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2)
題而煩惱!在孫貴妃身邊侍候的宦官王瑾,替孫貴妃出了個主意,要孫貴妃召集一些有宜男之像的宮女,讓宣宗跟她們接近,一旦有了一子,孫貴妃再拿過來當作自己所生,然後母以子貴,說不定還能因此讓宣宗廢了胡皇後,改立孫皇後!
孫貴妃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依計而行!但因孫貴妃見不得人美,找來的宮女都十分醜陋,看了這些宮女,宣宗根本興趣缺缺,但是為了後代,也不得不勉為其難!
後來果然有一名姓何的宮女懷孕,孫貴妃則配合懷孕的狀況,在自己腹部裝上枕頭等物,還一天到晚嘔吐吃酸,裝得煞有介事!
在孫貴妃找來的宮女當中,有一名李宮娥。這李宮娥雖然沒有讀過幾天書,但卻非常聰明機智!李宮娥知道,若是這一胎生的是個女兒,也許還不要緊,但若生個男嬰,自己參與了這件機密,恐怕是死路一條!李宮娥又知道,宮裏的太監、宦官,只有阮浪一人可以稱得上正派,甚至還有幾分俠氣!所以李宮娥就找了個機會将此事告訴阮浪,請他想辦法救自己等人一命!
阮浪雖是個太監,但他的學問見識并不比朝中大臣差多少!所以當他聽聞此事後,不禁十分不齒王瑾這人!而且胡皇後十分賢慧,頗有張太後之風,但宣宗卻一直偏愛孫貴妃!若是此時讓孫貴妃冒生一子,胡皇後說不定真的會被宣宗廢掉,而這絕不是阮浪所樂見!所以阮浪一直很想揭穿此事!
但阮浪也知道,連宣宗自己都參與此事,若是自己硬要把此事揭開,宣宗一旦惱羞成怒,恐怕會引起更大的風波!阮浪才隐忍下來!但是李宮娥的求救,阮浪又不能坐視不顧,但阮浪只是個太監,又是交人氏,所以他才想請南宮少秋幫忙!
衆人聽了阮浪之言,全都覺得匪夷所思!但這件事是由阮浪所說,絕對不會有假!衆女更是紛紛責罵宣宗簡直莫名其妙!南宮少秋考慮一陣,問阮浪有何良策?
阮浪說道:「就麻煩各位妹子,在分娩當天穿着宮女服色,從後禦苑走坤寧門,由我帶着混入宮中!再把這些宮女帶出去!」衆人也都認為只有這樣做才行,也都答應阮浪,配合行事!
阮浪走後,李瑤仙突然說道:「這件事雖然只是皇帝自家門內的事,但由此事可見其馀!少秋,這個皇帝并不值得你我拿性命巴結!」南宮少秋苦笑道:「我早就想走了,只是心中還放不下對百姓的責任!本朝律法、稅賦繁而且苛,我總希望能留在朝中起一點匡正的作用!現在咱們答應做這件事,我還能留在北京嗎?」
楊雲兒說道:「江湖人有江湖人的責任!少秋,你又何必拘泥於此?更何況咱們留在江湖,鏟除不義,讓官家知所警惕,起的作用說不定還更大!」胡珍卻大聲說道:「你該不會是舍不下這一份富貴?若真是如此,我一定請老奶奶老大耳刮子打你!」南宮少秋立刻說道:「怎麽可能呢?」
於是衆人商定,等一做完此事,就一同離去!
叁日之後,阮浪請人帶了一句口信,只有今日二字!天地四靈知道後,立刻穿上預備好的服裝,翻過後禦苑的牆,果然看見阮浪在那裏等候!阮浪帶着衆女曲曲折折地走着,來到一處屋舍!在屋舍外頭,還站着幾名侍衛守護!柳葉風打出許多紅豆,将侍衛全都點上穴道,這才由阮浪帶着,進入此屋!
屋裏住着五名宮女,其中一人,還虛弱地躺在床上,就是剛生完孩子的何宮娥!
除了李宮娥外,其他四人見到阮浪等人進來,都吓了一大跳!阮浪也不管她們的反應,立刻問道:「是男是女?」李宮娥說道:「是個男孩!」阮浪點點頭,又問道:「王瑾去哪兒了!」李宮娥說道:「他說去拿補藥給何宮人吃,順便叫一桌酒菜,慰問我們!」這時胡珍冷笑道:「補藥?我看是毒藥還差不多!」
阮浪又說道:「現在是你等的生死關頭,若想活命,就跟着這六位女俠走,絕對能保護你等平安!」衆宮女還未回話,王瑾就已經帶着幾名宦官,拿着酒菜走了進來!原來這王瑾沒有見識,看見屋外侍衛呆呆站着,不曉得他們是被點了穴道,還以為這些人盡忠職守!所以王瑾才不疑有它!王瑾見到阮浪等人,正要喝問,就被衆女制住!
