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心賞年淡
無定寺高臺,松蔭清涼,君如玉躺在竹椅上,搖着扇子吟詩,鑒湖水柔藍,十二珠簾挂。日長人倦,他吟着,吟着,倏忽入夢。
不知睡了多久,忽聽見有人高聲急喚,他一驚,只見老家丁一臉喜色,邁上石階,奔上前來,道:“少爺,大喜,大喜,蘇州那邊傳信來,說夫人有喜了。”
君如玉一片懵然,忽跌腳道:
“糟,拆樓人來了!”
老家丁不解其意,忙問道:
“少爺,誰是拆樓人?”
“來福,你不曉得!我适才做了一個夢。”
“少爺您夢見什麽了?”
君如玉瞧了瞧一旁的小乙。
小乙自派來随侍,一言不發,常是倚着青松,抱劍而立,眼觀鼻,鼻觀心,活死人一般。
君如玉搖頭,道:
“來福,你可還記得,明月樓建成之時,曾跌死一個泥水匠。”
“記得,那泥水匠腳下打滑,自竹架跌落,摔壞了,救治無效,少爺您心慈,送了他家好些銀子,令其族人好生安葬。”
君如玉道:“适才,他入我夢來,說要拆卻明月樓。”
來福笑道:
“公子何其癡,那泥水匠早已投胎轉世去了,怎能拆了明月樓?”
Advertisement
君如玉撫額,輕拍兩下,道:“只怕這人,已投胎到了我家。”
來福臉色大驚,道:“這當如何是好?”
君如玉不言語,拿涼帕敷臉,清爽些,才道:
“還能如何?請好廚子預備大酒席,請好裁縫做小衣裳,孩子一出世,我君如玉要大宴賓客。”
老家丁一滞,問道:
“您适才不是說,這孩子拆樓來了?”
“不妨,不妨,随他拆。”
“少爺,孩子出世,少說還要七、八個月……”
“我樓都建好了!他怎麽還要七、八個月才肯出來?”
……
君如玉想着,得給未出世孩兒積點福德,忽又笑吟吟道:
“小乙,你家公子既應承治鼋銀子,我自當應承裘家命案,你回去罷。”
“等您查清案子,再回去不遲。”
“哎!哎!曉得了!”君如玉終于肯起身,伸個懶腰,吩咐道,“來福,備車,去六安道觀。”
這邊廂去了道觀,那邊廂,程蓮在亭間治了一席,擺了二壇紹興花雕,趙洵、阿沅落座,青娘、陸青相陪,看園裏小侍們種菊。
青娘道:“花早了,雖新奇,卻不天成,不若順其自然。”陸青道:“确也!”程蓮斟酒,請了陸青一大海碗。陸青幹了,贊道:“好酒。”程蓮道:“酒興有了,敢勞陸班主打套少祖拳來看。”
陸青不推脫,笑着起身,阿沅問道:“你這拳從何處學得的?我聽聞,少林寺并不教這一套拳法。”陸青答道:“少林寺弟子下了山,有行俠仗義的,也有做強盜的,老和尚心憂得緊,不敢将真拳法來教,只教些花把式、蠟槍頭。這一套少祖拳,還是我往雲南訪古梅,在盤龍寺,向一個執事僧學的。”
青娘聽了,來了興致,問道:“這執事僧想必大有來歷,既是輕易不外傳的拳法,如何又肯教你了?莫非你合了他的心意。”
陸青笑道:“合不合心意,不曉得,我卻疑心,那僧人是梅花變的呢。”
青娘聽了,笑道:“這話雅得不能再雅了,不知作何解?”
陸青道:“自古及今,人常說,嶺南梅縣,可訪得古梅,殊不知,此言大謬。梅縣之梅,雖粗壯,至多不過百年,哪當得起‘古’字呢?我走南闖北,惟在雲南,訪得兩株古梅。一株在盤龍寺,一株在喇嘛廟。先說那喇嘛廟,有紅衣僧人守護,列為禁地,不讓人近身。若我要偷訪,也不是不可,但我想這梅既有了主人,若我硬闖,是大冒犯,與我來意相違。是而,我只登上南山,遠遠看了看,也算是盡心了。”
趙洵微微一笑,道:“既有這一段話,我有一柄王公梅花扇,你拿着,正合宜。”
陸青不期然讨了賞,連忙謝過公子。
趙洵笑道:“你不忙着謝賞,下文說完不遲。”
陸青笑道:“再說那盤龍寺,因香火盛,寺裏不堪其擾,索性閉了山門。我繞到寺後邊,正碰着一個執事僧,到溪裏挑水,那水桶裏浸着白鹽,我心疑,冒昧上前,問是何故?”
阿沅道:“敢問是什麽緣由?”
陸青道:“原來,此執事僧要用鹽水,澆灌梅花,令其枯死。”
衆人聽了訝異,青娘問道:“饒是梅花盛放,引了香客連綿,關上寺門即可,何至于此?”
陸青點頭,道:“我也這般說,誰料那執事僧道,梅花昨夜托夢于他,說與其受煙熏之苦,受折枝之苦,受喧嘩之苦,不若死了,轉世到深山,清清靜靜才好呢。”
衆人聽了,無不輕嘆。
“那後來呢?”青娘問道。
陸青道:“我心上不忍,向那執事僧道,梅花既要生于深山,何必求來世?我有一法子,不如用大車将梅花運到山裏喇嘛寺,一則成全此梅心事,二則有梅做伴,想必不再有求死之念。執事僧聽了這話,點頭稱是,随後,我雇了一輛大車、十來匹馬,選了黃道吉日,送這梅進山去了。”
青娘聽了,笑道:“難得,難得,難得這梅有這樣的心思,又難得遇見了陸班主。”
陸青道:“我也不白出力,此事做妥當後,那執事僧便送了我一套拳法冊子。”
衆了聽了,笑了。
陸青接過酒壇,向衆人斟了,又敬了衆人一碗。
衆人飲過,陸青方走下亭子,撩開藍袍,練起拳來。
阿沅細細看了,曉得一招一勢的鋒芒,她意欲一試,趙洵笑了,開口道:“程蓮,你去試試這拳。”
程蓮正有此意,放下酒壇,下場,抱拳做了個請勢。
兩個早有心一較高低的,此刻不藏餘力,盡興比劃起來。青娘看得眼花缭亂,阿沅初看還有些意思,再看卻像争風吃醋,不由一笑。
趙洵向阿沅問道:“這花雕如何?”
阿沅嘗一口,道:“淳厚得很。”
“怪哉,我這一碗卻是清淡的。”趙洵道。
“是麽?我嘗嘗。”阿沅換了趙洵那一碗來喝,趙洵含着笑,亦換了阿沅那一碗,對飲。
趙洵問道:“何如?”
阿沅覺得滋味相同,趙洵笑道:“興許是我清早嘗了烏梅果子,淡了酒味。”
“是麽?”阿沅道。
趙洵輕聲笑道:“若不信,我含一口喂你。”
阿沅瞪他一眼,幸而旁人都在看拳呢,都不曾聽見他輕浮言語。
趙洵笑道:“這又有什麽妨礙呢?若怕失禮,我讓他們退下罷。”
阿沅正色道:“賞菊、看拳、說典故,難得同樂,為何要敗興呢?”
趙洵含笑颔首,也肯正襟危坐,不動壞心了。
至晚,小乙回來,說裘家案子有了進展,趙洵坐于外廳,阿沅正要歇息,也披衣坐在屏風旁,聽小乙細報。
作者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