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皇宮。
皇上最近喜歡去各宮娘娘那裏搞突襲,根本不叫人通傳。這也是高飛案帶來的影響之一吧。高飛案的幕後主使是成家人,那是德妃的母家,這就把二皇子牽扯了進去。經此一事,皇上好像突然才發現宮裏的女人們其實都披着另一張皮,于是他示意皇後用祈福的名義從宮裏放出去了一批伺候的人。如此快刀斬亂麻,倒是叫娘娘們的經營了多年的眼線都折損了大半,一個一個都要成為聾子瞎子了。
不過,能在宮裏生活了多年的都是些人精。突襲這種事,偶爾搞個一次兩次可能還有點效果,等知道皇上有突襲的新愛好後,娘娘們就時刻處在演戲的狀态中了,其實并不能讓皇上看到什麽好戲。
天将黑未黑的時候,皇上領着近侍到了又春閣。
這兒是順嫔娘娘的宮殿。皇上沒叫人通傳,聽聞順嫔領着公主皇子待在偏殿裏,徑直去了偏殿。
殿內已經掌了燈。順嫔坐在燈光下,一手攬着十一公主,一手攬着十四皇子。桌上攤着一本書,順嫔在給孩子們念故事。十一公主時不時會笑兩聲,問些幼稚的問題。十四皇子就安安靜靜地聽着。
順嫔對孩子們很有耐心,她這也不全然是做戲了。宮裏的娘娘都被皇上這搞突襲的新愛好弄得人仰馬翻,偏偏她們的眼線折損了很多,根本無法提前預知皇上的行蹤,一個個只能時刻繃着。但順嫔無欲則剛,她沒什麽壞心思,也沒想要争寵,每天只是本本分分地帶着孩子,根本不怕皇上的突襲。
皇上站在外頭聽了一會兒,才擡腳走了進去。
順嫔這才發現了皇上的存在,忙領着兩個孩子行禮。十一公主和十四皇子的性子都不活潑,在皇上面前總有些拘謹。好在很多人都會在皇上面前表現得拘謹,也就不獨顯得他們二人膽子小了。皇上叫他們起身,然後走到書桌前拿起順嫔剛剛給孩子們的故事書。咦,這書上怎麽每一頁都是畫兒啊?
順嫔小聲解釋了兩句,說這是她娘家送來的連環畫。連環畫是給孩子們看的,十四皇子才剛剛啓蒙,認識的字不多,這樣的書最适合他了。事實上,十四确實很喜歡連環畫,連睡覺時都要抱着它。
皇上隐約想起來,他似乎聽皇後提過,十四喜靜,順嫔為了叫十四能變得活潑些,就托宮外的娘家人給十四準備了好些玩具。皇後這是想告訴皇上,順嫔對十四很用心,好落實讓順嫔養十四的事。
“你用心了。”皇上說。
順嫔忙說:“妾身愧受。”
皇上低頭翻連環畫。書上的文字本來就不多,又因為是給孩子們看的,用詞用句都盡量簡單,皇上沒一會兒就把整本書翻完了。抛開故事的情節不提,這裏頭藏着的很多大道理讓皇上非常感興趣。
不難發現,忠孝的思想貫穿了全文。最難得的是,忠孝二字并不是突兀地顯出來的,而是在字裏行間一點一點透出來的。由此可以看出,寫故事的人分明是把忠孝真正裝在了心裏,落在了行動裏。
站在皇上個人的角度來說,他其實對儒家的很多思想都是不屑一顧的。比如說,儒家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皇上在至高的位置上坐久了,他內心其實更偏向于“王侯将相寧有種乎”。當然,他只允許自己這麽想,至于別人,最好一個個都守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線,否則是要被治罪的。皇上一直把儒家的思想當成是一種非常好用的工具。為君者都習慣用儒家的思想來統治國家、統治百姓。
Advertisement
所以,盡管皇上本身對于儒家思想持有一定的批判态度,但是當臣子用儒家思想來自我約束,當像十四皇子這樣的沒有繼承權的小皇子用儒家思想來作為行事做人的準則,皇上是非常樂意看到的。
比起成家人的別有用心,能給十四皇子進上這種連環畫的邊家人就顯得非常可愛了。
皇上對順嫔說:“你娘家人向來都是好的,日後再有連環畫進上來,記得給朕送幾本去。”
順嫔聞言有些驚訝,沒想到皇上竟然喜歡看這樣的小兒書。不過,她娘家能得皇上一句誇贊,這總歸是一件好事,侄兒們的前程說不定都有了。于是,她微微笑了一下,趕緊把皇上的話應了下來。
等到夜間就寝時,皇上還在想着連環畫的事。
皇上現在年紀大了,招人侍寝時,已經不怎麽做那檔子事了。順嫔并沒有睡着,卻把呼吸刻意放輕,就好像她已經睡着了一樣。順嫔太過小心,她每回侍寝時都不敢真睡着了,唯恐伺候得不周到。
皇上在腦海裏琢磨着太子的事。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顯武帝這個做父親的太過強硬了,太子這當兒子的就被襯得有幾分軟弱。若說顯武帝對太子會有什麽不滿意的地方,唯一可能的就是太子的性格有些軟了。當然,這性格軟弱也是相對而言的。如果太子是個徹底扶不起來的人,顯武帝肯定早就放棄他了。太子只是沒有顯武帝那般強硬而已。事實上,如果不出什麽意外,太子日後是能夠做好一位守成之君的。但,萬一有意外呢?
