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最近這些日子的事情太多了。邊靜玉忙着宴請。沈怡忙着督建房子。蘇氏和魯氏忙着商量孩子們成親的事。沈德源忙着朝廷的公務。總之,大家都不得閑。不過,這種忙碌能夠帶給人一種充實感。
邊靜玉派人去請沈家父子過門,沈德源白天不得閑,就披着夜幕上門了。
沈德源直到這時才知道孩子們搗鼓出了曬鹽法,并且曬鹽法還取得成功了!他眉頭一皺,道:“現在并不是什麽好時機。”顯武帝很明顯要就賦稅和土地的事對豪強們開刀了,根本騰不出心力忙別的。
制鹽成本高和運輸成本高造成了如今鹽貴的現狀。曬鹽法降低了制鹽成本,似乎可以大大降低鹽價,讓更多的人吃得起鹽。其實并不是這樣的,鹽的定價掌握在朝廷手裏,但朝廷不可能不考慮販賣食鹽這條利益鏈上的衆多勢力。如果朝廷貿然降價,那些大鹽商及他們背後的勢力肯定要亂上一亂。
邊、沈、魯三家合力發現了曬鹽法,此法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但這卻觸犯了販賣食鹽的利益鏈上的很多勢力的利益。這些勢力一旦合起來,他們三家肯定無力招架。若是皇上站在他們這一邊,他們或許還能堅持一會兒,可皇上現在明顯更重視賦稅及土地改革一事。皇上既然對豪強開刀了,他不可能同時拉開兩條戰線,對鹽商及鹽商背後的勢力肯定是安撫為主,到時候邊、沈、魯三家就倒黴了。
縱觀歷史,忠良被陷害的事情還少麽?
這裏頭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在如今這種社會體制下,最底層的老百姓們掌握不了多少話語權,權利都掌握在少部分人的手裏。若是有人想要觸犯這少部分人的利益,他必當寸步難行,且步步驚心。
沈德源自然是個好官,可是他熟谙官場規則,從來都不是憑着熱血上頭就敢一往無前的愣頭青。
魯舅舅被潑了一頭的冷水,整個人迅速冷靜下來了。他想了想,道:“曬鹽田建在崇海灣,那兒本就是我們魯家的漁場,漁場裏的人都和我們魯家簽了契約。想要把曬鹽一事徹底瞞下來,這并不難。”
這事既然還不能上報,那就握在手裏當個底牌。
有道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沈怡立刻有了主意,道:“只要舅舅能将這事徹底瞞好,不如叫鹽田繼續制鹽。制得的鹽不能賣給本國的人,卻可以賣往海外。”如此一來,魯家靠着買鹽就能夠大賺一筆了。
沈怡這話一出,大家心裏便是一動。在場的人都不是什麽愚忠的人,他們不覺得用上沈怡這個方法就對不住皇上,只是擔心這裏頭的風險。這事一旦洩露了風聲,他們的腦袋就不能待在脖子上了。
邊靜玉說:“正所謂燈下黑,我們索性造個燈下黑,把造船出海這事直接告知給皇上。舅舅得了如意果,先前的玉米是從異國他鄉傳來的,如意果也是從異國他鄉來的物種,怡弟找個時間把如意果獻上去,再對皇上直言,只說想要造船去海外,為皇上尋找更多的可食用的物種。皇上肯定會答應的。”
邊靜玉口中的“海外”,和遙遠的美洲大陸沒有關系,此時的人還不知道有美洲大陸呢,僅僅是指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範圍裏的多個國家和地區。這時的航海技術已經能夠支持這一點了,并且已經有了相關的航海圖,海上的風險大大降低。只要皇上答應了沈怡尋糧一說,那麽他們的船就是奉旨出海了。至于這船到了海外後又到底做了什麽,皇上哪能知道得一清二楚呢?他又沒有千裏眼、順風耳!
沈德源只覺得邊靜玉再次出乎他意料了。這孩子着實有些大膽!
邊靜玉又說:“曬鹽這事也可以告訴皇上。鹽田那麽大,若有人遠遠瞧見了,覺得這事稀奇,說不得就把事情洩露出去了……到時候若有人告我們圖謀不軌,我們就無可辯駁了。所以,不如我們把這事當笑話先說給皇上聽,只說曬鹽的效率太低了,完全不能代替煮鹽法!”他有些調皮地眨了下眼睛。
Advertisement
魯舅舅愣了一下,曬鹽的效率确實比不上煮鹽法,但怎麽就是個笑話了呢?