胡珍将王瑾手上那一壺藥奪過來,探頭聞了一聞,立刻冷笑道:「王公公!這藥可真補得很,你要不要也?」說完,胡珍舀了一湯匙,要讓王瑾喝下!王瑾吓得變了臉色,馬上說道:「女俠見諒!這藥只适合女人吃!」胡珍卻說道:「我可不記得你是個男人!」若非王瑾已經被制住,否則他現在絕對會跪下求饒!
Advertisement
這時阮浪又說道:「你們到底想不想走?」其中一名宮女凄然說道:「阮大人,你還是讓我們死吧!除了李宮娥之外,我們都還有不少親戚,就算自己逃得性命,又有何用?」躺在床上的何宮娥突然喃喃說道:「我的孩子将來是皇帝,我可不能害他!」說完,何宮娥竟然咬舌自盡,鮮血噴得滿床都是!衆人沒有防備,只有眼睜睜看着何宮娥死去!其他叁名宮女也趁着衆人看視何宮娥之時,喝下王瑾帶來的酒!過了一會兒叁人也都口吐黑血,倒在地上!
胡珍原本可以救這叁人,但她想到這叁人求死之念如此強烈,就算救活了也沒有用,才忍痛看着她們死去!胡珍滿腔怒火無法發,只好一把将王瑾抓過來,在他臉上狠狠地打,打得王瑾牙齒都掉了好幾顆!還是阮浪上前替王瑾解圍!
阮浪說道:「今天就算殺了這狗才也沒什麽,只是遲恐有變,現在能保得一人算一人,你們還是先走吧!把這狗才留在宮中,我自然有辦法整治他!」於是阮浪帶着胡珍等人一同離去,臨走前阮浪還說道:「王瑾,別以為你在想什麽我不知道!
你以為攀上了孫貴妃這條高枝,就能爬到司禮監的位置!我告訴你,這件事太後已經聽聞,你還是多想想怎麽樣才能保住一條小命!」
衆女帶着李宮娥翻到牆外,南宮少秋早就帶着幾匹快馬在那裏等候!衆女穿上預備好的外衣遮住了宮女的服制,分乘快馬,跟着南宮少秋從北京北方的安定門出城!一行人又向北走了好久,這才繞道往南!
何宮娥所生之子,名叫朱祈鎮,也就是後來的明英宗!本來英宗的身世之密很少有人知道,就連正史上也記載英宗是孫貴妃所生!就因為逃走了李宮娥,這件事才由李宮娥之口流傳出來!後來孫貴妃果然占了有子之便,将胡皇後趕下臺來,成了孫皇後!朱祈鎮登基之後,內閣所拟的年號叫做正統,似乎在強調英宗的出身甚正,但卻是個此地無銀叁百兩的作法!
宣宗好不容易生了個兒子,心裏十分高興,立刻排下了國宴,要宴請所有朝中大臣!然而派去布衣校書府找人的,卻撲了個空,只捧回了個箱子!宣宗覺得十分奇怪,就把阮浪找來詢問!阮浪不願欺君,就把李宮娥向他求救之事,以及南宮少秋等人的行動告訴宣宗!
宣宗并不是個狠毒的人,雖然宣宗答應孫貴妃冒認人子,但從來也沒想過要毒死何宮娥等人!宣宗甚至還想找個時機,将這幾人都冊封為妃子!一切的事情,都是王瑾一人所惹出來的!宣宗還想到,南宮少秋知道這件事,必然會以為這是宣宗的意思!被南宮少秋誤會,宣宗內心覺得很難過!
於是宣宗打開南宮少秋留下的盒子,看看南宮少秋留的是什麽?只見盒子裏頭放着一塊玉佩,正是宣宗當日在淮北送給南宮少秋的!玉佩下壓着一張紙,上頭只寫了十個大字:「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這天蘭州城外來了七匹快馬,共是一男六女七人!衆人停馬駐足之後,其中一女問道:「這一年多來咱們到處都跑遍了,現在又是要上哪兒?」那名男子說道:「西北一帶,人人都說祁連山下好牧場!我在那裏買了塊地,咱們就上那兒去!」
說完,七人一起揚鞭,七匹駿馬一路上卷起的滾滾煙塵,遠遠望過去,就像是天際的浮雲!
(完)
後記 興亡之間
筆者自小就喜歡讀歷史,也總以為要讀史,就要能讀到骨髓裏!
既然歷史所記載的,大多都是有關政治之事,那麽所謂歷史的骨髓,應該就是指一個朝代,在興亡之間的那一點隐微之機!那也就是筆者之所以選擇這一個時代做為小說背景的原因!
筆者曾讀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教授黃仁宇先生所寫的萬歷十五年一書。這本書有個英文副題,從英文翻譯過來,可以翻成:不怎麽重要的一年!不過通觀全書,黃先生卻認為,這一年實際上是明朝江河日下的轉捩點!
筆者的看法卻稍有不同!
一塊肉,若是放在冷凍庫裏,就不會腐爛。但是如果拿出來,在外頭放得過久,當然會慢慢長黴生蛆!在萬歷十五年,明朝這塊肉已經開始長黴,就要腐爛了!然而追源溯始,筆者認為,宣宗在位的這十年,就是這塊肉拿出冰箱之時!
