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趙世禛回到裏間的時候,意外的發現闌珊已經下地,鞋帽都收拾整齊。
內室的紅燭滴淚,燈光幽微,她還未曾病愈的臉色是一種半融冰雪的顏色,蒼白裏有些許晶瑩,那是服藥後的些許汗意。
趙世禛才走了一步就停了下來。
真是古怪,在他面前的這個人,不着華服,不施粉黛,女子該有的精致和華美的釵環皆都沒有,穿着一件最便宜最普通的暗藍色粗麻布長袍,且看得出還是穿了很久的,暗藍裏磨出了些許白,頭上戴着黑色的夫子巾,幅巾低低的遮住了半個額頭,散落的巾帕垂落在肩頭,像是一片黑色的雲。
可是仍遮不住她一身光彩,雙眸中的光芒也從未黯淡分毫。
趙世禛突然想起白天的時候在城樓上遠遠遙望她在衆人之中自在娴熟,指揮若定,心頭竟是一陣海浪微湧似的悸動。
他張了張口,卻不知說什麽好,很突兀的冒出一句:“你餓不餓?”
闌珊愣了愣。
其實闌珊也不知該怎麽面對趙世禛,本來想規規矩矩行個禮,可又想到他之前嘲她的那句“尊卑有別”,卻也罷了。
便只斂手垂頭,做恭敬的樣子。
不料竟聽到了這麽一句。
可是細想,這一整天,只有早上勉強吃了兩碗粥,不提也就罷了,突然給他提起,倒的确覺出一些餓來。
差不多兩刻鐘,司禮監張恒跟溫益卿于驿館門口碰了頭。
夜色中,溫郎中的臉看起來毫無血色,張恒不由問道:“郎中的身子好些了嗎?”
今日溫益卿在海沿上吐血昏迷,張恒也親去造船局看望過,幸而經過大夫針灸等等,溫益卿也在下午時候蘇醒過來。
溫益卿微微颔首:“多謝公公關懷,已經好多了。”
Advertisement
張恒笑問:“是怎麽突然間就暈厥了?”事發後他也派人調查過,卻只打聽到當時闌珊在河堤上險象環生,趙世禛前去相救,溫益卿追下城樓,不知怎麽就出了事。
溫益卿沉默片刻才回答:“據大夫所言,想來應該是當時下城樓的時候急了些,血氣不調,一時的血不歸經。”
張恒連連點頭:“沒有大礙就好,我也覺着溫郎中正當壯年,應該只是一時的小恙,對了,去請郎中的人沒說是為什麽事嗎?”
溫益卿道:“只說讓到榮王殿下這裏來,還說公公也會到,想必是要緊急事。”
“請。”張恒伸手向內做了個手勢,兩個人并排上臺階,從挂着紅燈籠的門首底下向內而去,張恒且走且又笑說道:“殿下大概不知郎中身子微恙,不然應該不至于要郎中走這一趟……哦,聽說舒丞下午在這裏,現在也不知如何了。”
溫益卿垂眸:“舒丞……”
張恒道:“說來也怪,郎中跟舒丞竟像是同時暈厥的。聽說他體質很弱,連日疲累又染了風寒,可見工部的差事很不容易,以後郎中以及衆人可要保重身體才是。尤其郎中是楊大人的左右手,不容有失。”
溫益卿只是答應着,并無多言。
兩人向內而行,二門上是高歌來迎着,引到裏間,打廊下往廳上去。
張恒便問高歌闌珊的病情,高歌道:“之前服了藥,燒是退了,大夫說是虧了身子,養兩天便好了。”
溫益卿突然說道:“工部的差事忙的很,若是當不起,又何必留在這裏。”
張恒揚眉,高歌卻笑道:“聽說溫郎中身子也欠佳?”
溫益卿淡淡地說:“死不了就仍在這裏。”
高歌笑道:“楊大人知道工部衆人都是這樣奮不顧身鞠躬盡瘁,必然甚是欣慰。”
溫益卿哼了聲,不置可否。
衆人從鵝卵石鋪成的小徑上入月門,正要往廳上去,寂靜的夜色之中突然聽到有人說道:“這道蟲草鴨子湯很好,你多喝一些,正好可以暖身。”竟是趙世禛!
