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獅子魔(二)
烏澤回家時大帝正在看三界新聞摘要。
一般這時候烏澤不會打攪他,獨自在一邊做自己的工作,寫一些采訪企劃或者修改采訪稿,兩魔互不幹擾。
但是今天他靜不下心,每每想起可憐的獅子魔和他的遭遇就情不自禁地為他嘆一聲氣。
到第六次嘆氣時大帝終于放下手中的報紙問道:“怎麽了?”
烏澤一臉愁容,又嘆了口氣:“我今天采訪了傳聞中的半面閻王。”
“恩。”大帝等着他繼續往下說。
其實電視臺臺長早就乖乖地把今天份的視頻發給大帝,他已經在家欣賞過很多遍烏澤對獅子魔的采訪,但他還是裝出一副第一次聽說這件事的樣子。
烏澤雙眉緊促:“他的陰陽臉是因為火耀球總是東升西落,被曬黑了半面才變成那樣的。但他總是被其他魔誤會,變成了可怕的地府傳說。其實他和傳聞中不一樣,是一只善良的好魔。”
大帝點點頭,這點他也從視頻中看出來了:“等明天采訪內容播出大家就都知道他是好魔了。”
這烏澤也想到了,但是電視臺的影響力是很有限的,而且有些印象不是一段采訪視頻就能扭轉的。
他不禁又嘆了口氣:“可只要他還是陰陽臉看起來就還是會很可怕,至少小魔孩都不敢接近他。”
“那能怎麽辦呢?”
大帝又拿起了報紙,這已經不是他們該考慮的範圍了。
畢竟作為不相幹的魔他們不可能叫獅子魔把工作辭了。只要他還是早上去工作下午回家,陰陽臉就不會有改變。
烏澤還是皺着眉,雖然一時想不出好辦法,他還是希望能改變現在的局面,于是陷入了沉思。
一定有辦法可以幫到獅子魔先生。
可惜他想到的辦法都很難實現……
他放棄般地喃喃道:“要是火耀球可以今天東升西落,明天西升東落,他的左右臉就能得到平均的光照了。”
這樣獅子魔的臉就不會半黑半紅那麽吓人了。
大帝心不在焉地看着報紙,對于那只憨傻的獅子魔他并不上心,重複看采訪錄像只是不願意錯過烏澤工作時的每一個細節罷了。但聽到烏澤的話時他黑眸一亮,不過被報紙擋住了,烏澤并沒有發現。
這是個好機會,這點操作對他而言只是舉手之勞。
他在報紙後面一本正經地清了清嗓子:“火耀球的事情,你可以試着向火耀神祈禱。如果他聽到了你的祈禱,也許會同意你的請求。”
“火耀神?”烏澤問道,他從來沒有聽過火耀神,也從來不知道火耀球原來是有神明控制的,他一臉驚奇,“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火耀神。”
“恩,他很低調,不過他也很好說話。”大帝替自己解釋道。
“是嗎……”烏澤将信将疑。
不過既然是大帝說的,那應該就是可信的。況且僅僅一次祈禱就有可能幫到可憐的獅子魔,何樂而不為呢?
于是他雙手合十開始祈禱。
“親愛的火耀神,有一只獅子魔因為火耀球東升西落受到困擾,如果您願意幫助他,用您的神力讓火耀球一天從東邊升起,一天從西邊升起,改變他可怕的陰陽臉,我将不勝感激。”
大帝心滿意足地聽着烏澤誠懇的祈禱詞,忽然靈光一閃:“你要說你愛他,火耀神才會答應。”
烏澤吃驚地睜大眼睛,臉上有些為難。
對于一個從未聽說過的神明他哪來的愛呢?那不是在欺騙火耀神嗎?
況且愛這個字,他沒法這麽輕易說出口。
是不是如果他不說愛,火耀神就會拒絕幫忙呢?
他緊緊地皺起眉,在腦內進行着思想鬥争。
大帝看出他的猶豫,循循善誘:“如果獅子魔得到幫助,你會不會為他感到開心?”
“當然會。”烏澤點頭。
“那你喜不喜歡幫助了他的火耀神?”
“如果他願意幫忙,那當然喜歡他。”烏澤認真道,如果火耀神真的出手相助,說明他是一個在意地府百姓生活的好神明,烏澤不介意喜歡一下。
“喜歡和愛,其實差的不遠。”大帝放下報紙看着烏澤,就像一個正在傳授知識的老師看着他的學生。
烏澤為難地抿起了嘴,他雖然不會反駁大帝,但還是覺得喜歡和愛是有差距的。
但是想要幫到獅子魔就要讓火耀神滿意,有沒有什麽辦法既滿足火耀神又不違背自己的想法呢?
他靈光一現,想到了一個好主意。
他在禱告詞後面加了一句:“衷心希望您能憐憫那只可憐的獅子魔,我最敬愛的火耀神。”
敬愛也是愛的一種,火耀神應該會理解的吧,但是他加了一個“最”字,大帝會不會誤解呢?
他偷偷瞄了大帝一眼,發現大帝又看起了報紙,巨幅報紙擋住了他的臉,沒法看清楚他的表情。
不管怎麽樣也不能讓大帝有誤解。
烏澤下定決心般又補充道:“我最最敬愛的還是大帝!”
這樣,大帝就不會以為他對火耀神的尊敬超過大帝自己了吧。
可是大帝聽到這句話一點反應也沒有,依舊不動聲色地在看報紙,烏澤有點喪氣。
要是烏澤能透過報紙看到大帝的表情,他就能看到他臉上興奮的紅暈和周身的粉色氣泡了。
大帝選擇性的無視了烏澤話中的“敬”字以及烏澤并不知道所謂的火耀神是誰的事實。
剛才他的小烏澤跟他表白了!兩次!說他愛他!
心中的小興奮難以平複,他只好閉上眼一邊回味被表白的滋味,一邊試圖讓雀躍的心安靜下來。
有烏澤的話就足夠了,他不需要解釋火耀球其實是他高速自轉的燃燒着的天使光環,也沒必要告訴烏澤改變火耀球的升落方向他連手指都不需要動。
毫不知情的烏澤還是有些不放心:“大帝,這樣祈禱就行了嗎?”
大帝立刻恢複了一臉的淡然:“恩,火耀神一定會聽到你的祈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