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山靈自混沌醒來時,已經知道自己被玉帝封為‘萬重山’。
魂魄雖然在混沌之中,但是因為受天道祝福,當他心裏默念句‘今後我即為萬重山時’,混沌之感戛然而止,上天有好生之德,雖然沒有給他直接的功德,但是卻給了他一次機會。
一種扭曲的吸力把他的魂魄牢牢抓住,暈厥感第一次出現在他意識裏,這是數萬載都未曾有過的一個奇妙感覺,也是他之前作為一座山峰永遠不可能知道的感覺。
當天旋地轉結束時,萬重山已經附體在一個少年的身上。
他微微的張開眼睛,發現自己躺在地上,四肢俱全,略帶興奮的活動了四肢,感受為人的奇妙。
曾幾何時,見證過天地的萬般浩劫,他都是身不由己只能渾然不動,冷眼旁觀。但是現在自己一朝成人,這種感覺果然是‘幾世為人’這個詞都不足以形容的微妙。
收回幾番起伏的心緒,他已經心靜如水,畢竟幾萬年的孤獨都熬了過來,還有什麽是自己不能适應的呢?
轉頭看看自己所處的地方,僅僅是一個小小的木屋,內裏簡陋得僅有一張小桌,一張破床,桌上一個油燈,還有一套茶盞而已。
從地上爬将起來,好不容易坐在床沿上,看看這屋子破陋的環境和自己的身體,來不及查看其他,腦子裏已經出現了兩道因果。
一道為地仙鎮元子的《地書》,一道為佛祖如來的《大日經疏》,兩道因果引入腦中,他現在的寄宿者又體虛氣乏,當即只有閉上眼睛,将兩道因果默默的冥想,其中不少內容深奧難解,但是對于他而言卻非是什麽難事。
一切道法皆有因由,雖然從未化形,但是他又有如何不知其中。鴻鈞道祖講法之時,他雖然沒有靈識,但是在仙界的那三萬載時光,九天之上衆多神仙講法他都可以聆聽,于是便修成了己身之道。
他的己身之道并非是什麽至聖大道,卻是博得衆家之長,雖然有法而無術,但是一切術皆是源于法,先有道而後有法,最後術為萬千法相的其中一種。
所以,現在的地書也好,還有大日經疏,統統都是法,不過內裏卻包含了萬千變化的術,只是其中道有不同,不過對于他而言,昔日太上老君重講鴻鈞道祖的道法時就說過,鴻鈞道祖的道就是‘無上大道’,既無行亦無本,唯有包容萬物之心以化解萬象的無上。
想通這些時,萬重山雙眼一睜,心裏的疑惑盡除,也為他之後的‘道基’打下了基礎。
觀法結束,這個肉體的一切記憶才紛紛進入腦海,十幾年的記憶與他數萬載的靈識相比不過一瞬之間,當他明白自己的處境時,剛剛悟法的臉色也不禁微嘆。
這具身體的主人就叫青冥,十六歲而已,無父無母。
Advertisement
而自己現在處的世界就叫做通元界,應該只是三千中世界之一。這些本來都沒什麽,憑借《地書》還有《大日經疏》兩個法門,他要修仙得道,再正道果可謂是易如反掌。
可偏偏這個身體的主人,好死不死竟然是魔道弟子。
自己現在身處的竟是通元界西北的第一魔門‘屍神宗’所在,自古以來魔道受天道制約,宗派自立為‘屍魔宗’的比比皆是,但是這個門派卻敢稱之為‘屍神宗’,本身也是自有一段大氣運的。
這屍神宗的創道祖宗,本身只是一個魔修,但是天賦驚人,颠覆性的将普通的養屍術改成以身養魔氣,這魔氣的本源就是屍氣與靈氣的結合,每個弟子入門開始即可學習《魔屍養氣決》,這本書據說可以修煉至大乘,那屍神老祖将魔修的聚氣、煉體、凝元、意欲、吞噬、魔嬰、出竅、離識、合體、洞虛、大乘、渡劫等十二個階段全部分解,使得《魔屍養氣決》的修煉與人族修仙步調一致,也是築基、開光、融合、心動、金丹、元嬰、出竅、分神、合體、洞虛、大乘與渡劫,這樣的改動将屍神宗弟子的飛升演化寄于正邪之間,雖然依然是魔道巨擘,但是卻又可容于天道之下。
