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風火仙師
魯善工十分興奮,迫不及待想親眼近距離體會一下燒窯的感覺。聽完唐明的講述,原本有些浮躁的心瞬間平靜下來。
這段時間進步很大,因為金手指的幫助,可謂一日千裏。這不免讓自己有些得意,雖然表面看不出來,但內心還是能感覺的到。
這次不虛此行,真正見識到燒窯高手的水平後,讓魯善工平和下來。暗自提醒自己,不過是對配色填彩和修複小有心得罷了,離大成還遠得很!
再回頭看詹遠廣和劉華清,越發深不可測,有點高山仰止。一個人從踩泥到燒窯,十幾道複雜工序,樣樣精通,那才是奇人。
晚吃完飯,唐明帶着十幾個工人,浩浩蕩蕩來到山裏的老窯口。景德鎮現在流行煤氣窯,柴窯越來越少,古代只有來自縣和縣的人能燒窯,且都要為唐、餘、江、曹四大姓的人,否則連窯廠都不能進。
柴窯跟景德鎮發展息息相關,這裏有世界保存最完整、發展得最全的柴窯,也有最多的傳統燒制技藝,但燒成技藝自古一直被壟斷,外人難得一見。
瓷器好不好,往往就靠一把火,陶瓷因此被稱為火的藝術。沒有窯爐、沒有燃料、沒有技藝,也就出不來享譽世界的瓷器。可以說景德鎮窯爐發展的脈絡,直接反映陶瓷的發展史。
看着眼前十幾個精壯小夥子,唐明感嘆道:“現在老喽,年輕時候每天工作七八個小時,就在窯裏搬運五六十噸重的匣缽,來回把它們舉起來。”
“夏天窯裏常常四五十度高溫,光着膀子,短褲裏能擠出水來。那時我一次能将百八十斤的匣缽舉起來,不比舉重運動員差!”
衆人哈哈大笑,開始各自準備,魯善工看着眼前巨大窯廠,占地約800平方米,房長40餘米,寬19米,分下二層。
聽說這是當地最大的古窯場,經過唐家多年研究恢複而成,還創造新的吉尼斯紀錄,是世界最大的柴燒瓷窯。
2005年倫敦佳士德拍賣會,一尊名為鬼谷子下山的元代青花大罐拍出23億元人民幣的天價,創單件工藝品拍賣的最高紀錄。
這尊元青花大罐的産地,就在景德鎮,而燒制它的窯爐,正是這座複燒的葫蘆窯。
唐明帶着魯善工邊參觀邊介紹道:“窯的體積為260立方米,只有一個投柴口,窯內全長17米,一直得從前頭燒到後面,因此容易産生局部溫度高,甚至有的匣缽會經受不了高度塌下來,堵住一部分火路。”
“遇見這種情況,只能清火,燒淺插,依靠爐膛的送力将冷熱空氣交換均勻,前後溫差降低。如果局部溫度過高,火色會刺眼,并發出銀光,最考驗把樁師傅的眼力。”
“師傅,準備好拜祭風火仙師。”
Advertisement
旁邊跑來一個徒弟,唐明點點頭,帶着魯善工來到窯口正門,所有人站在前面,整整齊齊,供桌擺着貢品,正中間放着一個牌位。
“這是燒窯前必須進行的儀式,拜祭風火仙師。”
丁老在旁邊介紹道:“相傳歷史留名的唯一把樁師傅,在明代萬歷年間,景德鎮禦窯廠奉意要燒造一批青花大龍缸,由于燒制難度很大,久燒不成。”
“把樁師傅童賓萬般無奈之下縱身跳入窯內,以骨作薪,赴火而亡。幾天後開窯一看,大龍缸居然燒造成功。後來朝廷就在禦窯廠的東側修建佑陶靈祠,為童賓立祠,并敕封童賓為風火仙師。”
“從此風火仙師就成為景德鎮窯工們每年都要祭祀的一位神。如今古窯民俗博覽區就有風火仙師祠,在複燒古代各種窯爐的旁邊,燒窯前都會先祭拜他。”
“景德鎮還有個傳說:一位把樁師傅住在窯爐的對岸,燒窯那天突然漲大水,他過不來,于是手搖了三下,意思是過不來了。”
“當時小副手會錯意,以為把樁師傅讓大家再燒三個時辰,便安排下去。沒想到一揭開窯,瓷器倒燒得非常好。這故事被景德鎮人用來傳頌把樁師傅出神入化的技藝,說他可以看着煙囪冒煙就知道判斷火候。”
“開始!”
拜祭完成,唐明看着衆人,大聲道:“裝匣缽!”
徒弟們七手八腳,把素胎搬下車,匣缽內底部撒老糠灰,面再加墊餅,接觸瓷器一面塗高嶺土,這樣一方面可以保證瓷器在燒制過程中維持水平狀态,一方面出窯後瓷器不易粘底。
唐英陶冶圖說中記載:釉無灰不成!
釉灰又稱二灰,是狼箕柴,一種蕨類植物與石灰石等礦料混合,經過擠壓等步驟,再經過煨燒制成。
“好!”
只聽一聲嘹亮的聲音在木棚中響起,渾厚充滿力量,這一聲是指揮窯工添柴的訊號,窯工們有如工蟻般忙碌,将堆好的松木柴投入窯口。
唐明慢慢坐到一把木椅,沉穩如山,霸氣外露,丁老笑道:“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唐明,你看看那個派頭,在窯場,一言九鼎!”
魯善工點點頭,看着到處忙碌的人影,好像有種置身電影片場的感覺。唐明就是總導演,全權負責,一聲令下,開始準備。
先裝坯,要看坯胎大小高低選擇合乎規格的匣缽,裝的時候要潔淨平穩,不能有任何傾斜和搖晃,用手捧或用細布條将坯置入匣缽內。
将裝有坯體的匣缽運到窯堂,窯工把匣缽根據瓷釉耐火的要求及成瓷标準用疊直豎放的排列順序布立好,整窯匣缽要分行排列,穩直不斜,中間還須留有焰火流通的空隙。
燒窯的柴火主要是選用松樹鋸斷劈成柴塊,這是因為松木油脂多,火焰長,耐久燒。挑柴人由碼頭、途經街巷裏弄将柴挑到窯場。
“點火!”
唐明站起身,從徒弟手裏接過火把,慢慢來到窯口,深吸口氣,大喊道:“開窯!”
所有人一起高喊,聲音震天,氣勢十足。魯善工不由被感染,不由興奮起來。
唐明讓丁老一起坐下休息,現在已經不用從事體力勞動,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到觀火口觀火色,不時也會去觀察窯棚外的煙囪,從而判斷排煙能力。
用吐唾沫的絕活來判斷溫度,是唐家不傳之秘,需要把樁師傅有足夠豐富的經驗,在高溫的時候,根據吐進窯膛的唾沫燃燒蒸發的程度,輔助判斷溫度。
火光将老人的臉映得通紅,長達40年的從業經歷,吐唾沫的絕活對他而言,已經是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
窯爐中不同的位置放瓷片,行內人喚作照子,将燒的通紅的照子用鈎子勾出來,放進涼水冷卻,這樣做是為減少判斷溫度的誤差,冷卻後,再到窯口觀察。
窯爐中看不到火焰來回浮動,匣缽底部和匣缽牆面沒有明暗之分時就可以止火,剩下的步驟,只需等待溫度慢慢冷卻,做開窯前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