另一人低低道:“多謝殿下,已經吃了不少。”
“你之前喝藥嫌棄藥苦,讓你喝一口都是艱難的……如今才特意叫人弄了這個蜜汁蓮藕讓你甜甜嘴,怎麽不吃?”
低低的咳嗽聲傳來,隔了會兒,才是闌珊的聲音響起,含含糊糊的說道:“吃了一塊了,已經飽了。”
“這就飽了?”趙世禛的笑聲裏似有三分戲谑:“養活你倒是不難。”
夜色中,溫益卿本來平靜的眸色裏突然間又多了一絲怒意。
張恒看看那邊,問道:“怎麽殿下在跟舒丞吃飯?”
“是,”高歌笑答道:“舒丞一整天都沒有進食,到底要吃點東西,那藥效才能發揮的好。”
張恒感慨:“殿下對小舒倒是照顧的很好。”
高歌的目光在溫益卿面上掠過,便微笑道:“兩位且稍等。”
他快步上臺階,在門口道:“殿下,張公公跟溫郎中到了。”
“快請。”裏頭趙世禛說道。
高歌應了聲,舉手将門推開,此刻張恒跟溫益卿齊齊看去,卻見裏頭宮燈高挑,光芒搖曳,正中是一張不大的紫檀木圓桌,趙世禛跟闌珊對坐着,他的身姿挺拔,坐的端直,闌珊卻微微躬身,像是怕冷。
闌珊手中捏了個白瓷調羹,捧着小碗,正低頭垂眸地喝着什麽,趙世禛卻握着筷子,正夾了塊蜜汁藕片送到她跟前的碟子裏去。
見門開了,趙世禛面色如常,轉頭看着門外兩人,只是多了一抹笑意:“兩位來的好快。”
闌珊卻是一驚,急忙把手中的碗跟調羹都放下,從凳子上站了起身。
趙世禛看着她道:“別慌,你先吃着。夜長着呢。”
闌珊低着頭:“多謝王爺,都吃好了。”
她到底是還未完全病愈,哪裏就能吃得下許多東西,先前只是因為趙世禛一力的勸飯,叫她無法面對,所以才拿着湯碗做樣子,如今見溫益卿跟張恒都來了,如何還能大模大樣地繼續坐着。
溫益卿站在原地,一言不發。
張恒卻笑呵呵地走上臺階道:“殿下不夠意思啊,早知道如此,索性就請我跟溫郎中一塊兒過來吃了晚飯豈不是好?卻跟小舒在這裏偷偷的吃獨食兒。”
趙世禛笑道:“這有什麽難的,等解決了眼前的大事,本王請公公跟溫郎中還有小舒一塊兒大吃一頓。”
張恒反應很快,立刻嗅到他話中的意味,他回頭又看了溫益卿一眼:“我還想怎麽今晚上把我跟溫郎中都叫了來,莫非殿下有了什麽發現嗎?”
趙世禛道:“公公的話說對了一半,的确是有了發現,不過不是我。”他轉頭看向闌珊,“到底如何,還得看小舒的。”
大家從偏廳移步到了正廳裏,趙世禛坐了首位,張恒跟溫益卿分左右落座,高歌在門口侍候,闌珊卻站在中間。
趙世禛兀自說道:“你那身子堪憂,坐着說話就是了,橫豎在場的幾位都認得,老熟人了,也不必拘束于那些繁文缛節。”
張恒也笑道:“就是說,坐了說話吧,又不是正經公堂。”
闌珊正覺着嗓子眼裏有些不太舒服,低低咳了兩聲,卻不便落座,因為溫益卿并沒有出聲。
她也不想打量溫郎中的臉色,因為在闌珊看來,自己這一病暈厥,又在趙世禛跟前兒不離左右的,溫益卿當然更加有想法了,指不定臉色是多難看呢,何必去瞧他自找不痛快呢。
“多謝殿下跟公公關懷,我沒什麽大礙。”
才說完,就聽溫益卿道:“不是要說正經事嗎,噓寒問暖的是在探病?”