可這一切都與屍神老祖無關,雖然門下弟子三千年內飛升了五人,但是屍神老祖據說一直都沒有飛升,因為他最早入魔并設立了屍神宗根基的‘萬屍窟’,萬屍窟獵殺天下衆生蓄養屍氣,數千來來一切罪孽已經落在了屍神老祖身上,他已經難以飛升渡劫,即便有能力一試,沒有完全把握,恐怕也會被天道清算得神魂俱滅。
可偏偏屍神宗一切修煉的屍氣靈脈都是源于萬屍窟,這一切殺戮的根源都清算在他的頭上,可謂是一人受難,子孫享福。
想到這裏,已經喚作青冥的萬重山靈不由的欽佩這個屍神老祖的決斷,當年仙界巫妖大戰時,他也看到過那些祖巫與妖王的風采,說實話,一個個都是殺氣沖天,滿身殺業,可就是這樣一幫已經是先天尊神的尊貴存在,卻能夠為了自己的種族而毫不猶豫的犧牲。
所以,最終雖然人族大興,但是妖巫兩族卻沒有被斬盡殺絕,從而得以存活下來,這就是天道的一絲仁慈。那些戰死的妖王或是祖巫,或許已經消失,或許神魂仍在,依然是一個種族的信仰所在,并有可能借助精神彙集的力量而重生。
當然這些秘新天界也僅有少數的先天尊神知曉。
而當下這個屍神老祖的《魔屍養氣決》對自己的禍害就在這裏,他已經身具兩部先天仙法,可以說是在這個界位的乃至大千世界也是無可匹敵的法門。
但是這具身體練氣五層,偏偏就已經深深的受這《魔屍養氣決》的影響,所謂魔屍養氣,就是指利用屍氣來溫養自己的靈氣,并且從一開始就可以凝結屍神,這個屍神就由修煉此功法者自己的魂魄之一演化,每到夜晚,整個屍神宗的弟子都會放出自己的屍神,一個淡影會舉頭望着夜空,借助萬屍窟內升騰致中天的屍氣來養身,這些屍氣會如月光一樣化轉為陰氣來提高屍神的精神力,這個精神力就是控屍的底蘊。
屍神宗不同于其他魔修的地方就在于,修煉者屍神越強大,可以控制的屍就能越強大,而且不論屍如何修煉,也不會反噬本體,因為本體的魂魄已經與其融為了一體。
而修煉到化身,則可以同時控制多具超過自身的戰屍,使得魔修實力更為逆天。
當然,屍神宗也不能說沒有弱點,作為魔修,屍神宗是不煉鬼幡的,這也是因為控人的魂魄更為天道所不容,不利于渡劫,當然有弟子偷偷煉制也是他們自己的事情。
只是沒有具體的煉制法門傳承,所以在屍神宗,屍神的強大是其一,能夠得到一個好的控屍則是戰鬥力的保障。
屍神宗內藏有的大乘期戰屍就是門派的依仗與護衛。
屋外現在正是月正中天,萬重山靈既然已經繼承了這個人的身份,那就準備以這個青冥的身份存活下去,所以也準備用這個名字。
思量了一下本體為什麽會突然暈倒,不由有點奇怪。
如果記憶不錯的話,這個青冥正準備釋放屍神,來蓄養靈氣。
但是卻突然暈厥,這樣的情況恐怕不似那麽簡單。
這裏是屍神宗外門的山岚,附近都是屍神宗弟子的結社小屋,現在外面幾乎每個屋子裏都閃着一道淡紅的光,這是屍神眼裏發出的光,與天上的屍氣形成交彙。
雖然已然身體入魔,但是青冥細想了想,自己恐怕很難短時間之內把魔氣化解,而且根據他的記憶,這個世界是沒有佛修的。
如果他現在貿然的利用大日經疏來淨化魔氣,恐怕佛的聖潔之力首先就與這裏方圓千裏的屍氣所沖突,以他這個身體現在練氣五層的力量,恐怕随便一運大日經疏就得驚動這裏的老怪們,那這個身體必然要身死道消。
才奪舍而來就被當做奸細被處死不是他的意願,而對于本體的突然死亡也是他需要注意的。
雖然大日經疏暫時不宜修煉,但是地書卻可以修煉,魔修本體薄弱,倒是很适合用土系來彌補已身。
