探,何況他鐵了心不說的,因此只能勸他萬事小心。
李長吉不忙回府,先去了九城兵馬司打探消息,最近上面有些消息隐隐綽綽的,是以衆人都對他客氣的緊,裏面已經審過一輪了,除了一個沒看住服了毒的,剩下的都招認了,不過此事還有些蹊跷之處,比如為何那受傷的人乘的是李長吉的馬車,他又是如何知道有刺客的,林林總總,也是一攤子的爛事,少不得周旋妥帖,弄個天衣無縫。
最後,此事判的是賊寇搶劫,只說賊人或是在被捕時傷重,或是服毒自盡,竟一個活口也沒有,不得不讓人唏噓,衆親戚朋友聽說了薛蟠的事兒都來安慰,西寧郡王府竟也松了東西過來。
京中勳貴和有錢的商戶們聽說了,也都加強了護衛,唯有這回的當事者薛家一派風平浪靜,薛蟠自此日後就不大出門,全靠小厮們和柳湘蓮給他帶消息,唯有梅家下定的時候出去了一回,商議了回婚事,此後也就悶在家裏。
期間,李長吉一直沒有上門,本來薛蟠也沒多怪他,只等着一個解釋和交代,沒想到左等不來,右等不來,連個口信都沒有,氣的他砸了幾回東西,索性想着一刀兩斷了,同時又覺得難過,自己這麽一個大活人,素日恩恩愛愛的,竟然比不得他身邊的一個小太監,可恨他之前愛玩弄人,如今也是叫人給玩弄了,真是天理昭昭,報應不爽。
這麽想着,他又不顧勸阻,喝了兩回酒,本就心情郁悶,又這樣,這傷口好的更慢了。
直到三月上,天氣漸漸轉暖,他也慢慢的恢複過來,和柳湘蓮商量着,如今初春已至,這親也已經快要和了,怕是戰事不會再起,那些糧草藥材不如就此賣了,此時這價格已經回落。
正說話間,寶玉抹着眼淚過來,說是探春已經定了日子,這就要走了,本來他要去相送的,結果說是朝廷派了欽差,不準賈家派人相送,他心裏難受,想着薛蟠也是有妹妹的,便來找他說話,順帶候望寶釵,皆因聽說寶釵如今也快定了人家,王夫人和賈母提起來都是豔羨之意,心裏覺得怪沒意思的,怕以後不得相見,少不得要來看望一二。
說到寶釵的婚事,薛蟠低頭,他也不知道如何,竟同西寧郡王府結了親事,這門婚事是西寧郡王府提出來的,提的蹊跷,可确實是門好親事,雖西寧郡王頂着一個克妻的名頭,那也是他們夠不上的。
問寶釵,她也摸不着頭腦,只想起來路上見過一面,西寧郡王幫了她的忙,可當時寶釵帶着面紗,又只随意說了幾句話,若說西寧郡王昏了頭,怕是不可能。若是因着和西寧縣君的交情,更是沒有邏輯,對方再喜歡自己的伴讀,也不可能說給自己的哥哥做王妃,而西寧郡王又委實不像是沖動之人,如此就更讓人摸不着頭腦。
他遞了帖子見過對方一面,卻只說不以門第為重,只看人品及以後,以後,他這話讓人頗費思量,又不肯再說,薛蟠又不好說和李長吉已經鬧掰,兩人兩個月沒見面了,談了一番,越覺榮錦此人不但家世好,人品心性更為難得,比他預想的妹夫人選高出了許多。
回家商議一番,薛姨媽雖也心動,卻始終覺着不大妥當,又和王夫人商議,并去信給王子騰,他們兄妹三人,素來感情極好的。
王夫人原想着撮合寶釵和寶玉的,後見妹妹一家搬出去,難免覺着遺憾,可仍舊不死心,如今見寶釵有了更好的人家,雖遺憾,也為妹妹高興,不說別的,實打實的親戚,薛家好了,他們自然也跟着受益,因此勸道,“他們郡王府,便是有心算計,也算計不到郡王的親事上,犯不着呢。而且,便是老太太給寶玉選媳婦兒,也說了只以人品模樣為要,那家世之類都是次一等的,因此着實是個好親事,這是寶丫頭的運氣,也是你們的運氣,我就說她是個有福氣的。”
Advertisement
聽王夫人這般說,薛姨媽也就動了心腸,左思右想,實在是沒有一點兒不對頭的名聲,雖西寧郡王有個克妻的名聲,可早打聽清楚了,那姑娘急病,不與他相幹,因此雖是猶豫,內心還是十分願意的,因此沒幾日也就定了下來,衆人聽說,都來相賀。
獨黛玉更比別人開心傷心到十分,她之前向來以為寶釵為己敵,如今她定下了人家,與寶玉再無可能,且聽說是十分不錯的好人家,自然為她開心不已,可是自己如今雖與寶玉兩情相悅,未來卻尚未定準,因此難免傷己之心。如此喜憂參半,卻也來相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