瞧瞧!闌珊了然地笑了。
她稍微合上眼睛在心底組織了一下想說的話,才開口道:“昨日榮王殿下拿下了許多賊人,據說那些人人堅稱自己是跟海擎方家有勾連。但方家卻拒不承認。而讓海賊們傾巢而出的原因無非是兩個,第一,是因為張公公捉住了潛伏在造船局的宋文書,正是他殺害了小顧跟忠伯,差點嫁禍并滅口了江所正,賊人以為宋文書在嚴刑逼供下會招認,所以才不顧一切地沖擊翎海別邸,想要将人搶出,卻不料人其實早已經自盡身亡了,如此只不過是引他們出洞而已。第二,賊人如此有恃無恐的出擊,也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以為王爺重傷不起。”
趙世禛慢慢地聽着,聽到第二個原因,便揚了揚眉。
的确,他的确是受了傷又染了風寒,但那種“卧床不起”的話,卻也是有意叫人散播出去的。比如闌珊接連兩天過來驿館伺候,底下也是衆說紛纭,更是坐實了這種說法,有力地誤導了海賊。
趙世禛只是沒想到她竟然知道了。
闌珊并沒有看任何人,只仍是很安靜地垂着眼皮。
張恒點點頭:“不錯,然後呢?”
闌珊繼續說道:“宋文書之所以要殺江所正,是因為他在海沿上發現了本不屬于大船的下等松木,我也曾跟他說過,這本來是一件很容易解釋的事情,可他卻心虛地動了手,正因為火燒文檔庫要害江所正一事,才坐實了這件事上有貓膩,就是說,被賊人燒掉的海船,有蹊跷。”
溫益卿道:“這些都是大家知道了的事情,你說這些做什麽。”
闌珊道:“我只是想讓大家理一遍這其中的事情,現在事情的症結就是被燒掉的海船。而在這個節骨眼上,又出現了海擎方家,據說是用在造船上的木材,出現在方家,方家也給指控跟海賊勾結。因此重中之重,就是木料。”
溫益卿的唇角一動,是冷峭的神情。
闌珊又閉眼想了會兒:“然後我有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要提醒各位,江所正發現海船上的榫卯明顯的有些不适用,一些老船工跟工人也向他提出過這個問題,最近江大人正在緊鑼密鼓的試造新的榫卯。”
溫益卿皺眉,張恒道:“這說明了什麽?”
“這說明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闌珊慢慢說道:“江所正能發現問題,之前負責督造的工部衆人,很多都是經驗極為豐富的,難道沒有一個發現問題的嗎?”
溫益卿聽到這裏,臉色陡然變了:“舒闌珊,你什麽意思?”
闌珊道:“郎中稍安勿躁,請聽我說下去,大家應該都看過了海沿工地,要營造這樣大的工程,這麽空前絕後的一艘船,若是船上所用木料有問題,豈會不被人察覺?本應用在船上的木料卻飛到了海擎方家,這種操作,豈是一個兩個人能進行的?之前司禮監有人上奏說海船出現問題,結果海船就給燒了,再加上問題很明顯的榫卯,造船局的宋文書也是內奸,所以我猜,卷入這場海船案的,不僅僅是方家,海賊,還有……”
她深深呼吸:“工部派駐在翎海的人。”
“你好大的膽子!”溫益卿站起來,他怒視闌珊道,“舒闌珊,你不要胡說八道,你難道不是工部的人?把髒水潑到工部你居心何在!”
闌珊仍是并不擡頭,一副不為所動的樣子:“我只是推測,所以只請了張公公,溫郎中跟殿下三人,等我說完後,三位大人可以自行判斷真假。不會有其他人知曉。”
溫益卿攥緊了手掌,顯然是怒不可遏,在他看來,闌珊跟趙世禛如此親近,之前明明所有嫌疑在海擎方家,也就是隐隐包含東宮,如今闌珊居然反說工部,他很懷疑是不是趙世禛用什麽不堪的手段促使她這樣做。
此刻趙世禛終于開口:“是,郎中不必先行動怒,且先聽小舒說完。之前海賊指認方家,郎中跟張公公賣我的面子,并沒有向京內禀奏,因為大家要齊心協力找出最後的真相,此刻我也依舊跟兩位是同船共濟的。”
溫益卿聽到這裏,才哼了聲,對闌珊:“你要仔細!這場事件中數工部的人死傷最多,你要還無憑無據的污蔑,就算我不追究,工部自然也容不下你了!”他說了這句,才又落座。
闌珊低低咳嗽了兩聲,垂着手繼續說道:“其實現在,好像沒有哪一方是格外幹淨的,方家,工部……”
說到這裏,闌珊心中一動,在翎海的勢力是三方,東宮的,工部的,還有司禮監的,如今方家跟工部都牽扯其中,難道司禮監是“出淤泥而不染”?
