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漂泊亂世
月空下有戶簡陋的農家房子,月下有一婦人抱一嬰兒坐于樹下,她前面站着一個剛及束發之年的少年。
少年面帶微笑地望着嬰兒,嬰兒睜着天真無邪的眼睛望着少年,嬰兒的母親突然問道:“孔明先生,為犬子取名吧!”
這個少年複姓諸葛,名孔明,自幼父母雙亡,由叔父帶大,但不久前叔父也過世了,幾年前因為戰亂,兄長諸葛子瑜也離開自己,至今不知所蹤。
諸葛孔明輕撫嬰兒的小臉蛋,臉上浮現出天真的笑容,“姜夫人,此子就叫維吧!”
“維,姜維!好名字!”姜夫人高興地說道,“等他大一點,就讓他随你讀書!”
諸葛孔明微笑地點頭,應了姜夫人的請求。
姜維是遺腹子,不久前他的父親戰死沙場,母親的生活幾乎絕望,姜維的誕生,給這個絕望的母親帶來希望,她帶着孩子離開家鄉,遇到年少卻知識淵博的諸葛孔明。
諸葛孔明自幼喜歡讀書,尤其是對古籍、兵法異常精通,甚至倒背如流。此後日子雖然漂泊不定,但孔明還是教小姜維讀書、彈琴、禮法,姜維雖然年幼卻已懂得“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這個道理。
但是這幾年來年,敵軍經常入侵,百姓們紛紛落荒而逃。因多年在戰亂中漂泊不定,親眼看着百姓流離失所,痛苦不堪,諸葛孔明想起三年前兄長諸葛子瑜也因戰亂而失蹤,這時,孔明突然有了參軍的打算,但自己卻是個讀書人,從不舞刀弄槍,不過自己自幼熟讀兵法,出謀劃策是可以,只要能為國出力,于是他決定暫時離開姜維母子,加入皇叔劉玄德帳下,做一名謀士。
“先生,你不要走!”五歲的姜維拉住孔明的衣服,已經哭的泣不成聲。
“維兒!”孔明蹲下來,輕輕拭幹孩子的淚水,安慰道,“等将來天下安定之時,我們定會再見!”
孔明說着并取出一個錦囊,“再見時便以此物為憑證,我不在時,要聽母親的話,好好讀書!”
小姜維懂事地點點頭,“先生,維等你歸來,但也助先生早日平定天下!”
之後,孔明便離開了,去投奔劉玄德帳下,但因他過于年輕,只成為一名普通謀士,雖然地位不高,孔明也不恢心,他決定盡力而為,定會施展自己的才華,将來助皇叔平定天下。
功夫不負有心人,次年的一下午,正值皇叔劉玄德的義弟張益德帶領三千人守城,卻正值敵軍突然将要攻城,敵衆我寡,衆人束手無策。“這如何是好啊?我們總不能坐以待斃吧!”
正在衆人無機可行,一個個驚慌滿面時,諸葛孔明淡定地站起來,說道:“我有退敵之策!”
Advertisement
衆人看着這個過于年輕的書生,實在不可思議,“你可知道,此乃大事,并非兒戲!”
諸葛孔明又淡定地說:“孔明有退敵之策,願用性命擔保,我願立軍令狀!”
“這——”衆人還是不可思議,因為他們不會相信一個過于年輕的書生能有退敵之策。
張益德想了想,也別無他法,就對衆人說:“事到如今,我們只能如此,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聽取孔明意見,此事由我來擔保,我也願立軍令狀!”
“張将軍,萬萬不可啊!”雖然将士們阻止,但張益德還是在孔明立下軍令狀之後亦立下軍令狀,并允許以諸葛孔明之技退敵。
敵軍來到城下,卻發現城上無一将士,只有一個弱冠之年的儒士,一身月白外衣,淡定地坐在城上,懷抱一把古琴。
敵軍将領不知城上的儒士是何人,但感覺不似凡人,甚至感覺,一個弱冠之年的書生竟然能如此不懼生死,事情絕非一般,此中必有蹊跷,或許城中必有伏兵,終于,敵軍還是未敢打進城去,而是退兵。
夜幕降臨之時,張益德的義兄,漢國的皇叔劉玄德帶兵來支援,途中得知敵軍已退去,就問衆将士:“是何人退的兵?”
張益德回答:“是一個叫諸葛孔明的謀士!本來衆将見他年少,皆不聽他意見,是我立了軍令狀來擔保的!”
劉玄德嘆氣道:“益德,你明知這麽做很危險的。”
張益德答道:“兄長,為弟當然知曉,可除此自外也別無他法,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聽取諸葛孔明之計!”
劉玄德聽後誇贊道:“益德,你這麽做是對的,不虧是我的好兄弟!”又命令道,“快帶諸葛孔明來見我!”
益德把諸葛孔明帶到自己義兄面前,諸葛孔明還穿着那件月白錦袍,懷中抱着琴,劉玄德發現這個弱冠之年的書生雖然稚氣未脫,卻已氣度不凡,不似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