沈德源卻立刻就明白了邊靜玉的意思,點了點頭,說:“此法可行。”
魯舅舅雖慢了一拍,但他很快也想明白了,指着邊靜玉笑了起來:“你小子……還好你讀書去了,若你跟着我做生意,腦子活絡又有膽子,哪裏還有我們的飯吃!”他這話雖是在贊揚邊靜玉,其實細究起來是有些失禮的。商人的地位遠遠不如讀書人,更何況邊靜玉都已經高中狀元了,魯舅舅這話卻把商人、讀書人的地位同等了,若是邊靜玉沒那麽親近魯舅舅,他聽到這話後難免會心生不滿。好在邊靜玉完全不會介意,他從來沒有瞧不起自己的母族。魯舅舅這話在他聽來,反而覺得就是一種認可。
邊靜玉只抿着嘴唇笑,臉上的笑容與沈德源如出一轍。
第二天,沈怡就以自己新誠伯的身份給顯武帝上了請安折子。像他這種有爵位的人,過年過節時都要給皇上獻請安折子,即使邊緣化如安平侯,他也是要定期給皇上請安的。不過,皇上哪有這麽多的時間來看請安的折子呢?因此,像安平侯這樣的,他們的請安折子到不了皇上的面前,一般在禮部挂個檔,折子就被積壓了。新誠伯卻不一樣,他聖眷正隆,請安折子肯定要叫皇上真正過一過眼的。
沈怡按照請安折子的套路先說了一堆廢話,反正就是各種拍皇上馬屁,祝願皇上洪福齊天等等,到了折子的最後,他才恭敬地提了一句,只說最近新得了一樣東西,待皇上閑暇時就獻給皇上賞玩。
沒過幾天,皇上果然召見沈怡。沈怡就把盆栽的西紅柿帶到宮裏去了。
西紅柿和玉米皆可使用,從營養價值來說,它們更是難分上下,但西紅柿的政治價值是遠遠不如玉米的。玉米能讓百姓填飽肚子,西紅柿只是讓餐桌上多一道菜而已。所以,如果這回獻西紅柿的是別的什麽人,皇上估計見都不會見他。但因為獻西紅柿的是沈怡,倒叫人覺得沈怡果然蒙神眷顧了。
沈怡說了一堆西紅柿的藥用價值,比如說能治療牙龈出血等等。總之,若是西紅柿被推廣開,雖不能像玉米那樣填飽肚子,也能叫民衆強身健體。末了,他道:“這西紅柿其實是皇商魯家找到的。”
沈怡把魯家派人在各通商口尋找新糧種的事情細細說了,他沒有說出紅薯這兩個字,只說若還有像玉米那樣高産的糧食,就不會錯過了。這端的是一片忠心啊!西紅柿只是一個開始,絕不是結束。
顯武帝果然很高興。
沈怡趁機說出了想造船出海尋新糧種的事。
此時出海是有很多風險的,近海處海匪猖獗,遠海上波濤奇詭,像玉米那樣高産的新糧種到底存不存在還不好說,但出海的風險卻是無可避免的。魯家為了沈怡說的一個可能性就出海了,他們得多看重沈怡啊!顯武帝不知道魯家想出海賣鹽、做海上貿易,只按照常理推斷,覺得魯家肯定虧大了。
沈怡頗有些不好意思地說:“聖上英明,想必已經知道了微臣和邊狀元之間的親事。現任的魯家家主正是邊狀元的舅舅,他極為疼愛邊狀元,微臣便是被愛屋及烏的那只烏鴉吧!之前微臣突發奇想,想出了曬鹽這個辦法,覺得曬鹽不必伐木燒炭,能降低不少成本,魯舅舅就在自家的漁場試驗了……”
“哦?最後結果如何?”顯武帝顯然不覺得曬鹽可行,這話只是随口一問而已。
沈怡深深地嘆了一口氣,道:“唉,雖說曬鹽确實能夠出鹽,但速度太慢了。需要連着曝曬好些日子,中途還不能下雨,才能勉強曬出一些鹽來,實在是得不償失啊!可見微臣先前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他把鹵水一事瞞下了。若不往鹽田裏加入鹵水,曬鹽的效率确實非常非常低,不能取代煮鹽法。
顯武帝果然沒有把曬鹽一事放在心上,道:“魯商果然疼愛你們這些小輩,竟由得你們胡鬧。”
“為了這曬鹽法,微臣連累得魯舅舅虧了好些錢,現在都沒臉見他了……”沈怡哀嘆着說。
正如邊靜玉推測的那樣,顯武帝果真把這事當個笑話聽了。畢竟,按照常理來推斷,曬鹽法确實存在着諸多的缺陷。而這事既然已經為顯武帝所知,那麽邊、沈、魯三家所擔的風險就大大降低了。
顯武帝看着一盆紅彤彤的如意果,見沈怡始終忠心耿耿——雖然他也覺得年輕人的很多想法太過異想天開了——心裏對沈怡難得有了些真心的喜愛,道:“你怕是還沒有取字?不如朕賜你一字吧。”
沈怡連忙拜謝。皇上都說要給他取字了,他肯定不能拒絕,還不如歡天喜地應下來。
顯武帝沉思片刻,道:“你是個有福的……朕便喚你神佑吧。”
若不是得天庇佑,怎麽能發現新糧種呢?
其實這字從文學的價值來看,也不能說取得多好,但總比沈怡噩夢中的“喜兒”要好,而且還是皇上賜的,這價值就不一樣了。別的不說,只要沈家不造反,皇上這字差不多能保得沈怡一世平安了。
沈怡再次拜謝皇恩。顯武帝除了賜字,還有別的獎賞,連帶着魯家也有賞賜。
沈怡入宮一回,滿載而歸。
“神佑……神佑……”沈怡坐在回家的馬車裏,輕輕念着自己的字。忽然,他全身僵硬了。
皇上取字時顯然沒有考慮到沈怡的姓氏,沈神佑三個字連起來念就像是“嬸嬸喲”一樣。日後若有人提起沈怡,難免會說“那嬸嬸喲如何如何了”;而有友人當面叫着沈怡的字,聽上去也像是“嬸喲”……
很好,從此以後,天下皆紅薯了。(紅薯喚邊靜玉小叔,叫邊靜玉媳婦小嬸。雖男人成親另有一套叫法,紅薯其實應該叫沈怡小叔,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沈怡确實也算紅薯的嬸嬸,沒有錯啊。)
萬萬沒想到,逃過了喜兒,卻沒逃過“嬸嬸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