有人将內宅中的事一言以蔽之,不是東風壓過了西風,就是西風壓過了東風。其實,朝堂上的事也是一樣的,不是主弱臣強,就是主強臣弱。在顯武帝這兒,很顯然是主強臣弱,他是個很強勢的皇帝。等到太子繼位後,若是有厲害的臣子拿捏住了太子性格裏的弱點,怕是會出現主弱臣強的局面。
這時候就需要有護主的忠臣了。
君辱臣死。
就算真有奸臣想獨斷朝綱,只要朝中還有忠臣,只要忠臣的能力不遜于奸臣,那麽哪怕皇上的性格再如何軟弱,他也能高坐釣魚臺。只是,忠臣不易得啊!誰知道今日的忠臣不會是日後的奸臣呢?
顯武帝在腦海中琢磨着安平伯府送上來的連環畫。他已經知道畫冊中的故事主要是靠邊靜玉弄出來的了。故事寫得好啊!他想,邊靜玉是塊璞玉,仔細雕琢下,未必不能是個心存儒家大義的忠臣。邊靜玉如今未及弱冠,好好培養個十年二十年,三四十歲的邊靜玉正好身強力壯,可以為太子所用。
也不獨是邊靜玉一人,顯武帝又在腦海中來回扒拉了幾回,又扒拉出幾個他覺得合适的人選。
這就是他為太子預留下的班底了。
也不怪顯武帝會早早打算,實在是他的祖宗裏少有長壽的人。即便顯武帝恨不得真能萬歲萬歲萬萬歲,他心裏清楚,他能活到六七十歲往上就是上天保佑了。此時再不為太子打算,還要等到何時?
第二日,順嫔一早服侍了皇上離開,就立刻命人給娘家送了話。
得知邊靜玉為十四皇子編得情節粗淺的連環畫竟然入了皇上的眼,邊嘉玉恨不得能鑽到弟弟的腦子裏去好好看一看。這腦子到底怎麽長的?明明是給十四皇子弄的玩具,怎麽就投了皇上的喜歡呢?
安平伯雖然也覺得次子很有些厲害,但他還守着老父親的矜持,努力裝出一副淡定的樣子,教訓長子道:“你弟弟讓你弄的連環畫,你千萬要記得好好弄,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了。聖上要看的!”
“我什麽時候不用心了?我把沈二畫得很好看的。”邊嘉玉有些委屈。
一個都已經當爹了的成年男人竟然做出了一副委屈的樣子,簡直讓人沒眼看。邊靜玉恨不得能把紅薯的尿布糊在邊嘉玉的臉上,說:“我沒想到聖上這麽快就注意到連環畫并且還真的起了興趣,本以為皇上只是略看看就算了的……已經畫好的部分,我再檢查檢查,若是有什麽錯漏,也好及時改正。”
安平伯道:“确實應當再仔細檢查一番。”
親爹和親弟弟發了話,邊嘉玉不得不加班加點地幹活去了。
時間過得飛快,新的一年很快就到來了。在皇莊上秘密培育了一年的玉米終于公之于衆。皇上先祭天,再祭祖,後寫聖旨昭告天下。玉米作為新糧種,沒有一下子面向全國推廣,而是先在幾個地方試點種植。只要試點種植中沒有發現什麽大問題,玉米會在接下去的三到五年內被推廣到全國各地。
因為獻新糧種有功,沈怡被封為新誠伯。他作為發現了新糧種的人,得一個爵位并不過分。除此以外,沈德源升任了吏部尚書,這固然和沈德源的能力、資歷有關,但不可否認也有新糧種的原因。
因為培育新糧種有功,安平伯府的爵位再升一等,由伯府晉升為了侯府。除此以外,邊嘉玉果然在選官時順利拿到了桐恩縣的縣令一職。至于邊靜玉,皇上只是賜了一些金銀珠寶、筆墨紙硯給他。
乍一看,安平伯府成了侯府,沈怡這個找到新糧種的人才被封為伯爺,比着侯府低了一等,仿佛安平侯府得到的賞賜比沈怡還大。其實是不能這麽算的。從伯府到侯府,若是邊嘉玉和邊靜玉這一對兄弟立不起來,那麽他們府上不過是從沒落的伯府變成了沒落的侯府而已,新糧種的功勞雖然大,但他們能夠得到的只有好名聲,根本沒有拿到任何實權。這遠遠不如沈德源升任吏部尚書的作用大啊!
也就是說,安平侯府的前程終究還是落在了邊嘉玉和邊靜玉這對兄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