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皇家事還需帝王謀,駭分桃又迎元春至
合睿王一路往乾元宮去,到了宮門口,卻見着皇上最貼身的內侍吳複公公正在殿門外候着。
吳複才一轉頭,就見着合睿王過來。忙迎上前行禮:“奴才給合睿王請安,王爺萬安。”
合睿王受了他這一禮,朝他點了點頭,走到殿門前,低聲道:“誰在裏面伴駕?”
“回王爺的話,是明妃娘娘。”
聞言,合睿王扯了扯嘴角。果然一時一刻都分不開,皇兄現在大概很無法決斷。明妃是他最心愛的女人,生了他最喜歡的一個兒子。只可惜明妃終究只是明妃,不是中宮,無法母儀天下。否則再沒什麽皇儲之争,四皇子就是名正言順的帝位繼承人。
若是皇後無子還能說一說,皇後如今膝下卻有兩個兒子。
卻是一道難題,難怪皇兄要千裏迢迢召他回來。
又在外等了一刻,明妃方從殿內出來。
明妃穿一襲雲錦金線繡薔薇宮裝,從殿內出來,卻是步步搖曳,美豔異常。其寵冠後宮近二十年,确有其能。
合睿王上前與她見禮,明妃不料他會在這裏,略有些驚訝,卻很快掩去,面上浮出豔麗可親的笑來:“王爺多禮,什麽時候來的,怎麽在外等着,也不叫奴才進來通報。”
“殿外景色好,看一時也很好。”
這宮裏的人,個個都會做戲。聽着像是假的,偏偏要将這個謊描補下去。
明妃笑道:“乾元宮風景獨好,也不是王爺一人說這樣的話。”說罷,又道:“不叨擾王爺同皇上議事,我先走一步。”
合睿王眼觀鼻鼻觀心,待她離開,才往裏走。
皇上大抵才用過藥,正殿內一股藥味萦繞不絕。他正坐在椅子上批閱奏折,間或握拳抵唇重重地咳嗽兩聲。
合睿王進去了,正趕上皇上一陣咳嗽。他也不見禮,上前将宮婢手中茶盞送到皇上手邊,“若咳得急了,就吃兩口水緩一緩。左右奏折在這裏,吃一口水,也不會長翅膀飛了。”
“老十五!”皇上聽見他的聲音,放下奏折接過茶盞,喜形于色。
“臣弟給皇兄請安。”合睿王這才行了大禮,皇上又一疊聲命婢女扶他起來。
皇上奏折也不看了,只問這個最小的弟弟道:“什麽時候回來的,一路上可還好,母後那裏去瞧過了嗎?”
“皇兄還是這樣急性子。”合睿王面上有笑,“一連串問這樣多,叫人怎麽回?昨兒才回來,一路上雖有波折,所幸還算順遂。母後那裏已去瞧過了,我正從壽康宮回來。”
“聽你這樣說,朕才放心。”皇上說了這話,又過了一時,面上的喜色方才漸漸退去。“朕這回急召你回來,是有要事。”
聞言,合睿王沉默片刻才道:“臣弟在路上遇着了林海。”
只說這一句,意思便表達出十分。林海原先當的是揚州巡鹽禦史,并非京官,卻比京官更重要上一些。是國家的肱骨之臣,也算是皇上多年來布下的一招暗棋。
如今卻将他召入京城,升至從一品戶部尚書。
在這種時刻,如斯舉動,怎麽不叫人猜想皇上的意思。
皇上默然許久,輕輕扣着杯沿,淡聲道:“以致……朕的身子不中用了……”
合睿王手一抖,卻不做聲,只能聽他講下去。
“皇位只有一個,只能擇一人,做天下之主。皇後是朕發妻,為朕生了三子。先太子去了,還餘兒子,按理說,中宮之子即位,合情合理。只明妃卻是朕心之所愛,朕憂心她。”
皇後看似溫柔,實則內裏剛烈。
倘若他真撒手去了,再叫皇後成了太後,明妃的日子,只怕不會好過。
他這一生只愛過一個女人,不能給她最名正言順的嫡妻之位已覺辜負。倘若在他百年之後還叫她如戚夫人一般受盡淩辱……
合睿王挑了挑眉,一時間有些說不出話來。能讓皇上說出心之所愛這四個字,明妃也算是有能耐。只是皇位之事,事關重大,絕非心愛二字,所能偏護。
然他心中所想,卻不能表述。這是他兄長,卻也是天下最位高權重的人。他先是皇帝,才是兄長。
合睿王垂着眼,淡聲道:“臣弟只是武将,只懂戰場厮殺,運籌帷幄之間,還需皇兄自己定奪。這江山終究是皇兄的江山,一切還得皇兄做主。”
他自然知道,皇上要的絕非是他所想,而是這一聲寬慰。
一切事情,皇上心裏自己有定奪。
“罷了。”果然皇上面上不見惱怒,只略笑了笑,便說:“你才回來,何苦用這些事煩你。只母後前兩日還同朕說及,擔憂你年逾三七了,府上還沒個王妃能處置內務。想叫朕為你擇個好的。”說着,朝他腰間看了看。“朕從前贈你平安扣,說叫你有了心悅的姑娘,可以其為聘。今日不見你戴着,莫非已有了瞧上眼的?”
平安扣?合睿王不由哂笑:“皇兄觀之入微,只是這一回卻猜錯了。”
“這話卻從何說起?”
“是贈了人,卻不是個姑娘。”那一日下船的時候,卻随手塞給了林玦。若無身下那二兩肉,林玦面若好女,倒是個能看的姑娘。只可惜,他為男兒身。
饒是皇上縱觀國事,也被十五弟這一句話驚了一驚。他吃驚道:“你……你什麽時候好了這一口?”
如今朝內好男風的也不在少數,只是皇上萬萬想不到,一貫無心風月的合睿王,竟然也好的是男風。莫非是在軍營時間久了,眼裏便進不了姑娘了?
“皇兄想到哪裏去了!”合睿王無奈,卻是十分坦蕩:“先林海助我回京,其子林玦為我讀了幾日書,也算是一份功勞。那一日下船,身上也沒什麽好的物件。随手就将平安扣給了他,再沒旁的。”
皇上方才定心,“是朕想岔了。”
話音才落,便聽吳複進來禀道:“啓禀皇上,皇後娘娘派了元春送了東西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