闌珊不由看了一眼張恒,卻見張公公仍是一臉正在傾聽的微笑。
把那突然冒出的想法摁下,闌珊道:“事發後,司禮監是第一時間開始着手調查的,我曾經請張公公把案發現場的情形同我說過,也看過仵作現場的查驗文書,現場大多的屍首都已經給燒的面目全非,經過仔細的辨認查證,才能認出身份,其中有一具屍首,根據身上殘存的腰牌,可以看出是工部在翎海的現場督造陳大人。”
溫益卿聽到這裏便低下了頭,畢竟是兔死狐悲,物傷其類。
張恒問:“屍首怎麽了?那屍首我也看過,燒傷的甚是嚴重,腰牌都嵌入到身體上了,好不容易才揭下來的。”
闌珊道:“引起我注意的正是這非常嚴重的燒傷,相比較其他人而言,陳大人的燒傷更重一些,據仵作推測,應該是事發時候陳大人在起火的船上造成的,因為他胸腹上的傷比背上更嚴重,發現的時候更是趴着的姿态,而且關鍵的是,陳大人的背上還有一道殘存的刀傷。”
溫益卿眼角微紅:“你說這個幹什麽!這豈非也側面證實他是被人所害,因公殉職。”
闌珊道:“溫郎中應該也看過了,陳大人身亡的姿勢,是什麽樣子的。”
溫益卿見她竟問自己這個,便道:“你!”他按捺了一下情緒,“他自然是趴着,像是要逃走,右手往前探出的姿勢。”
闌珊道:“那郎中記不記得,陳大人身亡時候頭部跟右手是向着哪個方向。”
溫益卿皺眉,這個他似乎看過,卻沒什麽印象了。
“怎麽了,這個很重要嗎?值得你這麽追問。”他冷冷地問。
闌珊點頭:“非常重要。”
說了這個,闌珊撫了撫額頭,太長時間低着頭,整個人仍舊有些暈眩。
她只能擡頭,卻不可避免地看見正前方端然穩坐的趙世禛。
闌珊将目光掠到另一側的大理石鑲嵌紫檀木镂空椅背,夜晚之中,紫檀木的顏色很深,讓闌珊想象到死在現場的那些人。
深深呼吸了片刻,才繼續說道:“今天在海沿工地,我看到被害的造船局小顧的家人在給他燒紙,我來翎海第一天就是小顧領着的,是個極伶俐的年青人……”
大概她是在病中,情緒格外敏感,提到小顧又有點難過。
闌珊平複了一下情緒:“我當時也不知怎麽了,只想去小顧曾站過的地方也站一站,可那裏太高了,風太大,也很危險,我突然間想不通小顧為什麽要跑到那種地方去,而且那地方十分顯眼,在那裏動手殺人,很可能會給人看見。這些疑惑讓我百思不解。直到我想起海沿工地上一名老工人的話。”
在看見小顧姐姐燒紙的時候,那老工人曾說過小顧死的可惜:“這會兒是冬天,那河堤下面的海潮沒湧上來,都堵在另一側的深灣子裏呢,要是春夏,那邊的潮水就退了,這裏滿是海水,就算掉下去一時半會兒也是死不了的。”
闌珊想起在夢境之中,于海浪裏翻滾着追逐自己的那些良木們,所有的線索漸漸地都串在了一起,小顧死亡的地點,工部陳大人屍首的最後姿态,以及……老工人說的那句話,她突然明白了自己的夢境其實不是無跡可尋的,在海浪中的那些良木,是她潛意識之中已經知道了,所有一切的歸宿。
這時侯溫益卿不知不覺也聽的上了心,問:“你……指的是什麽?”
