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第二天一早,天剛蒙蒙亮的時候,鄰舍的雞就開始啼鳴了,王素素雖然睡得很熟,但也醒了,到後院,用碗盛了水漱口。
經過一晚上的功夫,這水果然變清澈了,看來古人的智慧真的是很了不得。
隔壁的秦大娘也起了,見到已經換了荊釵布裙的王素素,笑着同她問好。王素素也站在自家後院同秦大娘問候,這種感覺,讓王素素有一種歸隐在田園之中,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鄰友親善的感覺。
對于一直生活在都市中的王素素來說,以前生活在高層大樓裏,隔壁住了誰,長什麽樣子,或許一年兩年都不會認得。
就算兩個人住隔壁,可是同進一部電梯中,她依然會問自己同層的鄰居住幾樓。
這種情況,可能對于都市人來說再正常不過了,由此人心越發的冷漠,龐大的家族變成了三口之家,最後縮小到單身公寓,社會的細胞分子日漸變小,雖然個人是越來越強大了,可是群體卻越來越松散,每個人都是分裂的,碎片化的個人。
而如今,可以站在自家的院子裏,呼吸新鮮空氣,跟隔壁鄰居打招呼,心境頓時開闊溫暖,這種田園生活,讓王素素覺得,穿越一次似乎也不賴。
王素素出門的時候,魏長卿還在睡覺,王素素對着他躺在席子上的背影做了個鬼臉。
因為知道這麽早東西兩市的店鋪都沒開門,于是她只能去坊中轉轉,找了個屋檐下站着,看早飯鋪的生意如何。
路上還有不少挑着擔子,前後兩個籮筐裏用布蓋着賣吃食的商販。
王素素基本上了解了一下早飯鋪子的生意情況,就跟着那些挑着擔子的生意人,看他們的生意情況。
根據王素素的觀察,早飯的時候,買蒸餅的人比較多,有兩個抓着熱乎乎的蒸餅攏在袖子裏,吃的時候還被燙得呼哧呼哧的。
那些個挑着擔子賣蒸餅的,好像會在竹制的籮筐的底部下面放個鐵盒子,下面也是镂空的,裏面燒着炭火,而竹籮筐下面估計是吸滿了水的布,這樣能保證上面的蒸餅繼續吸收到熱氣。
蒸餅其實跟現代的包子是一個概念的東西,只是形狀扁圓,但是按照這些人賣餅的情況看,他們一天能賣出的數量不多。
同時王素素還見着有人在賣一種類似餃子的東西,他們稱之為饆饠,不過看上去很粗大,形狀也不規則。
王素素以前除了讀書,還喜歡吃,不僅吃了不少,而且吃完還會學着做。所以在殺價姐的花名之後,她還有另一個綽號,叫吃貨。
吃貨掏了錢,買了一個蒸餅來吃,這蒸餅上面是圓的,下面是扁的,就像那種豆沙包的花式。裏面有不同的內陷,她吃的這個是肉的。
不要怪她,誰讓她好幾天沒吃肉了?還好作者寫的這個唐代經濟發達社會富庶,如果她穿越的是個民生凋敝的時代,真該去撞牆了。
蒸餅下肚,她又去買了饆饠來吃,據說也是有很多種口味的,櫻桃的雖然好吃,但是總覺得這種沒有經過中和的東西,口感和味覺上的感覺不佳。
王素素愛吃,她出生的時候,改革開放才沒幾年,物質也不算很豐富,很多東西吃來味道十分不錯,可是後來吃的多了,她就覺得以前吃的那些沒什麽滋味了,想來人都是這樣的,口味是會越來越刁,也越來越豐富的。
所以如果能從口感口味上改進,她想自己做的食物應該不會太差。
觀察了一上午,王素素基本上就已經決定了以賣吃食為主,而吃食之中,首選類似馄饨、餃子和包子之類的點心。
那麽,接下來就是嘗試,看哪種比較能夠提升經濟效益。
王素素先得去買小麥粉,在唐朝的五谷中,小麥占據了不可或缺的位置,和稻米一樣是唐朝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市場上有不少的小麥粉,然而王素素發現精選的小麥粉非常貴,而粗糙的小麥粉可能就做不出她想要的那種口感。
米店的大叔是個絡腮胡子,他的雙眼銳利有神,這會兒正看着想進卻不敢進來的王素素,王素素擡臉,就見大叔雙眉都快皺到一塊兒了,很是兇相,連忙嘿嘿一笑道,“額,老板你好啊。”
“叫我郭三郎。”老板挑眉,繼續看着王素素,心道這小娘子形容鬼鬼祟祟的,該不會是想來偷米吧?
王素素于是走上前問郭三郎道,“額,敢問這小麥粉怎麽賣?”
“這個20文一鬥”他指着最粗糙的那些,跟着又指了指那些精細的道,“這個,80文一鬥。”
王素素咋舌,同樣是小麥,品質不同價格居然差那麽多,可是兩種都不是良選,于是她繼續擡臉看着郭三郎,想看看他還有其他的選擇沒有,只見他又走到一垛麥粉旁,這垛麥粉倒比那20文的要看上去精細一些了,郭三郎道,“40文。”
那一鬥小麥粉看上去也做不了幾個饅頭,40文的價格對王素素來說是非常貴了,好在衣服還典了不少錢,如果做出來的東西品質好,附加值高,她開高些價錢,想來也會有人買,于是王素素咬咬牙,一狠心,買了!