而那《魔氣養屍決》他倒認為可以繼續修煉,畢竟目前只有先壯大自己,才有機會走出屍神宗,而修為越高也越有保障,作為山靈的他不是沒有看過上古大神們的風采,雖然對他們心生向往,但是畢竟安安靜靜當了快十萬年的神山,再如何也不會有什麽情緒波動。
鑒于外面的情況不明,畢竟本體的死亡原因不明,他不敢先放屍神出來修煉,幹脆閉目來修煉《地書》。
雖然沒有測過這個身體的靈根,但是地書的厲害之處就是可以淨化靈根,這也是上古仙道的妙處。
其實這具身體的靈根應該本身就十分的不錯,否則不會以十六歲就練氣五層,當然這僅僅是說在凡人裏面。
盤膝打坐,青冥腦海裏自動運轉《地書》的第一篇,巨大的地靈氣精準而穩定的彙集在這個木屋裏面,如果是普通的修真人看到,定然會吓一跳,畢竟這麽快就彙集這麽精純的地靈氣,那以後修煉豈不是飛速。
但這僅是地書的淨化靈根的本源,而後的修煉還是要根據修煉者的境界來,道家講求‘欲速則不達’,《地書》出自上古,自然深悉其理。
巨大的土系靈氣彙集,卻巧妙的僅僅的凝聚在木屋之內,并能夠形成一個護壁。
為了防止不妥,青冥釋放靈識,這個靈識與修仙者的神識完全不一樣,神識外放是對周圍利用精神力探查的一種方式。而青冥曾經作為山峰,本身就由沒有法門開始修煉,所以他第一個練成的就是這個靈識,專事接受四方而來的神識,幾乎可以說就像網兜一樣,能夠把羅天之上所有釋放的神識都精準的接收探查。
久而久之,他的靈識堪比神識,甚至比之神識都要強上百倍,神識能被人查探,而靈識可以做到悄無聲息,甚至是與神識一樣,都可以感知遠處的人說話和氣息的波動。
這也是他開啓靈智後最喜歡做的事情,就如游戲一樣,利用不會被人探查的靈識來接收神識,尤其是利用神識傳話的時候,那種窺探的感覺讓他一直樂此不疲。
靈識釋放出去,雖然不及以前的億分之一,但是卻足以把這個山頭覆蓋。
別說,這靈識出去,他的頭腦立即出現這座山上二十幾個神識,雖然沒有外放,但是明顯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屍神在吸收力量,能量靈力的波動感十分明顯。
有了靈識的護衛,青冥心裏稍安,看來這裏強大的土靈力彙集,并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這或許是地書的大能。
彙集濃密的土靈氣,幾乎達到粘稠的感覺,窗外傳來陣陣的鳥鳴,估計是天快要亮啦。
土靈氣終于停止彙集,一次性排山倒海的由青冥的頭頂湧入,巨大的靈氣直入他的丹田氣海,将原有的靈根絞碎,并迅速的生成一道黃色的氣旋。
經脈驟然承受這樣的巨大沖擊,青冥的身體開始出現撕裂感,而他的神魂也受到巨大的沖擊,‘道法空相’,是他現在腦子裏出現的唯一一個詞。
放空自己,任何巨大的土靈氣在體力沖刷,土黃色的靈氣一遍遍的沖擊他身體內的經脈,最終又歸于氣海之內的漩渦。
而在木屋之內全部靈氣消弭,他體內已經形成了一個自動運轉的土靈系統,全部的支持就是氣海之內猶如金丹一樣的一個土黃色圓球,而圓球如果細看的話,則能發現它始終都是旋轉的。
如果這些足以讓青冥感慨地書的造化時,他意識之海裏出現的一座巨山就足以讓他波瀾不驚的心激動起來。
因為那座山無論是在外形上還是氣息上,都是他曾經的自己---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