闌珊道:“我指的是,困擾溫郎中跟楊大人的問題症結,也就是說,那些本該用在海船上的木料的所在。”
“你、知道?!在哪裏?”溫益卿不敢置信,卻又有些難掩的激動,若真的找回那些丢失的木料,可就解決了工部的燃眉之急。
闌珊道:“那些木料千裏迢迢而來,極其巨大,運送艱難,若要藏匿且避開衆人耳目,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司禮監的偵查何其嚴密,木料才出現在方家就給他們察覺了。若還有其他散落的木材自然也逃不脫,但偏偏沒有其他的發現,所以我猜,木料根本就沒有離開過翎海,甚至,沒有離開過海沿工地。”
張恒也忙提出異議:“你說什麽?這怎麽可能?那麽多木料小山似的,要在工地上,我們可都不是瞎子,怎麽會看不見?”
“因為有人把它們藏在了一個非常隐秘不易為人察覺的地方。”
“不可能,哪裏有這麽大地方去藏一座山?整個翎海都絕沒有這種地方!”張恒篤定地說道。
“有的,翎海沒有,海有。”
闌珊的聲音很輕,但是重若千鈞。
一句話說完,廳內寂靜非常。
半晌張恒才反應過來:“這是……什麽話,你的意思是木料在海裏?哈,要真的在海裏,此刻早不知随着海波飄蕩到哪裏去了,更加無法可尋。”
突然溫益卿低低地說道:“這會兒是冬天,河堤下面的海潮沒湧上來,都堵在另一側的深灣子裏……”
這一句,正是闌珊複述的海沿工地上那老工人的話。
溫益卿說完擡頭盯着闌珊:“難道你的意思是……”
直到這時候,兩個人的目光才短暫地碰在了一起。
闌珊垂了眼皮:“正如郎中所說。若無意外便是如此。陳大人身死之時,右手向前指着西北方向,仵作以為這是逃生的姿态,可卻忽略了,這其實是陳大人臨死給出的訊息,他不是逃生,而是用最後一絲力氣告訴我們,木料藏匿的地方。小顧聽到江大人跟我說的話,應該也是有所猜測,所以才跑去河堤,卻給殺人滅口。等天亮之後,派人即刻前去工地另一側的海灣,就知道是真、是假……”
闌珊一口氣說到最後,再也忍不住,俯身咳嗽了起來。
溫益卿還在震驚之中,張恒也緊皺眉頭似乎在思索。
趙世禛卻站起身來,他走到闌珊身旁,單手在她腰後輕輕一攬:“剩下的事情交給我們,回去歇息罷。”
闌珊感覺那握在腰間的手輕輕地緊了緊,她想躲開,又沒有力氣,就只低頭道:‘殿下,這裏沒有我的事了,我、也能撐得住,就不在此處叨擾,我還是回造船局去。’
趙世禛瞥她一眼,卻仿佛沒聽見這句,只看向外間。
高歌走了進來,笑道:“忘了說,方才江所正來了,說是探望舒丞的,此刻只怕等的不耐煩了,舒丞快随我去吧。”
闌珊聽說江為功來了,倒是喜歡,忙先随着高歌出門去了。
趙世禛走到門口,目送高歌陪着她往後去了,才回過頭笑道:“張公公,溫郎中,我們來商議一下這件事兒怎麽了局吧。”
張恒臉色不定:“雖然小舒說的有頭有尾很有道理,但畢竟不知那木材是否在灣子裏。現在說了局是否為時過早?”
溫益卿卻道:“殿下是否已經派人去看過了?”
趙世禛笑了聲道:“不瞞兩位,的确派了水工去查探了,你們猜結果如何?”
榮王殿下笑的玉面生輝,這神色已經說明所有。
張恒瞪圓了眼睛,深吸了一口氣:“我的神仙老祖菩薩,真的叫小舒說對了嗎?”
趙世禛轉頭看向溫益卿:“溫郎中之前一直不肯松口,原因不過是因為工部丢失了佳木的虧空,如今佳木失而複得,咱們是不是就可以商議結局了?”
溫益卿半垂着臉,過了會兒才道:“既然木料有所歸,一切自然好說。”
他慢慢地轉頭看向門口,似乎想看一眼那個人的影子,但是她早就走了,只有十四的皓月灑落漫天清輝,月光照在門口的白色石階上,顯得那樣清冷刺眼。
作者有話要說:阿禛:我的人真是熠熠生輝
小溫:殿下的章蓋了嗎?
阿禛:突然有點慌
小溫:呵呵噠
這是一氣呵成的一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