一般的看法都認為,明朝的衰亡,和宦官脫不了關系,如果真要認真探究起來,豈不是得把責任推給開始重用宦官的明成祖?
的确,從明成祖開始,就已經重用宦官,甚至於今天人人皆知的太監一詞,也是因為明成祖寵信宦官,這才流傳出來的專有名詞!在永樂之前,中國并沒有太監這個詞!所以每次看到電視、電影上頭,明明演的是永樂之前的宮廷戲,衆演員還是太監、太監的亂叫,都不禁啞然失笑!
明成祖雖然用宦官,但也沒讓他們掌握住太多的權力!在宮廷裏設內書堂,教宦官讀書識字的是宣宗;叫司禮監秉筆批奏章的也是宣宗!這兩樣尤其是後者,才真正是後來宦官得以肆虐天下的主因!
一個沒有知識見解的人,除非他是天縱英才,否則也只能占占小便宜而已,沒辦法作怪!所以朱元璋才會不讓宦官讀書識字,這個誡條卻被宣宗打破!而讓宦官秉筆,這更是不得了的一件大事!
秉筆這兩字,大多數人應該都已經見熟聽熟了,只是很多人卻不了解這兩字的意思!明朝自胡惟庸案後,廢除宰相,一切政事,都由皇帝親自主持!明成祖為了解決日漸繁劇的政務,特設內閣以供谘詢!內閣大學士有票拟之權,也就是一道奏章上來,大學士看過後,将自己的意見寫在小紙條浮貼在奏章上,讓皇帝看!皇帝若是同意大學士的見解,就将他的意見用朱筆,抄到奏章上,當作自己的意見發出去!若是不同意,當然就另外批上皇帝的意見!
到了宣宗時,內閣大臣全都十分賢能,所拟的意見宣宗通常都不會駁回,宣宗覺得,自己要是每天都得花許多時間抄寫內閣拟議,實在太不值得!所以宣宗就把這項工作交給秉筆太監來做!
秉筆太監的學問當然沒有外頭的大臣好,對於內閣所拟的意見常常看不懂,為了避免失誤,自然必須到外廷請教大臣,這樣一來,就開啓了一條內外交通的路!
再加上後來的皇帝有許多根本就不上朝,大臣想見皇帝一面真是難上加難!大臣不清楚皇帝的意見,所有的奏章自然是秉筆太監愛怎麽批就怎麽批,沒有人能管制!
所以宣宗這個為了一時方便的決定,實際上卻開啓了明朝的禍亂之由!
而且宣宗又做了幾件對後來影響深遠的事!其中之一就是沒有替皇子找個好老師,讓王振趁虛而入,糟蹋了英宗這一位原本可以成為好皇帝的人才!
這裏說英宗原本可以成為好皇帝,也許有很多讀者會不贊成!從歷史課本的記載來看,英宗早年寵信王振,釀成土木堡之役;回朝之後,又在幾位大臣的引導下,複辟奪門,殺了于謙,似乎糊塗得不得了,怎麽可能成為好皇帝?
要評論一個人,就必須把這個人的一生所有作為,全都放在一起,平心靜氣地觀察,才能得到一個比較正确的看法,所謂蓋棺論定,就是這個意思!歷史課本上的記載,實在太過簡略,才會造成許多人對英宗的成見!
英宗寵信王振,百分之八十的責任要由宣宗負起!從史書的記載來看,英宗是個感情特別豐富的人!這一點,可以從英宗的皇後錢氏,雖然瞎了一眼,瘸了一腿,但英宗對她的愛,卻始終不渝看出!而王振是教英宗讀書識字的啓蒙恩師,以英宗的個性,對王振當然特別的尊敬!
王振這個人的出身很不簡單,并不像後來的劉瑾、魏忠賢等不學無術之徒!明朝嚴從簡所寫的殊惑周咨錄當中,有這樣一條記載:「王振,山西大同人。永樂末诏許學官考滿乏功績者,審有子嗣,願自淨身,令入宮中訓女官輩。時有十馀人,後獨王振官至太監,世莫知其由教職也!」學官指的是在地方政府主管教育的官員,在府的稱為府教授,正七品,必須是舉人出身,而且擔任過州、縣級學官一任以上,有績效的,才能轉任!在州的稱為學正,在縣的則是教谕,這兩者都是正八品,舉人出身即可!在這些正主管底下,還設有許多秀才出身,從八品的訓導輔佐!
從王振入宮以後所受到的禮遇來看,王振原來應該是擔任府教授一職!就因為王振的出身不凡,才會被宣宗選去入侍東宮,成為英宗的啓蒙恩師!所以前面才會說,英宗寵信王振,宣宗要負百分之八十的責任!
英宗一生際遇,遠比所有小說家所能設想到的,都還要離奇!就筆者所知,英宗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複辟成功的皇帝,更奇特的是,複辟之後的作為,竟然比原先還要更好!
完