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貢茶
崔弘肅一看就是個生意人,大腹便便,說話的時候沒有半點崔弘度那種叱咤風雲的味道,讓人聽得很舒坦:“楊少,我大哥不懂生意上的事,以後這方面的事你只要和我說就行了。我想了兩種方式,一種是你把東西做出來我賣,五五分成;另一種是點撥我一下,你說個價。”
崔家要的是大生意,崔弘肅根本不擔心楊崇獅子大開口,怕的就是楊崇不開口,今天和孫思邈一起過來,崔弘肅心中有底。楊崇什麽也沒說,親手泡了兩杯茶,将第一泡的水倒掉,再次添滿水後,分別遞給崔弘肅和孫思邈品嘗。
崔弘肅淡淡地抿了一口,一種完全不同的茶香留在舌尖,再喝一口回味,香氣更滿;楊崇自己也端着一杯茶,坐在崔弘肅對面慢慢品嘗。崔弘肅喝了大半杯茶後,楊崇又續了水,等崔弘肅又喝了半杯,楊崇才問:“崔先生,味道如何?”
“不錯。”崔弘肅很幹脆地說:“江南人一直有煎茶的習慣,但是太費時間;這種泡茶的方法簡單,茶香四溢,即使有很多人喝不慣,但是肯定會有大批的潛在客戶。楊少,我懂你的意思,這玩意極好仿造,非要一次性打響牌子不可,否則就算是我們崔家,也是控制不了局面,你把方法告訴我們,七百兩黃金。”
崔弘肅經驗豐富,猜到茶葉的工藝也許并不複雜,但是楊崇拿出來與崔家合作就一定有後手,能讓崔家在競争者勝出。楊崇笑道:“崔先生這麽說,倒顯得我不厚道,不過我确實需要錢,這樣吧,七百兩黃金換成白銀和銅錢,我有條件的捐一萬貫給孫道長的醫塾,剩下你們付我一千兩白銀如何?”
崔弘肅頓時對楊崇刮目相看,一個剛剛起步、正需要錢的人,轉眼就把一萬貫的大頭送了出去,就是為了向崔家表示一個态度,果真是大手筆,家主沒看錯這個年輕人。崔弘肅含笑說道:“楊少這麽夠意思,崔某無話可說,成交。”
孫思邈一直沒說話,他對茶葉的味道更加喜歡,只不過牽扯到豪門生意,不方便表态;聽楊崇開口就是一萬貫,孫思邈心中就一動,崔家雖然同意投資,但是到現在還沒有進入真金白銀的程度。孫思邈等兩人說好才問:“楊崇,你的條件是什麽?”
楊崇笑道:“如果關中遇到荒年,我希望醫塾能對一部分實在沒錢的窮人免費治療。”
孫思邈正色道:“楊崇你放心,救死扶傷是醫者的本分,這件事貧道答應了。”
楊崇從書房取出一張紙,遞給崔弘肅,崔弘肅接過去一看,是五個茶葉的産地,分別在大巴山安康縣、武夷山天心岩、湖州陽羨南部山區、杭州西湖、宣州鴉山,楊崇的策略是五地各取一種好茶葉做貢品,崔家要做的,就是不聲不響地買下那些楊崇标注的茶樹地。在成為貢品後,就是大規模推進市場的階段,把茶葉分成四種不同價格的包裝,分別對貴族、僧道、讀書人、平民銷售。
崔弘肅一眼就看出其中奧妙,曉得楊崇的銷售方案就是為崔家量身定做的,崔弘肅和孫思邈急急而去;第二天,崔弘肅就送來一千兩白銀,并告訴楊崇,醫塾的地址選好了,就在骊山腳下,原先是某個三流貴族的小農莊,現在崔家掏錢買下來,送給了孫思邈。楊崇帶着楊六、楊九,跟着崔弘肅來到崔家的一個別院,立即安排建茶坊的事情。
別院裏有竈,先拿了兩個鐵鍋炒,楊崇看到崔家的管事帶着大量的茶葉趕來,一問崔弘肅才知道,這時候貴族對茶葉已經開始講究,安康和陽羨的茶葉頗有名氣,崔家每年收購的茶葉中就有這兩個地方的茶葉。至于武夷山天心岩、杭州西湖、宣州鴉山根本沒人知道,正說明楊崇的方案有價值。
炒茶不複雜,崔家的下人看了一天就掌握了,第二天就變成了十口鐵鍋,只不過楊崇挑選茶葉的手法與藥鋪手法不同,崔家的管事花了幾天時間。到第五天,楊崇和崔弘肅選了炒好的安康和陽羨綠茶各五斤,裝在二十個準備好的竹筒裏,連同兩套精美的茶具一起送進了皇宮,由起居舍人崔赜獻給隋炀帝。
崔家在朝中的代表人就是崔赜,即使雙方關系最僵的時候,崔赜都在楊廣的身邊。崔赜學會泡茶的方式,在家裏練習了整整三天,加上對喝綠茶的喜歡,動作做得很有熱情,隋炀帝楊廣喝後覺得茶葉确實清香,又明白崔弘度的心思,心中高興,除了把茶葉送給中樞的各位大佬品嘗,還把這兩種綠茶定為貢茶。崔赜趁機說了醫塾的事情,替孫思邈上了折子,想請聖天子賜名賜字。
這下更擾到楊廣的癢處。周靜帝時,楊堅執掌朝政,召孫思邈任國子博士,隋開皇元年,孫思邈見國事多端,才隐居太白山中。孫思邈現在重回長安,請楊廣給醫塾賜名,那就是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讓楊廣頓時有一種超越文帝楊堅的感覺,當即賜名大興醫塾,另任孫思邈為國子博士、禦醫。
高颎沒料到崔弘度和孫思邈現在對楊廣這個态度,不顧蘇威的眼色,走出人群問崔赜:“孫思邈的醫塾是不是崔家出錢合作?”
“不是。”崔赜毫不臉紅地說:“醫塾是孫思邈自己的,目前已經有三個贊助商,崔家送了一座農園作為醫塾的地點,楊崇送了一萬貫作為辦學的經費,宇文恺工坊提供五十套桌椅。”
楊廣等人立即想到,綠茶應該是楊崇弄出來的東西,納言楊達提醒道:“汗血寶馬現在情況良好,使團回長安多日,應該有個說法了。”
草堂寺對楊崇那幾張的翻譯早就結束,使團的真實使命也就成了不是秘密的秘密,只是牛弘三人到現在也沒給出結論,所以就一直沒有封賞或處罰。若是換了別的官員,三天兩頭到禮部或尚書臺來打聽,興許早就有結果,偏偏楊崇與衆不同,回家後就再也沒露面,其他人又不好開口,所以耽擱了十幾天。現在看來,楊崇沒閑着,和崔家的生意就很成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