買完,那老板擡眉道,“你打算用什麽裝?”
王素素滿頭問號,額,沒有塑料袋嗎?蛇皮袋?馬夾袋?
老板郭三郎本來微微有好轉的臉色又烏雲密布了,王素素弱弱地開口道,“一般別人用什麽裝?”
正巧這時候有個人來買糧食,從背後背了麻袋,王素素這才明白,于是又仰臉問郭三郎道,“我第一次買,麻袋哪兒有賣?”
郭三郎被她噎得半晌回不過氣來,大手一揮把她推出門外,指了指街角一個賣雜貨的鋪子道,“去買。”
王素素買了麻袋,得了小麥粉,先背回了破屋中,跟着去找趙大娘。劉大娘說趙大娘家裏就是賣蒸餅的,于是王素素過去找趙大娘。
趙大娘可能是聽劉大娘說了王素素也要學做點心賣,對于這種搶生意的行為,趙大娘有些不滿,所以看到王素素的時候也愛理不理的。
王素素會做點心,但是對于這書中唐朝的早飯并不是太了解,所以打算旁觀趙大娘怎麽做的。
趙大娘雖然愛理不理,但是也沒有趕她走,王素素看着趙大娘将小麥粉分別用竹制的簸箕進行篩選,曬了一會兒,覺得差不多了就開始準備溫水合面。王素素看到合面的溫水旁邊還放了一些白色的硬面塊,知道應該是老面。
趙大娘沒有搭理她,繼續揉面,四份面一碗水,王素素默默看着,就見趙大娘把那白色的硬塊一起放進去搗,大概是尴尬久了,趙大娘本身也不是什麽壞心人,于是終于開始同她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話。
如果要做發酵面團,老面就非常必要了。這裏沒有零碎賣的酵母粉,雖然王素素會做點心,但是她此刻畢竟在古代,很多現代方便的材料都是沒有的,而老面就是每次一次發酵面之後剩下的一些,裏面有酵母菌,可以不斷的用來發酵面團。
于是王素素涎着臉笑道,“大娘,這老面能不能,額,給我點?”
趙大娘看了她一眼道,“給別人家自個兒做的可以,給你不行。”
王素素閉了嘴,讪讪的在一旁站着。
趙大娘自顧自的揉面,王素素記下了需要的工具和基本程序,等趙大娘開始發面的時候,她獨自默默地往自己家裏走回去了。
大概是覺得自己态度有些過了,于是趙大娘道,“哎,回來。”
王素素目露精光,回頭時卻又露出一副楚楚可憐的神情,就見趙大娘在她手上塞了一塊老面道,“拿去吧,我家大郎是在晉昌坊那一帶賣蒸餅。”
接過那團老面,王素素連忙點頭哈腰道,“ 您放心,我絕對不會去那兒賣吃食的。”
趙大娘大概被王素素說中心思,有點不好意思,笑道,“沒事沒事,去了也沒事,我家的蒸餅賣得好。”
王素素嘴角一抽,這意思,感情是她的東西肯定做得不好?
趙大娘一不小心把心裏的想法說出來了,又呵呵笑道,“哎呀,現在早上買吃食的多嘛。”可是她內心想法卻是,你這個連和面都不會的村婦,做出來的東西能好吃?
王素素當然也知道趙大娘是看不上她的手藝,于是跟着在一旁賠笑,順便把手上的老面捏緊了。
回到破房子的時候,魏長卿已經醒了,王素素不理他,就見他手上抓着她新買的小麥粉,就這麽生生地吞了。
王素素怒了,這貨要不要臉啊!抄起腰背後的菜刀就砍過去,魏長卿早就關注到她的一舉一動了,連忙火燒屁股一樣往外跑,一邊跑一邊抹嘴一邊還罵道,“你個兇婆娘,敢砍你爺爺我,反了你了。”
可是罵歸罵,人卻一溜煙跑遠了。
王素素看着自己碗裏還有溫水,外面竈上還燒着熱水,在這個經濟如此拮據的王素素看來,那一點一滴都是錢哪。
滅了炭火,鍋裏的水等溫了還可以拿來和面,她把東西收好,估計魏長卿不會這麽快回來,匆匆忙忙回到坊裏買剩下需要的食材。
做湯類的東西不方便賣,賣饅頭的話,可以是可以,但是怎麽能出奇制勝呢?
她突然很懷念當初在城隍廟吃到的菜包子,努力回想裏面都有些什麽,青菜,香菇,豆腐幹,适當的加一點點糖,鹹中帶甜的口感能增加鮮味。
王素素翻閱生存手冊,手冊上面說唐朝的蔬菜已經開始人工種植了,而王素素在菜販子那裏确實看到過荠菜、青菜、白菜等等。這次王素素聰明了,先到雜貨鋪子裏去買了一個竹籮筐,雖然貴了些,要15文,但好歹運輸工具解決了。
回到菜販子那裏,買了十斤青菜,然後開始尋找豆腐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